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探客: 印度注定是养不熟的“白眼狼”,大国却主动帮助其崛起?
2017-09-09 08:26:09
虚情假意的握手和微笑,想必令双方都非常别扭,厦门的风景再美,也无法抹去心底的阴影。一句“我们都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要积极向前看”并不能减少相互的敌意,唯一的效果是让面具更加逼真。
对国际政治寄予情怀,是幼稚的表现。越高唱友谊赞歌,越强调共同利益,越无法掩盖双方无法调和的矛盾以及巨大的分歧。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的俯冲,造成高原的隆升和地震的频发,如今印度就在扮演这样一个“破坏者”的角色,而且越发的无所顾忌。“海外探客”认为,距离开战仅一步之遥的危机并未让印度吸取教训,反而从中尝到了甜头,开始变本加厉。
1、莫迪深谙“按闹分配”的诀窍
莫迪是一个目标感超强、意志坚定的人,对几百亿美元的“收买”根本不放在眼里。印度由莫迪来掌舵,犹如一辆牛车安了火箭发动机,后果可想而知。急于求成的后果就是欲速则不达。

作为一个屠夫,莫迪治国的手法很激进。从废币的改税,再到更新内阁,印方的效率忽然提高。在对外关系上,莫迪的也深谙“按闹分配”的诀窍。印度无法像东亚大国那样给世界提供全链条的产品,与很多国家的贸易额也显得无足轻重,莫迪数月前的欧洲之行更像是打酱油,欧盟不会像提防东亚大国那样防备印度。与其说是价值观趋同,不如说因为印度产生不了什么威胁,潜台词就是无足轻重。
不过印方有一个天然的优势,就是地理位置,扼守西亚能源与东亚货品进行流通的大动脉。印度在东北边境的示强和挑衅,其底气就来自于对这条通道的控制。莫迪的“闹”,瞄准的就是东亚大国的软肋。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如何对付太平洋上的美军,就不得不在西南边境采取守势。危险的信号是,印度开始利用东亚大国“求稳”和“求安”的心态,开始试探性地呼应美日。
一直以来,战术上吃点小亏,保证战略的成功就是胜利,以至于陷入“出门就上当,当-当都一样”的怪圈。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都先后被搞定,也让莫迪看出了门道。只不过印度的胃口要大得多。
印度想要什么?除了想让大国承认那将近10万平方公里土地归属印度,还想获得南亚霸主的大国地位。如今大国的“准入门槛”变得越来越高。当不上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进不了核供应国集团、拥核地位得不到承认、在南亚圈地也很不顺利,印度如今被困在二流的位置上,非常难受。莫迪的手法就是,我难受,你也别想舒服,因此不惜铤而走险。
这不会是最后一次挑衅,日后的局势恐怕会愈演愈烈。偷吃一次没有被打断腿的后果就是下次敢公然砸门入室,直到满足自己的条件。这并非危言耸听。一切都取决于美日等国在太平洋方向上的动作。
2、印度产生“迷之自信”,认为中美等国都有求于己
纵观印度所为,用“空手套白狼”来形容并不为过。印度反对“带路倡议”,在5月份与日本合伙推出“自由走廊”战略,然而印度不会为此投入大笔金钱,出钱出力最多的是日本,现实却是日本要跪舔印度。安倍即将访问印度,不出意外的话肯定要送上“大礼包”。日方帮助印度修建高铁其实也是个亏本的买卖,这就是印方的精明之处。
特朗普能够接受莫迪的“熊抱”,并非心血来潮。尽管不知道美印双方的谋划,但从此后的事态发展可以略知一二。印度挑衅之后,西方的论调就是不论是非,不辨黑白,一味和稀泥。日本通过了“日印核协议”,澳大利亚忙不迭地向印度出口铀矿。特朗普还邀请印度帮助美国占领阿富汗。堂堂的美利坚,划出一块势力范围给印度,这是天大的面子,也是一种破格抬举。印度一些网民也叫嚣“最古老和最年轻的民-主国家携手治理全球”、“美印包围巴基斯坦”、“美国站在我们一边”等言论。探客认为,西方实际上部分承认了印度的大国地位,但是还需要印度出更多的血,莫迪也明白这一点,因此选择暂时收手,先观察一下再决定下一步动作。
与此同时,东亚大国似乎在与西方争夺印度,这让印度产生了一种优势感。探客在原创文章《边境形势愈加紧张,印度却笑纳中企380亿投资“大礼”?》里提到,就在印军挑衅之时,很多企业却蜂拥跑到印度去投资,似乎丝毫没有考虑形势的严峻。这种类似“商女不知亡国恨”的做法,让东亚大国的优势白白流逝。

相反,印度知道,本国的未来要寄希望于“世界工厂”的产业资本大规模转移,而印度人口平均年龄只有27岁,能够在未来30年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资源,如果能够拥抱东亚大国的资本、技术与工厂,印度的潜力或许就能完全迸发出来,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只有这样才能复制成功经验,为崛起提供充分的燃料。
不应该轻视印度的抱负。虽然缺乏基础设施,虽然缺乏成熟稳定的市场,虽然缺乏制造业基础,但印度拥有发达的软件业,移动互联网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只要能够完善市场发育的条件,很可能在未来的科技革命中实现“弯道超车”。
试问,一个与美日穿一条裤子的印度,敌视最大邻国,如果成功崛起,带来的后果会怎样?
