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逸舟:大陆高估经济惩罚作用 台湾高估美国安保能力
2016-10-19 11:15:54
对于中国大陆而言,在新一代领导人全球格局中,对两岸关系所制造的麻烦和出现的冲击力有更加充分的准备和应对手段,情形远不是胡锦涛时期、江泽民时期那样。对比一下20年前,例如围绕台海出现交火,不管是大战、中战、小战,对中国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对整个大陆改革开放事业或许是颠覆性的。
今天中国精英在全球展望和布局时从容得多,所关注的重点、遇到新的议题挑战完全不同以往,也因此实际降低了“两岸僵局”所带来的圈内人担心。最近几年中国在海洋方向,不管是东海、南海面临的一些问题,近期在半岛由于南韩部署萨德和朝鲜核试带来的战略威胁,以及中亚、西亚方面随着美国从阿富汗撤走对中国西进战略带来的麻烦,都远远超出两岸关系的严重性和优先性。它们更多关系中国的全球利益、关系全局性稳定,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
两岸关系的僵局无法突破,各说各话,各自煞费苦心、苦口婆心,无非是试图说服对方、同时坚持自己的原则,因此我看短期是无解的。不管叫冷和平或者低红利、慢剎车,很大程度上它是结构性的,与中国未来一段时期、全球崛起大格局中国面对的机遇或者挑战有关,其结果及影响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以中美关系的结构性影响为例。短中期观察,中美关系可望保持“和而不同、斗而不破”格局。所以中国在局部如南海、东海有战略矛盾,但中美关系会继续保持大方向上的战略协调,在这种局面下,两岸关系也不致出现根本性对抗。从中长期来看,中美关系的矛盾面会上升,特别是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的军费开支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继续成长,对美国亚太的传统霸权、对美国全球利益构成某种冲突时,当中国决策层重新思考统一日程表及大国关系性质时,美国与中国的关系也许出现麻烦主导的局面,那时中美关系性质可能改变,那么它将对两岸关系产生完全不同于今天的引导作用。
我有一个感觉,即:大陆方面也许高估了自身经济惩罚措施对“台独”和台湾民众的影响,而台湾方面则高估了美国提供安全保障的承诺与能力。这两个错误估量之间的复杂作用,导致双方很难对现有僵局有大的突破。
归根结底,两岸关系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大陆自身的崛起,一个是中国与美国的关系。我的预期是,中国大陆方面现在对两岸关系、对中美关系都比较有自信,也不会着急。反过来说,如果国际事态中出现大的危态、大的事变,两岸关系就不好说。中短期来看,在这个态势下,关键是如何趋利而避害,降低摩擦,增加些许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