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只能同时大修1.5艘核动力航母?

2023-10-21 23:35:33   

大多数人可能把主要注意力,放在大吨位军舰的生产建造与下水装备上。实际上造舰能力与修舰能力,基本是同一项关键实力的两个不同侧面而已。造舰能力强大的实体,其修舰能力也同样强大。而一旦造舰能力变弱,那么修舰能力也会同样拉胯,甚至会比造舰能力更早的进入下降没落期。现代军舰本质上仍然属于大型机电动力设备,与平时常见的机械车辆一样,只有高度维护下才能长期正常运行。而且由于海洋环境普遍恶劣。尤其是大型军舰的高强度部署;日常的维护频率与维护要求,往往比陆地上的普通车辆需要更好的维护保养。二战期间,特别是偷袭珍珠港事件爆发以后,是超级大国军用造船黄金时代的开端。此时的超级大国还有全球最大的工业体系,年造船吨位也是世界第一。因此从沿海到内陆,



各大民用船厂纷纷转产军舰。当时的军舰结构也相对简单,还没有导弹神盾这些事物,只需要在船壳上装上舰炮与鱼雷,就可以纷纷下水。因此当时超级大国国内的造船体系,创造了1年之内下水100艘驱逐舰的世界纪录。大量的民船也被临时改装为护航航母。导致到二战末期,超级大国海军吨位出现了堪称空前绝后的1000万吨级以上。二战过后,超级大国虽然把海军主力进行了一定的精简;但是因为工业产能惯性的存在,再加上二战以后新型工业能力的巨大进步。导致超级大国海军开始了大规模的能力升级:7万吨以上大型常规航母,9万吨以上的核动力航母,万吨级以上的战略核潜艇纷纷出现。此时超级大国海军的实力遍布全球各大洋,除了本土之外,还有大量的海外舰队在所谓的盟友那里固定部署。



这就导致超级大国海军的修船能力,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本土。最终的战略安排是:在大西洋一侧,以纽波特纽斯造船基地加诺福克军港,作为全球最大的海军修造船基地以及全球最大的舰队综合性母港,另外北侧有弗吉尼亚沿岸的某用电船的干船坞,专门负责生产与维护核动力潜艇;南侧墨西哥湾的英格尔斯基地专门生产与维修神盾驱逐舰与大型两栖攻击舰。而在大西洋东侧,则可以随时征用英法意大利的造船厂,对万吨级与以下舰艇进行临时性的,中等程度以下的维修维护。至于太平洋一侧。在海外则有横须贺的30万吨级超级干船坞。可以对所有非核动力航母,包括其他所有常规动力舰船进行大修维护。本土西海岸的布雷默顿与南部的圣迭戈军港,则可以对所有航母及以下舰船进行中修与小修。



图片

这个两洋并举、海外强化的全球性舰船大修维护布局图,本来堪称万无一失。但是冷战的突然结束,却打乱了原本的如意算盘。这就是超级大国开始盲目推进航母的全核化。导致所有11个航母战斗群的核心,也就是核动力航母本身,必须统统回到本土大西洋沿岸的纽波特纽斯与诺福克进行大修甚至是中修。这样本土太平洋一侧,从横须贺超级干船坞,一直到圣迭戈基地,全部失去了应有的维护性意义。这是因为核动力舰船,根本就不存在小修一说。凡是涉及核动力包的部分,只要进入维护,就已经属于最低限度的涉核中修。再稍微深入一点,就又成了涉核大修。从那不勒斯到横须贺再到圣迭戈,都无这种资质。更无人敢盲目涉足。毕竟没有哪个无证的修船工人敢深入核动力包内部停留1分钟的时间。



这就导致所有在红海以东到整个太平洋水域部署甚至停靠期间的核动力航母,都得不到最基本的中修。大修更是不敢奢望。而从太平洋海域回到诺福克,仅仅一个来回就有至少4万海里;而所谓大修完毕的核动力航母,一次正常部署周期的总航程也不过5到6万海里。等于大部分有效部署里程,都白白消耗在来回的路途上了。能剩下的作战巡逻里程自然是屈指可数。而就算纽波特纽斯再加诺福克基地,能同时进行核动力舰船大修的干船坞。其实只有1.5个。这个0.5,并非是只能大修半截核动力航母,而是只能进行临时性的涉核中修。一旦涉反应堆换料的内容。仍然必须进入纽波特纽斯的唯一特殊干船坞。这也是个别航母,等待大修,10年都排不上号的根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