西方不能为印度提供资金和工程能力,也对莫迪提出的“印度制造2025”不以为然,只有中国有这种战略能力。然而可惜的是,为了与西方争宠,印度可以坐收渔翁之利,化被动为主动。印度对自由贸易和改善基础设施都没有紧迫感,东亚大国反而一再为其提醒,向其传授宝贵经验,可印度还把忠言当成耳旁风……
3、东亚大国不应为了小利而帮助印度崛起
印度在不断吹捧美国,在日韩、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等盟友都连连摇头的背景下,印度反而欢迎美国的影响力,并希望借助这种影响力来实现本国的某些诉求。如果没有美军在太平洋方向的牵制,如果没有西方世界利用“自由航行”搅乱地区局势,借印度三个胆子也不敢越界挑衅。
现在印度缩了回去,不是在反省,而是在憋劲,准备下次搞一回大的。印度陆军参谋长拉瓦特9月6日就公开宣称“必须做好两线作战的准备”。可以看出,由于印度非法侵占大国近10万平凡公里的领土,因此心理非常微妙,害怕遭到反击,害怕偷来的东西物归原主,害怕正义得到彰显。
在这种情况下,大国不应再颟顸下去。韬光养晦不是外交懒惰和因循守旧。当一个没脾气的老好人,只会被看扁,阿猫阿狗都敢讪皮讪脸。一味防守的后果就是一味被动挨打。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
东亚大国的战略要重新调整,不能再像一盘散沙一样,前方将士面临血与火,而一些企业却为了蝇头小利而纷纷跑到敌国投资开厂。必须发动起所有资源,统一立场,真正重视印度的威胁。
可以明确的是,印度的强大和崛起并不符合东亚大国的根本利益。印度是养不熟的白眼狼、是捂不热的冷石头,是狼头上长角——装样(羊)。
捞鱼靠网,打狼靠棒。对印度最沉重的打击就是彻底断绝其崛起的可能。东亚大国不能再对印度的基础设施和制造业进行投资,在人工智能即将引爆下一场科技革命的当下,印度缺乏发达的制造业将成为致命的弱点,很可能将错过下一次世界产业革命。另一方面,莫迪的激进式改革在印度国内已经引起广泛不满,在这个时刻更应该打击印度的经济,促使其产生内乱。

还应该鼓励印度维护和保存那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习惯和信仰,譬如不建厕所、满街跑牛、坚持种姓、用手抓饭、高额嫁妆、火车挂肉等等独特的传统。印媒9月8日报道,印度负责旅游的部长公开声称“想吃牛肉的游客吃完再来印度”。在其他国家显得很脑残的言论,放在印度这里却没有一点违和感。探客认为就应该为印度的个性叫好。应该让全世界都承认“护牛纠察队”是正义组织,承认印度“护牛杀人”天经地义,为了能让牛在路上快乐的奔跑,印度绝不能修建高速公路和高铁,牛权大于人權。总之,凡是属于印度的国粹,都要坚决保护,绝不能破坏印度的纯天然生态。
让印度保持一个农业国的本色是最重要的。探客认为,不要担心错过印度的市场,要看到更广阔的大陆——非洲。在二三十年内,非洲人口或将增长到25-30亿,远多于印度。与其把资金和技术投给一个视东亚大国为敌人的白眼狼,不如帮助非洲实现跨越式发展。一个懒洋洋、效率低下且不思进取的印度才符合世界所有大国的利益。(完)
对国际政治寄予情怀,是幼稚的表现。越高唱友谊赞歌,越强调共同利益,越无法掩盖双方无法调和的矛盾以及巨大的分歧。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的俯冲,造成高原的隆升和地震的频发,如今印度就在扮演这样一个“破坏者”的角色,而且越发的无所顾忌。“海外探客”认为,距离开战仅一步之遥的危机并未让印度吸取教训,反而从中尝到了甜头,开始变本加厉。
1、莫迪深谙“按闹分配”的诀窍
莫迪是一个目标感超强、意志坚定的人,对几百亿美元的“收买”根本不放在眼里。印度由莫迪来掌舵,犹如一辆牛车安了火箭发动机,后果可想而知。急于求成的后果就是欲速则不达。
