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探客 :印度开辟“第二战场”?莫迪拉上安倍,争夺这50多个国家
2017-08-31 08:24:03
认清形势之后,印度斩仓止损,但正如煮熟的鸭子一样,嘴还是硬的。
印度新德里电台在8月29日自我安慰般报道“印度陆军已经包围对手,莫迪在有利形势下选择解决这个问题”。该媒体还援引消息人士的话说,印度陆军参谋长拉瓦特确信能够给对手造成最大伤害,在武力的保证下才促成了外交对话。“海外探客”认为,这些话听听即可,不必当真。印方的策略就是利用英文优势和西方的扶持,把自己包装成为“受害者”,诬称对方是“地区秩序破坏者”。可撒谎就是撒谎,事实的光芒驱散了谣言的阴霾。
连很多印度媒体都不认同这种自我吹嘘和自我壮胆。不少印媒理性地提到“未来的发展取决于两国之间能否相互理解”。印度《经济时报》8月29日更是指出,印度在经济建设方面要向中国学习。
但印度《经济时报》仍然不忘给自己脸上贴近,声称危机的化解“全靠印度的克制和忍让”。还声称印方的最大优势就是“诚实、透明、民主和维护地区和平”。印媒还认为“印度总是在失去领土,从未掠夺过别国哪怕一寸土地,这就是佛家的慈悲心。”印媒还列举了本国的“大度与宽容”,包括容忍了中巴合作,包括虽然中国反对印度加入核供应国集团,但印度“从未放在心上”。印媒还喊冤,认定本国“遭受了邻国毫不犹豫的虐待”。

《印度斯坦时报》则不无痛心地指出“后院起火”令本国不得不在前方退缩:近百万银行职员大罢-工、洪水以及其他突发事件令莫迪没有选择,只能撤兵,留出时间和精力来处理国内问题。
印度方面的这些言论并不令人感到意外。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俄美舆论的论调就比较中立和客观,也是对印方言论的一种嘲弄和讽刺。
俄罗斯《专家》期刊认为,虽然双方都认为自己是赢家,但事实是72天之后,印度成为先眨眼的一方。尽管印度曾经声称“绝不撤出一兵一卒”,摆出超强硬的立场,但随着事态愈加严重,印度越来越意识到高估了自身实力,主动向一个GDP是自身5倍的大国挑衅是愚蠢的。无论从经济层面还是军事层面来说,印度都占不到任何便宜。如果不是对手爱惜“和平崛起”的羽毛,恐怕印度不会获得一个体面的撤离方式。
俄方还注意到,印度正试图找回场子,把目光放到了非洲,在这里开辟了“第二战场”。在2017年5月,印度联合日本提出了“亚非增长走廊”概念,巧合的是,这一切都发生在印度公开反对“带路倡议”之后。
美国媒体也指出,虽然危机得到化解,但紧张的气氛依然持续。印度方面把“21世纪丝绸之路”当成了瞄准的目标。中企在肯尼亚修建了一条连接海港和内陆的新铁路,让昔日印度人修建的老旧铁路成为一个耻辱的陪衬。随着8月1日吉布提补给基地的启用,印度的不安感越来越强烈。《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则认为彼此应该学习如何处理分歧。
抛开美俄对印度方面的揭短,其实真正宽容和有慈悲心的是东亚大国,对印度的所作所为一直是留有最后的余地,不想彻底撕破脸,耽误了“带路倡议”的展开。“希望印方吸取教训,不再发生类似事件”就是最好的警告。而“强硬表态,军力威慑,按兵不动”的策略,最后也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印度驻俄大使8月29日表示“印度仍然拥护金-砖机制”,其实就可以视作务(服)实(软)的象征。

