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异!调控之名下,多地楼市竟迎来利好!
2016-05-28 14:50:46
中国楼市历来诡异多端,当你以为风将从北面吹来的时候,它往往从南面来了!
4月29日的政治局会议,以及5月9日的“权威人士”在《人民日报》的表态,似乎将楼市带入了一个新时代:防止楼市泡沫,不通过加杠杆去库存,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随后,《人民日报》和新华社也多次发表文章,向地方政府施加压力,要求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出台调控措施。但到目前,只有深圳和上海拿出了实质性的举措。而苏州和南京等一些城市,反而在调整的名义下出台实际上将刺激房价上涨的政策,让人感到困惑。
比如南京市政府刚刚通过其“官方微博”出台了两项举措,怎么看都不像是给楼市降温的:
通过上述截图我们可以看出,此次出台的政策一共两项:
第一,在热点区域的住宅用地出让时,由市政府设定地块的出让最高限价,对竞买人报价超过最高限价的,终止土地出让,竞价结果无效;
第二,物价主管部门在受理开发企业商品住房价格申报指导时,对土地出让溢价超过45%以上部分的保障房建设资金,不计入其房价的准许成本,不作为申报价格的组成部分。
第一项做法,其实就是模仿此前苏州刚刚出台的措施。5月23日,在刚刚实施了新政的苏州土地拍卖会上,两幅土地因为触及到最高限价而被收回。对于苏州出台的这项措施,业内大跌眼镜。原因很简单,此举看似限制了“地王”的诞生,但其实大大缩小了土地供应量,最终必将推高房价。
苏州拍卖会之后,曾有媒体采访了南京国土部门,当时有官员表态不会模仿苏州。但短短几天后,南京正式出台的政策恰恰模仿了苏州,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至于南京出台的第二项举措,其实也无助于抑制房价。它事实上把企业的定价权收归了政府,回归到了计划经济的管制年代。但如果一个新盘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最终将会发生什么,我们不是没有见过。无非是搞出各种“茶水费”之类,把本该包含在房价里的费用分离出来收取,带来偷漏税和腐败而已。
说实话,此轮房地产调控至今,只有深圳和上海出台了有价值的调控政策,其他热点城市都在观望、作秀。之所以如此,大概是政绩观在作怪。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几天在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城市,又开始出现一些“回头”现象,各种针对楼市的小利好不断。
比如在深圳,官方在试验“现售房”,这虽然可以降低购房者的风险,但大大提高了开发商的成本,显然会推高房价。此外,深圳近期还出台了政策,允许在外地工作的深圳户籍人口,使用外地公积金在深圳购房;最新的深圳城市更新修订稿里,把旧小区拆除重建的同意率提高到了100%。这个规定如果实施,将大大延缓深圳城市更新速度,减少的深圳新房供应量,刺激房价进一步上行。
另据报道,在上海和广州,一大批银行放宽了旧房交易中的贷款限制。比如在广州,已有包括工、农、中、建四大行和光大、民生在内的几家银行,将“贷款期限+楼龄”的时间要求放宽。其中工行时限最长可达60年,其他三大行最长可到50年,光大可到55年,而此前这一时限大多在40年。这对于楼市来说,也构成了较大利好。
看来,在中国让房价下跌,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