作为一个屠夫,莫迪治国的手法很激进。从废币的改税,再到更新内阁,印方的效率忽然提高。在对外关系上,莫迪的也深谙“按闹分配”的诀窍。印度无法像东亚大国那样给世界提供全链条的产品,与很多国家的贸易额也显得无足轻重,莫迪数月前的欧洲之行更像是打酱油,欧盟不会像提防东亚大国那样防备印度。与其说是价值观趋同,不如说因为印度产生不了什么威胁,潜台词就是无足轻重。
不过印方有一个天然的优势,就是地理位置,扼守西亚能源与东亚货品进行流通的大动脉。印度在东北边境的示强和挑衅,其底气就来自于对这条通道的控制。莫迪的“闹”,瞄准的就是东亚大国的软肋。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如何对付太平洋上的美军,就不得不在西南边境采取守势。危险的信号是,印度开始利用东亚大国“求稳”和“求安”的心态,开始试探性地呼应美日。
一直以来,战术上吃点小亏,保证战略的成功就是胜利,以至于陷入“出门就上当,当-当都一样”的怪圈。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都先后被搞定,也让莫迪看出了门道。只不过印度的胃口要大得多。
印度想要什么?除了想让大国承认那将近10万平方公里土地归属印度,还想获得南亚霸主的大国地位。如今大国的“准入门槛”变得越来越高。当不上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进不了核供应国集团、拥核地位得不到承认、在南亚圈地也很不顺利,印度如今被困在二流的位置上,非常难受。莫迪的手法就是,我难受,你也别想舒服,因此不惜铤而走险。
这不会是最后一次挑衅,日后的局势恐怕会愈演愈烈。偷吃一次没有被打断腿的后果就是下次敢公然砸门入室,直到满足自己的条件。这并非危言耸听。一切都取决于美日等国在太平洋方向上的动作。
2、印度产生“迷之自信”,认为中美等国都有求于己
纵观印度所为,用“空手套白狼”来形容并不为过。印度反对“带路倡议”,在5月份与日本合伙推出“自由走廊”战略,然而印度不会为此投入大笔金钱,出钱出力最多的是日本,现实却是日本要跪舔印度。安倍即将访问印度,不出意外的话肯定要送上“大礼包”。日方帮助印度修建高铁其实也是个亏本的买卖,这就是印方的精明之处。
特朗普能够接受莫迪的“熊抱”,并非心血来潮。尽管不知道美印双方的谋划,但从此后的事态发展可以略知一二。印度挑衅之后,西方的论调就是不论是非,不辨黑白,一味和稀泥。日本通过了“日印核协议”,澳大利亚忙不迭地向印度出口铀矿。特朗普还邀请印度帮助美国占领阿富汗。堂堂的美利坚,划出一块势力范围给印度,这是天大的面子,也是一种破格抬举。印度一些网民也叫嚣“最古老和最年轻的民-主国家携手治理全球”、“美印包围巴基斯坦”、“美国站在我们一边”等言论。探客认为,西方实际上部分承认了印度的大国地位,但是还需要印度出更多的血,莫迪也明白这一点,因此选择暂时收手,先观察一下再决定下一步动作。
与此同时,东亚大国似乎在与西方争夺印度,这让印度产生了一种优势感。探客在原创文章《边境形势愈加紧张,印度却笑纳中企380亿投资“大礼”?》里提到,就在印军挑衅之时,很多企业却蜂拥跑到印度去投资,似乎丝毫没有考虑形势的严峻。这种类似“商女不知亡国恨”的做法,让东亚大国的优势白白流逝。
相反,印度知道,本国的未来要寄希望于“世界工厂”的产业资本大规模转移,而印度人口平均年龄只有27岁,能够在未来30年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资源,如果能够拥抱东亚大国的资本、技术与工厂,印度的潜力或许就能完全迸发出来,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只有这样才能复制成功经验,为崛起提供充分的燃料。
不应该轻视印度的抱负。虽然缺乏基础设施,虽然缺乏成熟稳定的市场,虽然缺乏制造业基础,但印度拥有发达的软件业,移动互联网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只要能够完善市场发育的条件,很可能在未来的科技革命中实现“弯道超车”。
试问,一个与美日穿一条裤子的印度,敌视最大邻国,如果成功崛起,带来的后果会怎样?
