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到底是谁在丑化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2018-03-08 08:28:27
今天早上在群里看到一则信息,整个人都变的不好了。起因于看到有人在小学家长群里发出关于两则神化的讨论。
由张翰墨编著,由中国少儿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神话故事》中有两篇文章引起比较大反响——《女娲和伏羲》、《嫦娥奔月》。
其中在《女娲和伏羲》这则神化里面,作者写道:
时光如箭,一晃儿两个孩子都长大成人了。这一天,哥哥向妹妹求婚。他们成了亲,变成了夫妻。
婚后不久,妻子生下一个肉球。他们两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很好奇,就用刀切开来看,结果直到把肉球切成碎片,也没有搞明白到底是什么东西。他们于是用一片大树叶把这堆东西包好,攀上了天梯,想去天庭去问个明白。哪知走到一半的时候,突然一阵风吹来,把那包肉吹散了。吹散的肉末一落到地上就变成了人。打那以后,世界上的人类就开始繁衍开来,一直到今天。
伏羲和女娲,因此成了人类的始祖。

我相信很多人看到这则神化,一定会感觉三观全毁!
在这篇文章里有两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方:
第一,女娲和伏羲是兄妹,而且他们成婚了,这是乱伦!
第二,人类是由肉沫产生的!
我想这两点刷新了我们大多数人的三观,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家长都觉得毛骨悚然!

那么,这篇文中所说的到有没有那么回事呢?
我们先说第一点:伏羲和女娲是兄妹吗?
这点至少是有据可查的。
古代传说伏羲、女娲既是兄妹关系,又是夫妻关系。例如,《风俗通义》云:“女娲,伏希(羲)之妹。”《春秋世谱》云:“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卢仝《玉川子集·与马异结交诗》云:“女娲本是伏羲妇。”都说明了这个问题。
第二点:人类真是肉末产生的吗?
这个就要接到上面的故事了,伏羲和女娲到底是如何成婚的?
唐朝的李冗在《独异志》中有了完整的叙述:
从前宇宙初开时,天地之间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下,而天下未有别的人民。相议想为夫妻,又自觉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请将天上的云都合起来一团,要不就把云散了吧。"于是天上的云立即合起来,兄妹俩就成了夫妻。中华民族都是俩人的子孙后代。
也就是说,这本书里说的两则内容都是有据可查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这则书里的内容和我们大多数人知道的是不一样的呢?这个李冗又是谁?《独异志》到底又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我们大多数人所熟悉的“女娲造人”是这样的:
民间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把黄土捏成团造了人。她干得又忙又累,竭尽全力干还赶不上供应。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把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后人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黄土造的,而贫贱的人只是女娲用绳沾泥浆,把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的。
为什么产生这两种不同的神化?
这些传说是反映母系社会过渡父系社会,男性权力的增大与对社会的掌控,越来越多的人不能接受人类的造物主与至高神为女性的说法,即女神中心神话向男神中心神话转换,最后以男神权力取代女神为终结。
这些东西对于孩子来说:太过深奥了!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经常有一句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什么叫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其实很简单,与现世价值相符的,我们要宣传,与现世价值不相符的,我们也去掉!
很显然,女娲和伏羲是兄妹,并成婚,这个已经不符合现世文化。我们承认,这些具有历史和文化的研究价值,但是却不值得大肆宣传,至少我们不能把这些当成知识向孩子灌输!而李冗的《独异志》中“肉沫成人”的故事太过恐怖,也不适合孩子看!
更何况李冗的《独异志》,书名已经很明显的表达了其意思:唯独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记录!
我们更可以把它当成是一部《聊斋志异》,就像今天有人杜撰的一部鬼怪小说——这样的内容很显然不适合给孩子读!
而在《嫦娥奔月》这则神化里面,作者写道:
终于飞进月宫,嫦娥刚想喘口气,忽然感觉脖子迅速缩短,不但脖子和肩膀缩成一体,脊椎也迅速萎缩,同时肚子和两肋向两侧鼓出去,她吓一跳,刚想喊,发觉嘴巴也变得宽而扁平,她慌乱地想要快跑,逃出月宫,但发现漂亮的腿已经消失,胳膊已经变细,而且不能站立,只能手脚并用一蹦一跳地往前挪了。天哪!嫦娥意识到,自己变成了一只癞蛤蟆。她下意识地摸一摸自己的身体,果然背上鼓起了一颗颗黄豆大的疙瘩。
这只癞蛤蟆便是月神。
嫦娥升天的愿望得到了满足,但她变成了一只蛤蟆!

原本嫦娥奔月是一个凄美、感人的故事,然而这则故事却写的极其的恶心!也难怪我们很多成人都无法接受!

我们普通人知道的“嫦娥奔月”的故事是这样的: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嫦娥奔月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王母给他一颗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退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可是如此凄美的故事,美丽、善良的嫦娥竟然变成了“癞蛤蟆”!