不过,正如美俄都看到的那样,印度的确在开辟“第二战场”,瞄准的正是非洲。有报道指出,莫迪几乎走遍了非洲每一个国家。在日本安倍政府推出“高质量基础设施伙伴计划”,并准备砸下1100亿美元之后,莫迪发现了知音,与日方联手提出“亚非发展走廊”战略,目的就是稀释东亚大国在非洲的影响力。
必须意识到,印度在非洲具有天然的优势。除了距离近之外,还有就是将近200年的经营。早在大英帝国殖民时期,印度人就成为英国人的得力助手。在英国人的支持下,东非和英属中非与作为“帝国皇冠宝石”的印度展开紧密的合作,印度移民和企业涌入这个地区。不仅是东非和英属中非,从东南亚、南非、澳大利亚到拉美,3000万印度移民令这些地区都成为印度裔的扩张方向。印度裔在这些地区所获得的优势其实在华裔之上。

当然,印度人虽然在非洲经营的时间比较长,但受限于总体实力和工业化水平,在贸易中却处于劣势。为了捍卫自己的“主场”,充分发挥本国在非洲的“族群优势”,印度不仅加大了投资,还大力推销本国商品,甚至喊出“若要质量好,就选印度货”的口号,加强对非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魅力攻势。探客只能说,这种操作,很骚。实力不行,精神力来凑,印度商品竞争力如何,印度普通百姓恐怕最有发言权。如果非洲兄弟真的听信印度人的吹嘘,恐怕结果就是男默女泪。
无论怎么嘲笑印度人的“酷霸狂拽尬”,有一点必须清楚,未来世界必将由“10亿级人口”的国家来主宰。印度既是对手,又是伙伴。被人当筹码的滋味,印度暂时不想再尝了。但经历过西方霸凌的东方国家,都有一种“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意识。
话说40年前刚刚进入美帝主导的西方体系时,东亚大国连观众都不是,只能从抛手巾卖花生瓜子打杂做起,慢慢地有了座位,然后座位不断往前移动,最后终于坐上了主讲台。印度最可畏的不是什么军力和导弹,而是发展的潜力。经过这次危机,证明东亚大国对于印度也不是十分了解,这才是学界和年轻人需要注意和警惕的事情。(完)
印度新德里电台在8月29日自我安慰般报道“印度陆军已经包围对手,莫迪在有利形势下选择解决这个问题”。该媒体还援引消息人士的话说,印度陆军参谋长拉瓦特确信能够给对手造成最大伤害,在武力的保证下才促成了外交对话。“海外探客”认为,这些话听听即可,不必当真。印方的策略就是利用英文优势和西方的扶持,把自己包装成为“受害者”,诬称对方是“地区秩序破坏者”。可撒谎就是撒谎,事实的光芒驱散了谣言的阴霾。
连很多印度媒体都不认同这种自我吹嘘和自我壮胆。不少印媒理性地提到“未来的发展取决于两国之间能否相互理解”。印度《经济时报》8月29日更是指出,印度在经济建设方面要向中国学习。
但印度《经济时报》仍然不忘给自己脸上贴近,声称危机的化解“全靠印度的克制和忍让”。还声称印方的最大优势就是“诚实、透明、民主和维护地区和平”。印媒还认为“印度总是在失去领土,从未掠夺过别国哪怕一寸土地,这就是佛家的慈悲心。”印媒还列举了本国的“大度与宽容”,包括容忍了中巴合作,包括虽然中国反对印度加入核供应国集团,但印度“从未放在心上”。印媒还喊冤,认定本国“遭受了邻国毫不犹豫的虐待”。
《印度斯坦时报》则不无痛心地指出“后院起火”令本国不得不在前方退缩:近百万银行职员大罢-工、洪水以及其他突发事件令莫迪没有选择,只能撤兵,留出时间和精力来处理国内问题。
印度方面的这些言论并不令人感到意外。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俄美舆论的论调就比较中立和客观,也是对印方言论的一种嘲弄和讽刺。