西方不能为印度提供资金和工程能力,也对莫迪提出的“印度制造2025”不以为然,只有中国有这种战略能力。然而可惜的是,为了与西方争宠,印度可以坐收渔翁之利,化被动为主动。印度对自由贸易和改善基础设施都没有紧迫感,东亚大国反而一再为其提醒,向其传授宝贵经验,可印度还把忠言当成耳旁风……
3、东亚大国不应为了小利而帮助印度崛起
印度在不断吹捧美国,在日韩、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等盟友都连连摇头的背景下,印度反而欢迎美国的影响力,并希望借助这种影响力来实现本国的某些诉求。如果没有美军在太平洋方向的牵制,如果没有西方世界利用“自由航行”搅乱地区局势,借印度三个胆子也不敢越界挑衅。
现在印度缩了回去,不是在反省,而是在憋劲,准备下次搞一回大的。印度陆军参谋长拉瓦特9月6日就公开宣称“必须做好两线作战的准备”。可以看出,由于印度非法侵占大国近10万平凡公里的领土,因此心理非常微妙,害怕遭到反击,害怕偷来的东西物归原主,害怕正义得到彰显。
在这种情况下,大国不应再颟顸下去。韬光养晦不是外交懒惰和因循守旧。当一个没脾气的老好人,只会被看扁,阿猫阿狗都敢讪皮讪脸。一味防守的后果就是一味被动挨打。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
东亚大国的战略要重新调整,不能再像一盘散沙一样,前方将士面临血与火,而一些企业却为了蝇头小利而纷纷跑到敌国投资开厂。必须发动起所有资源,统一立场,真正重视印度的威胁。
可以明确的是,印度的强大和崛起并不符合东亚大国的根本利益。印度是养不熟的白眼狼、是捂不热的冷石头,是狼头上长角——装样(羊)。
捞鱼靠网,打狼靠棒。对印度最沉重的打击就是彻底断绝其崛起的可能。东亚大国不能再对印度的基础设施和制造业进行投资,在人工智能即将引爆下一场科技革命的当下,印度缺乏发达的制造业将成为致命的弱点,很可能将错过下一次世界产业革命。另一方面,莫迪的激进式改革在印度国内已经引起广泛不满,在这个时刻更应该打击印度的经济,促使其产生内乱。
还应该鼓励印度维护和保存那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习惯和信仰,譬如不建厕所、满街跑牛、坚持种姓、用手抓饭、高额嫁妆、火车挂肉等等独特的传统。印媒9月8日报道,印度负责旅游的部长公开声称“想吃牛肉的游客吃完再来印度”。在其他国家显得很脑残的言论,放在印度这里却没有一点违和感。探客认为就应该为印度的个性叫好。应该让全世界都承认“护牛纠察队”是正义组织,承认印度“护牛杀人”天经地义,为了能让牛在路上快乐的奔跑,印度绝不能修建高速公路和高铁,牛权大于人權。总之,凡是属于印度的国粹,都要坚决保护,绝不能破坏印度的纯天然生态。
让印度保持一个农业国的本色是最重要的。探客认为,不要担心错过印度的市场,要看到更广阔的大陆——非洲。在二三十年内,非洲人口或将增长到25-30亿,远多于印度。与其把资金和技术投给一个视东亚大国为敌人的白眼狼,不如帮助非洲实现跨越式发展。一个懒洋洋、效率低下且不思进取的印度才符合世界所有大国的利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