那么嫦娥变成癞蛤蟆的传说有没有来源呢?
有的!
在东汉时期的张衡《灵宪》里:嫦娥对于奔月是有疑虑的,她找到巫师有黄。有黄占卜的结果是奔月乃是一件大好事,即使遇到"晦芒"也不要"惊恐",后来还是会"大昌"。这就坚定了嫦娥奔月的决心。有黄是个不折不扣的老法海,生生拆散了一对恩爱夫妻。有黄还是一个骗子,把嫦娥骗了,嫦娥在飞升中形体发生变化,最终成蟾!
当然除了这个版本外,还有另外的版本。比如:后羿是远古时期有穷国的国王,力大无穷,勇武善射,但性格暴戾,滥施苛政,弄得民不聊生。但后羿也想长生不老,他恰好又从王母娘娘那里搞来了可以成仙得道的灵药。美丽善良的妻子嫦娥得知此事,为使百姓免受后羿长期的残暴统治,就偷偷把仙药吃了,化作仙女飘向月宫,成了月神。
可以说,很多的传说都有很多的版本,但是我们大多数人知道的都是美好的那个版本,为什么我们今天在小学生的教材里看到了不一样的版本?而且还是丑陋的版本?
我认为无法几点:
第一,很多所谓的作者为了显示自己“高人一等”的学识,在所谓的历史典籍的找出一些不为人知的传说用来吸引眼球,达到自己的名或利的目的!
第二,现在社会竞争激烈,无数的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已经达到“不择手段”的地步,各种正史、野史,真的、假的都不加甄别,这让一些“奇异”的书籍有了市场!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呢?
我认为,主要包含以下三点:
第一,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是其中也有糟粕。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把什么文化都传播下去!作为作者,更要以弘扬“真善美”为己任,不能为了名和利而不择手段的“标新立异”!
第二,作为家长,我们不能让孩子什么书都去读!要知道孩子还小,他们还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不知“真善美”的真正含义,也不知道“假恶丑”的概念,这个时候我们不能为了增加孩子的“知识量”,把什么思想都随意的灌输给孩子!要知道,那很可能改变孩子们未来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一旦形成后,以后再想改变,那么会极其的困难!
第三,作为出版机构,我们应该对出版物的内容加强审核,违背当今世界价值观的书籍更要严格审核,尤其是青少年书籍的审核上,更需严之又严。
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是世界的希望,传统文化的弘扬,真善美的弘扬,需要我们全社会每个人都重视起来!
由张翰墨编著,由中国少儿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神话故事》中有两篇文章引起比较大反响——《女娲和伏羲》、《嫦娥奔月》。
其中在《女娲和伏羲》这则神化里面,作者写道:
时光如箭,一晃儿两个孩子都长大成人了。这一天,哥哥向妹妹求婚。他们成了亲,变成了夫妻。
婚后不久,妻子生下一个肉球。他们两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很好奇,就用刀切开来看,结果直到把肉球切成碎片,也没有搞明白到底是什么东西。他们于是用一片大树叶把这堆东西包好,攀上了天梯,想去天庭去问个明白。哪知走到一半的时候,突然一阵风吹来,把那包肉吹散了。吹散的肉末一落到地上就变成了人。打那以后,世界上的人类就开始繁衍开来,一直到今天。
伏羲和女娲,因此成了人类的始祖。
我相信很多人看到这则神化,一定会感觉三观全毁!
在这篇文章里有两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方:
第一,女娲和伏羲是兄妹,而且他们成婚了,这是乱伦!
第二,人类是由肉沫产生的!
我想这两点刷新了我们大多数人的三观,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家长都觉得毛骨悚然!
那么,这篇文中所说的到有没有那么回事呢?
我们先说第一点:伏羲和女娲是兄妹吗?
这点至少是有据可查的。
古代传说伏羲、女娲既是兄妹关系,又是夫妻关系。例如,《风俗通义》云:“女娲,伏希(羲)之妹。”《春秋世谱》云:“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卢仝《玉川子集·与马异结交诗》云:“女娲本是伏羲妇。”都说明了这个问题。
第二点:人类真是肉末产生的吗?
这个就要接到上面的故事了,伏羲和女娲到底是如何成婚的?
唐朝的李冗在《独异志》中有了完整的叙述:
从前宇宙初开时,天地之间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下,而天下未有别的人民。相议想为夫妻,又自觉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请将天上的云都合起来一团,要不就把云散了吧。"于是天上的云立即合起来,兄妹俩就成了夫妻。中华民族都是俩人的子孙后代。
也就是说,这本书里说的两则内容都是有据可查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这则书里的内容和我们大多数人知道的是不一样的呢?这个李冗又是谁?《独异志》到底又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我们大多数人所熟悉的“女娲造人”是这样的:
民间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把黄土捏成团造了人。她干得又忙又累,竭尽全力干还赶不上供应。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把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后人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黄土造的,而贫贱的人只是女娲用绳沾泥浆,把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的。
为什么产生这两种不同的神化?
