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舰的殉爆比坦克殉爆可猛烈的多!

2022-04-15 23:11:50   

一场战争,殉爆几乎成了最高频的词汇。数千辆主战坦克和装甲车被彻底击毁,根本原因就是被击穿装甲后再发生了殉爆。这本身是导致坦克和装甲车辆加上里面的有生力量损失的第一大原因。现在好了,居然连1.2万吨的巡洋舰都因为发生了殉爆而极有可能出现最终沉没;或者至少也要烧成一堆海面上漂浮的废铜烂铁。那么殉爆为何危害这么大?其实弹药库殉爆往往是大型舰艇在战争中迅速沉没的第一大原因。一战前后,各国在制造大型铁甲舰的时候,就采取了多舱段的模式,再加上厚重的外壳穹甲,其装甲厚度往往在350毫米以上,理论上即使被自重超过1.2吨、口径达到406毫米的大口径舰炮的炮弹直接命中,也不会当即击穿。而且多隔舱的模式,可以确保相邻两大隔舱进水,战列舰本身仍然不会沉没。




但是理论是一回事,一旦实战则是另外一回事。在一战的日德兰大海战中。双方都有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被对手炮火击穿了外壳而导致弹药库的大爆炸,而导致全舰迅速沉没。而二战初期战列巡洋舰胡德号被俾斯麦号的舰炮击穿,也立即引发了弹药库殉爆。结果从爆炸到完全沉没,全过程还不到10分钟。胡德号全舰1000多人,居然只有2人侥幸生还!其实大部分舰员的死亡,并不是被当即炸死的。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大多数长度在200米以上。吨位都超过3万吨,都属于体量很大的物体。上千舰员分散在全舰上下各甲板,即使被炮火命中,只要舰员不是恰好在爆炸点,一般是不会严重受伤的。即使发生可以把大舰瞬间炸成两段的大规模殉爆。那么全舰上千舰员,也最多会当即被炸死一两百人。



而上千舰员的集体损失。其实主要是大规模殉爆后,导致数万吨的舰体迅速沉没,会在海水中产生一个巨大的下沉旋涡。这个旋涡会把周边海面的漂浮物也一起吞噬。因此即使此时放下救生艇,接走部分舰员,如果救生艇不赶块离开要沉没的大舰数公里之外,就极有可能被大舰下沉引发的旋涡一起吸到海底去。战史中曾经有战列舰要沉没。有上千吨的驱逐舰去靠近紧急救人,结果驱逐舰本身也差点被下沉旋涡一起吸到海底的危险记录。因此船员跳水弃舰后,一定要游到远离要沉没的舰体起码1公里之外,否则即使跳海,仍然有被旋涡最终吞噬的风险。由此可见,大型舰艇的殉爆,其后续危险性比坦克殉爆更加惨烈。那么这里问题就来了,坦克殉爆是因为破甲射流或者干脆是穿甲后形成的碎片直接打到坦克内部的发射药上,



瞬间引发发射药的爆燃,产生高温高压气体,会把坦克的炮塔也立即掀掉。那么大型舰艇的弹药库殉爆。也是如此吗?其实大部分大型舰艇的弹药库都设置的非常深,也就是几乎全部弹药平时都设置在底舱的龙骨附近。从水面直接击中弹药库的概率其实是很低的。而舰艇之间互相炮击或者用反舰导弹攻击。这些弹药大部分也是命中后直接贯穿目标的舰体钢板然后在内部爆炸;而不是像反坦克的弹头一样先爆炸形成金属射流或者自锻破甲体。因此舰艇的大规模殉爆。其实大多数情况下和坦克被击穿之后的殉爆的原因是有所不同的。坦克殉爆大多数是发射药被直接引爆;而大型舰艇的弹药库不但隐蔽的非常深,甚至还会在上面主动覆盖大型水箱。也就是不但有多层装甲防护,还有大量的水体直接覆盖弹药库。


也就是水面上互相发射的炮弹或者导弹,很难击中大舰的弹药库,就算是鱼雷也未必可以直接命中弹药库。那么为何大舰内部的弹药仍然可能大规模殉爆呢?这就涉及现代炸药的殉爆原理。现代炸药一般都采用高级惰性炸药,这些炸药即使主动放在火堆里烧,都不会爆炸。但是如果有一枚炮弹在旁边爆炸。这种爆炸冲击波却可能引发舰船弹药库中上百吨的弹药内部的所有中高级炸药都不再安全稳定。稍微再有点震动就会大规模的自爆。这种现象才是舰船弹药库大规模殉爆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