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6设计成功的前提在于控制这个关键因素

2020-09-23 13:53:34   




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过去多次强调,076是在大型舰船上的巨大设计创新,在全球首创二战以后兴起的两栖攻击舰这个舰型,与中大型正规航母才具备的航空能力首次融合在一起。那么问题也就来了,既然新兴大国的舰船设计师可以有这种创新,为何过去五六十年,其他国家的舰船设计师,尤其是超级大国的舰船设计师就没有想到同样的设计?何况超级大国操作两栖攻击舰已经超过50年,最近30年也越来越强调两栖攻击舰拥有携带固定翼战斗机的能力。因此特意引进和自行研发了两代STOVL上舰固定翼战机。最终甚至用F35项目把自家的海空军也同时拉下水。而新型大国的舰船设计师在自家第一代大型两栖攻击舰的首批次还没服役的当口,就已经半公开了超乎想象的076的设计,不得不说是跳跃性思维成功的经典案例之一。



过去超级大国的几代两攻之所以没有出现076的这类新颖设计,关键的问题在于从塔拉瓦级、黄蜂级到最新的美国级,都没有正宗航母的那种大外飘设计。塔拉瓦级的飞行甲板宽度只有34米以下,到黄蜂级才扩大到35米,而美国级保持了黄蜂级35米宽度飞行甲板的标准。相对于黄蜂级和美国级都超过32米的水线型宽,上层增加了不超过3米的甲板外飘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而不论小鹰级、尼米兹级还是福特级,其主飞行甲板的大部分横向宽度都超过70米;如果算最大外飘宽度甚至达到了77米到78米的级别,相对其水线型宽在40米到41米左右;飞行甲板几乎外扩了一倍。这是从外观就能轻易看到的传统两栖攻击舰和正规航母的最大区别。那么问题来了,为何超级大国两栖攻击舰都在主飞行甲板上老老实实几乎没什么外飘?其实这主要来自一个根本性差异,



就是两栖攻击舰的全舰重心比正宗航母高得多。两栖攻击舰也不是不想加大其飞行甲板的外飘幅度,而是不敢加大。4万吨级的两栖攻击舰的飞行甲板日常距离海岸的高度,其实基本看齐大部分5万吨级满排以上的航母的飞行甲板距离海面的实际高度。甚至有4万吨级的两攻的飞行甲板比8万吨级正规航母的飞行甲板距离水面还高的情况。比如尼米兹级的龙骨底板和飞行甲板之间的总型高大约30米,那么如果考虑到大部分正常载荷时的尼米兹级的吃水深度是11.5米,那么飞行甲板距离海面的实际高差只剩下18.5米。而不止一型4万吨级的两栖攻击舰即使满载,其飞行甲板距离海面仍然有19米之高。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就在于正规航母内部只有机炉舱和机库两大7.5米以上的高空间。而4万吨级两攻却大多都有机炉舱、船坞舱和机库这3大超过7米而且相互叠加在一起的高空间。导致两攻的水线以上高度长期降不下来;重心过高,抗风浪侧倾能力下降,自然不敢有太大的外飘。



因此狼山认为076要想有过去所有两攻都没有的强大的航空操作能力,具备斜角甲板,把甲板宽度从当前的35米级扩大到至少55米级是必须的。虽然距离大型航母70米级的外飘还有距离,但是55米已经足够看齐甚至超过过去的很多中大型窄甲板的航母。要有大的外飘,吨位当然要上去,5.5万吨是起步价。更关键的就是全舰的重心必须降下来,飞行甲板距离水面高度压缩到18米以下。船坞舱和机库合计的总高不超过14.5米。这样即使有较大外飘,全舰的稳性也可以和中大型航母看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