俄罗斯《专家》期刊认为,虽然双方都认为自己是赢家,但事实是72天之后,印度成为先眨眼的一方。尽管印度曾经声称“绝不撤出一兵一卒”,摆出超强硬的立场,但随着事态愈加严重,印度越来越意识到高估了自身实力,主动向一个GDP是自身5倍的大国挑衅是愚蠢的。无论从经济层面还是军事层面来说,印度都占不到任何便宜。如果不是对手爱惜“和平崛起”的羽毛,恐怕印度不会获得一个体面的撤离方式。
俄方还注意到,印度正试图找回场子,把目光放到了非洲,在这里开辟了“第二战场”。在2017年5月,印度联合日本提出了“亚非增长走廊”概念,巧合的是,这一切都发生在印度公开反对“带路倡议”之后。
美国媒体也指出,虽然危机得到化解,但紧张的气氛依然持续。印度方面把“21世纪丝绸之路”当成了瞄准的目标。中企在肯尼亚修建了一条连接海港和内陆的新铁路,让昔日印度人修建的老旧铁路成为一个耻辱的陪衬。随着8月1日吉布提补给基地的启用,印度的不安感越来越强烈。《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则认为彼此应该学习如何处理分歧。
抛开美俄对印度方面的揭短,其实真正宽容和有慈悲心的是东亚大国,对印度的所作所为一直是留有最后的余地,不想彻底撕破脸,耽误了“带路倡议”的展开。“希望印方吸取教训,不再发生类似事件”就是最好的警告。而“强硬表态,军力威慑,按兵不动”的策略,最后也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印度驻俄大使8月29日表示“印度仍然拥护金-砖机制”,其实就可以视作务(服)实(软)的象征。
不过,正如美俄都看到的那样,印度的确在开辟“第二战场”,瞄准的正是非洲。有报道指出,莫迪几乎走遍了非洲每一个国家。在日本安倍政府推出“高质量基础设施伙伴计划”,并准备砸下1100亿美元之后,莫迪发现了知音,与日方联手提出“亚非发展走廊”战略,目的就是稀释东亚大国在非洲的影响力。
必须意识到,印度在非洲具有天然的优势。除了距离近之外,还有就是将近200年的经营。早在大英帝国殖民时期,印度人就成为英国人的得力助手。在英国人的支持下,东非和英属中非与作为“帝国皇冠宝石”的印度展开紧密的合作,印度移民和企业涌入这个地区。不仅是东非和英属中非,从东南亚、南非、澳大利亚到拉美,3000万印度移民令这些地区都成为印度裔的扩张方向。印度裔在这些地区所获得的优势其实在华裔之上。
当然,印度人虽然在非洲经营的时间比较长,但受限于总体实力和工业化水平,在贸易中却处于劣势。为了捍卫自己的“主场”,充分发挥本国在非洲的“族群优势”,印度不仅加大了投资,还大力推销本国商品,甚至喊出“若要质量好,就选印度货”的口号,加强对非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魅力攻势。探客只能说,这种操作,很骚。实力不行,精神力来凑,印度商品竞争力如何,印度普通百姓恐怕最有发言权。如果非洲兄弟真的听信印度人的吹嘘,恐怕结果就是男默女泪。
无论怎么嘲笑印度人的“酷霸狂拽尬”,有一点必须清楚,未来世界必将由“10亿级人口”的国家来主宰。印度既是对手,又是伙伴。被人当筹码的滋味,印度暂时不想再尝了。但经历过西方霸凌的东方国家,都有一种“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意识。
话说40年前刚刚进入美帝主导的西方体系时,东亚大国连观众都不是,只能从抛手巾卖花生瓜子打杂做起,慢慢地有了座位,然后座位不断往前移动,最后终于坐上了主讲台。印度最可畏的不是什么军力和导弹,而是发展的潜力。经过这次危机,证明东亚大国对于印度也不是十分了解,这才是学界和年轻人需要注意和警惕的事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