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此时高调发布这消息:你们打掉一颗我们补发十颗

2018-01-21 09:14:59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1月19日报道,今天中午12时1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将吉林一号视频07星、08星以及四颗小卫星精确送入预定轨道。“一箭六星”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此次是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64次发射。有趣的是,长征-11火箭不仅装载发射桶内,而且还采用车载-起竖式发射车发射,与之前的长征火箭+发射塔发射的构型完全不同,怎么看起来像一枚洲际弹道导弹呢?其实,样子怪怪的长征-11和航天科技集团出品的快舟-1、快舟-11一样都大有学问,而且他们还创造了世界纪录呦。


一、火箭?卫星?导弹?傻傻分不清楚
在报道长征-11火箭的新闻时,一些媒体使用了这些话来描述这种新型火箭的与众不同,文章中称,该火箭实现“去任务化”,星箭快速集成设计,缩短履约周期,并且火箭的发射操作效率极高——系统简化,采用固体燃料,大大缩短发射周期,参与发射的人数与其它火箭相比也少得多,军事专家雷泽告诉记者,我国快舟-1、快舟-11和长征-11火箭都属于国家空间快速响应系统的一环,所谓的空间快速响应是美军于上世纪末期提出的构想,那就是在发生战争或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时,运载系统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机动、完成测试并发射,当有效载荷入轨后能马上执行预定任务,而不需经过长时间的在轨调整,这种火箭和卫星可以做成一体化,也就是卫星和火箭整合在一起,火箭的前段就直接是卫星,没有复杂的整流罩结构,装载发射筒内密封储存,一旦出现状况,大型火箭就会立即被装上发射车发射,小型一些的直接就在发射车上机动发射,实现快速入轨。
快舟1运载发射车系统,曾被误认为是东风25中程弹道导弹发射车。
实际上,我们知道,现代运载火箭为了提高发射效率,准备时间都有明显缩短。早期的火箭发射模式,主要采用在发射场塔架上进行垂直吊装和测试的方式,其发射准备时间和占用发射工位的时间都很长。这主要是因为传统运载火箭的级间组装、星箭对接、发射前的状态检测和加注燃料的准备时间都较长,而发射架上吊装箭体进行组装,也增加了占用发射工位的时间,其整体发射效率不高,特别是目前大部分运载火箭都使用液体燃料,需要进行复杂的加注燃料程序,而我国快舟-1、快舟-11和长征-11系列火箭,和洲际导弹一样采用固体燃料,并不需要加注,和导弹发射车一样,这种空间快速响应火箭可以在预定的发射阵地进行机动,也可以进行大范围移动,一旦接到发射命令,停车就进行无依托发射。军事专家告诉记者,在发射场塔架发射的火箭,其轨道和弹道都有固定迭代的规划,而快速响应火箭随时随地发射卫星,其技术难度可想而知,所以目前仅中美拥有这种火箭发射系统。


图片为长征11火箭发射时的场景,请注意发射筒以及拖车。
二、你打掉我一颗 我分分钟补射十颗
2011年在国内公开刊物发表题为《应急空间飞行器技术阵地贮存管理探析》的文章描述到,(我国新一代空间快速响应系统)的特点决定了它与导弹武器一样,批量生产,长期贮备,一次性使用,文章还称,“现代战争呈现局部爆发,突发性强,持续时间短等特点,对任何战斗人员和武器装备的要求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刻不容缓,这就是说,一旦接到命令,空间快速响应火箭要在几小时,最短必须在一两天内发射升空。”国外媒体曾报道,中国的快舟1、快舟1A和快舟2系列快速响应火箭,其体积大致介于东风-21和东风-26导弹之间,采用导弹发射车进行发射,快舟小型运载火箭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采用星箭一体化的创新思想,是中国第一型采用固体动力、第一型不依托固定塔架发射的运载火箭,2013年,快舟火箭成功地将快舟一号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创造了中国航天发射和航天应用最快纪录。


我国发展世界第一流的快速响应火箭系统,其目的就是力求保持空间军事行动最大自由度,为实施空间军事威慑、空间干预、信息支援保障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在大国之间的战争中,空间卫星系统必然是被打击的重点目标,但通过快舟和长征新火箭,美国就算打掉我国一颗卫星,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补射十颗,其战略和战术意义有多大,应该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