当代舰炮的打击效率为何比同口径陆炮高出10倍以上?

2022-06-03 09:14:39   

当代的舰炮仅仅从外观看,就知道和二战前后的舰炮有很大的区别。首先,当代已经没有了超大口径的舰炮。因为超级大国海军的4艘具备406毫米巨炮的战列舰都已经退役多年了,当今海军的舰炮,最大口径也才155毫米。即使155毫米也算是很特殊的大口径了。似乎只安装在了DDG1000系列上。而大部分当今全球的主力舰的舰炮,其实是127毫米或者130毫米口径的。为何专门采用127到130口径?原因可能是这个口径的炮弹重量更容易实现全自动装填,而且该口径也容易发射得更远。关于到底用130上下的口径还是用155口径作为未来全球舰炮的最佳口径,其实也是有不同意见的。当今全球陆地上的主力大炮,基本都认为以155口径为最佳,但是在海上的最佳口径却一直没有统一,暂时以127和130毫米为主。



而在二战前后,155口径的舰炮也只能当当副炮。这是因为155口径的炮弹,根本无法击穿大部分战列舰的穹甲,因此必须口径不断加大而且一艘战列舰上有几十门155以上口径的大炮。除了口径的变化之外,更大的变化,在于当代主力舰的舰炮往往只保留一门。只有上世纪70年代设计的一些军舰,比如现代级,还保留2座炮塔和双联装舰炮的强大火力。但是新世纪设计的主力舰,基本都是一座炮塔只有单管炮为主。别看现代主力舰只有一座炮塔一门炮,但是其打击效率,往往可以顶二战期间的同类舰炮的10门以上,更是同口径的陆炮完全不能对比的。主要表现在于,当今先进舰炮的射速极快,比如很多76毫米舰炮,每分钟射速可以高达100发以上;而127或者130舰炮的平均射速也可以高达每分钟40发。而过去的大口径舰炮,



平均每分钟几乎没有超过5发的。而130或者155口径的现代陆炮。其稳定射击时,也不过每分钟3发就算高射速了。因此现代主力舰炮的打击效率几乎是早期同口径舰炮的10倍,是现代同口径陆炮的15倍左右。一门现代化的大口径舰炮,几乎可以打出同时代1个陆地炮兵营的火力密度。这是因为单纯一门舰炮,就可以在不到10分钟内,把多达600枚甚至700枚130毫米口径的炮弹,倾泻在单一目标之上,这是一个陆地大口径主力炮兵营,未必每次都可以顺利完成的任务。现代主力舰炮除了发射速率高之外,还有射程相对更远、打击精度更高的优势。当今大部分进行实战的155自行大炮,发射底排弹也只能打到45公里之外;而130毫米舰炮却可以轻易地打到60公里之外。即使不使用制导炮弹;



那么凭借弹道更加平直,而且连续射击更容易调整误差的优势,都可以让舰炮的非制导炮弹有更精确的打击效果。现代主力舰炮之所以如此之强。首先在于单管舰炮已经实现了全自动化的运行模式,从瞄准供弹到发射和落点评估,全部自动完成。这是二战期间的舰炮甚至是当代的大口径陆地炮群都无法做到的。全自动化是射速快并且打得更准的大前提。另外当今的舰炮,在自动发射的同时,还有陀螺仪提供全向自稳定能力;舰炮发射时的持续而巨大后坐力,则通过多轴稳定系统和庞大的舰身重量实现自主消除。而陆地自行大炮即使同样有多轴稳定系统,却没有一个庞大的舰身重量吸收持续的后坐力。因为自行大炮最多60吨重,和动辄数千吨舰体来吸收后坐力,是完全不能对比的。先进舰炮炮管都很长,


与同口径陆炮对比其实倍径更大。比如目前的现役自行大炮,有52的倍径就已经很先进了。而130或者127口径的主力舰炮,轻易可以做到60以上的倍径比,上70的也不在少数。现代舰炮还有一个任何陆炮都梦想却做不到的绝技。就是在猛烈而持续射击的同时,可以在炮膛和炮管外围用循环海水进行同步冷却。这是一门舰炮可以在几分钟内把数百发炮弹连续打出去的关键所在。如果用同口径陆炮进行这种持续射击,早就爆热到炸膛了。当然现代舰炮如此之强,也是有代价的。这就是127或130口径的大口径舰炮动辄1亿美元一门。这个价格足够采购10门155自行大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