这些传说是反映母系社会过渡父系社会,男性权力的增大与对社会的掌控,越来越多的人不能接受人类的造物主与至高神为女性的说法,即女神中心神话向男神中心神话转换,最后以男神权力取代女神为终结。
这些东西对于孩子来说:太过深奥了!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经常有一句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什么叫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其实很简单,与现世价值相符的,我们要宣传,与现世价值不相符的,我们也去掉!
很显然,女娲和伏羲是兄妹,并成婚,这个已经不符合现世文化。我们承认,这些具有历史和文化的研究价值,但是却不值得大肆宣传,至少我们不能把这些当成知识向孩子灌输!而李冗的《独异志》中“肉沫成人”的故事太过恐怖,也不适合孩子看!
更何况李冗的《独异志》,书名已经很明显的表达了其意思:唯独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记录!
我们更可以把它当成是一部《聊斋志异》,就像今天有人杜撰的一部鬼怪小说——这样的内容很显然不适合给孩子读!
而在《嫦娥奔月》这则神化里面,作者写道:
终于飞进月宫,嫦娥刚想喘口气,忽然感觉脖子迅速缩短,不但脖子和肩膀缩成一体,脊椎也迅速萎缩,同时肚子和两肋向两侧鼓出去,她吓一跳,刚想喊,发觉嘴巴也变得宽而扁平,她慌乱地想要快跑,逃出月宫,但发现漂亮的腿已经消失,胳膊已经变细,而且不能站立,只能手脚并用一蹦一跳地往前挪了。天哪!嫦娥意识到,自己变成了一只癞蛤蟆。她下意识地摸一摸自己的身体,果然背上鼓起了一颗颗黄豆大的疙瘩。
这只癞蛤蟆便是月神。
嫦娥升天的愿望得到了满足,但她变成了一只蛤蟆!
原本嫦娥奔月是一个凄美、感人的故事,然而这则故事却写的极其的恶心!也难怪我们很多成人都无法接受!
我们普通人知道的“嫦娥奔月”的故事是这样的: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嫦娥奔月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王母给他一颗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退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可是如此凄美的故事,美丽、善良的嫦娥竟然变成了“癞蛤蟆”!
那么嫦娥变成癞蛤蟆的传说有没有来源呢?
有的!
在东汉时期的张衡《灵宪》里:嫦娥对于奔月是有疑虑的,她找到巫师有黄。有黄占卜的结果是奔月乃是一件大好事,即使遇到"晦芒"也不要"惊恐",后来还是会"大昌"。这就坚定了嫦娥奔月的决心。有黄是个不折不扣的老法海,生生拆散了一对恩爱夫妻。有黄还是一个骗子,把嫦娥骗了,嫦娥在飞升中形体发生变化,最终成蟾!
当然除了这个版本外,还有另外的版本。比如:后羿是远古时期有穷国的国王,力大无穷,勇武善射,但性格暴戾,滥施苛政,弄得民不聊生。但后羿也想长生不老,他恰好又从王母娘娘那里搞来了可以成仙得道的灵药。美丽善良的妻子嫦娥得知此事,为使百姓免受后羿长期的残暴统治,就偷偷把仙药吃了,化作仙女飘向月宫,成了月神。
可以说,很多的传说都有很多的版本,但是我们大多数人知道的都是美好的那个版本,为什么我们今天在小学生的教材里看到了不一样的版本?而且还是丑陋的版本?
我认为无法几点:
第一,很多所谓的作者为了显示自己“高人一等”的学识,在所谓的历史典籍的找出一些不为人知的传说用来吸引眼球,达到自己的名或利的目的!
第二,现在社会竞争激烈,无数的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已经达到“不择手段”的地步,各种正史、野史,真的、假的都不加甄别,这让一些“奇异”的书籍有了市场!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呢?
我认为,主要包含以下三点:
第一,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是其中也有糟粕。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把什么文化都传播下去!作为作者,更要以弘扬“真善美”为己任,不能为了名和利而不择手段的“标新立异”!
第二,作为家长,我们不能让孩子什么书都去读!要知道孩子还小,他们还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不知“真善美”的真正含义,也不知道“假恶丑”的概念,这个时候我们不能为了增加孩子的“知识量”,把什么思想都随意的灌输给孩子!要知道,那很可能改变孩子们未来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一旦形成后,以后再想改变,那么会极其的困难!
第三,作为出版机构,我们应该对出版物的内容加强审核,违背当今世界价值观的书籍更要严格审核,尤其是青少年书籍的审核上,更需严之又严。
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是世界的希望,传统文化的弘扬,真善美的弘扬,需要我们全社会每个人都重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