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罗廖夫: 罗曼蒂克的战争:美国大兵同美丽女朋友一起打鬼子
2017-01-28 10:22:12
新春佳节到来之际,全国的军迷也在欢度节日,享受假期。节日时间谈论国内外军事话题,一定太严肃,我们就改一下风格,说一些轻松有趣的,而且与军事相关的激情插画。这是一组上世纪五十年代,十几位美国漫画家,为美国男性冒险杂志所绘制的战争题材插画。主题都是二战期间勇敢的美国大兵,同他们世界各地的美丽的女朋友一起,与邪恶的德国纳粹和日本鬼子战斗的情景。很有美式战地罗曼蒂克的浪漫感觉。比常见的随手编成的同类画册要精致、清晰、准确、耐看得多。
所有插画都以二战时期的战例作为为蓝本绘制的,很显然,几位画家对二战时期的军队状况,著名战役和战斗,以及参战各国的武器装备都有很深刻的了解。所有图画上面的武器和军服都相当精准传神,军事爱好者会发现,很多背景都有战史典故,不由得令人佩服。
作者:Earl Norem
作者:Earl Norem。前面被爆破炮管的高炮,以及后面背影里的,是德国的无敌88毫米高射炮,既是敌机的噩梦,也是著名的坦克杀手。
作者:Rafael DeSoto。日本人的三八式步枪。
作者:Rafael DeSoto。德国兵所使用的毛瑟98K步枪,由于毛瑟式枪机的设计极为经典,它对后来的旋转后拉式枪机的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几乎成为衡量任意一种旋转后拉枪机的公认标准。大多数现代手动步枪都是以毛瑟步枪为蓝本,步枪的设计也都参考了毛瑟98式。例如美国的M1903式以及英国李恩菲尔德步枪。98K已经没有多少改进的余地,它真正称得上世界枪械史上的“一代宗师”。有许多其他国家都生产过毛瑟步枪的仿制品,例如我国著名的“中正式”。
作者:Mort Kunstler。与德国潜艇战的辉煌相比,二战时期美国海军的潜艇部队则很低调,很少有人知道美国海军的潜艇在二战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太平洋战场,美国潜艇执行的对日本航运绞杀战和大面积水雷战,直接打击了日本的战争潜力。
作者:Mort Kunstler。美国大兵的武器为M1918型勃朗宁自动步枪,这种自动步枪在二战期间是美国陆军步兵班的班组支援火力,被当做轻机枪使用。
作者:Mort Kunstler。看受伤飞行员的帽子,折应该是跳伞的英国飞行员,手持一支斯登冲锋枪,该枪是英国在二战时期大量制造及装备的冲锋枪,使用9x19毫米子弹,英军一直使用到至1960年代。斯登冲锋枪在1940年代共制造了超过375万支。斯登冲锋枪是一种低成本、易于生产的武器,简单易用,做工粗糙,全部采用冲压部件。省工省料,成本非常低,一支枪的造价不到10美元,被誉为“水管工人的杰作”。
美国士兵胸前挂着的Mark II手榴弹,二战时期美军大兵明星武器。二战期间,美军士兵使用了许多类型的手榴弹,但主要配备的Mark II手榴弹。该手榴弹仿照英国的米尔斯手榴弹设计,二十年代末装备美军。但其弹体形状和装药却不同,一开始内部填充TNT炸药,但由于战争初期TNT短缺,后期生产的手榴弹内部多填充硝化淀粉的复合物。椭圆形铸铁弹体,弹底有小平底,其引信结构与米尔斯手榴弹完全一样。
作者:Basil Gogos。美女手持的是德国M24式长柄手榴弹。该手榴弹二战中德军最常见的,使用最广泛的手榴弹。M24手榴弹的体积较大,在战斗中德军士兵通常会把手榴弹插在腰间、皮靴里中。在反坦克和阵地攻坚战中,M24还可以集束使用,以增加破坏力。德军士兵用铁丝将七枚M24手榴弹绑扎在一起,周围六枚除去木手柄,以减轻重量,中间一枚保留手柄做为起爆引信。同样也可以将所有的手柄去掉,换上压发引信作为地雷使用。抗战期间中国军队的制式手榴弹就是在仿制M24式手榴弹的基础上,重新改进生产的,在抗日战场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George Gross。美女们驾驶的德国的半履带装甲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使用半履带车辆的高峰时期,德国和美国都曾经生产了数量众多的半履带车辆,担任运输或者是作战任务。这些车辆的共通点是前方采用车轮,后方则是履带推进的部分。半履带车具有较好的越野能力,和坦克一样快,但比坦克廉价轻巧,拥有轻型装甲为其乘员抵御小型步兵武器的装甲,可以执行从拉着士兵上战场,到牵引大炮,甚至直接使用车载武器上阵肉搏的所有支援任务。
作者:Samson Pollen
作者:Will Hulsey
作者:Mort Kunstler。背景是德国拖拉机式的履带牵引车,用于牵引重型火炮。德国在二战期间的重型牵引车,最常见的是奔驰的sd.kfz.8(12吨)和法莫的sd.kfz.9(18吨)。此外还有1、3、5、8吨半履带牵引车,分别牵引不同的火炮。德军还经常使用缴获苏联的履带牵引车,甚至直接使用拖拉机牵引火炮。
作者:Mort Kunstler。在南太平洋与土著并肩作战的美军。
作者:Mort Kunstler。这是一个好创意,美国兵和美丽女朋友们建造的简易动力竹排。使用一辆小汽车的后轮,通过后轮轮驱动皮带,带动竹排后部的明轮划水前进。
作者:Mort Kunstler。
作者:Mort Kunstler
作者:Mort Kunstler
作者:Mort Kunstler
作者:Mort Kunstler
作者:Mort Kunstler
作者:Mort Kunstler
作者:Mort Kunstler
作者:Mort Kunstler。作者:Mort Kunstler。这个带着炸药的风筝,是二战时期日本制造的一种能够跨越太平洋打击美国的神秘武器,也是世界上第一种洲际武器。放风筝这一习俗最早起源于我国,到北宋时期风筝已开始在军队里进行军事侦察、通信联络、救生、求援等任务。在二战时期由日本发扬光大,由于日本人面对美军B29轰炸机的战略轰炸,毫无还手之力。东京大学的讲师荒川秀俊博士提出了制作大型风筝式气球,携带炸弹或燃烧弹,借助横跨太平洋的高空大气环流,漂流到美国,进行“战略轰炸”。
1944年10月开始,日本在九州四国等地设置了3个气球炸弹工厂,开始生产这种秘密武器。1944年11月,日本释放了第一批气球炸弹,气球搭载一枚15公斤杀伤炸弹和二枚总重17公斤的燃烧弹。伺候日本大肆宣扬所谓复仇武器气球炸弹,让大量平民也参加到气球生产中来。大量的民众,主要是妇女和学生都被组织起来,糊制这些气球。先后动员了上百万人,花费半年时间一共制造了9000多个气球并向美国释放。然并卵,美国本土侦察到有日本气球出现以后,一共就发现了300个气球抵达美国本土。气球的主要战果,是造成了一些小型森林火灾。气球制造成了6名美国人伤亡,美国俄勒冈州一名牧师带着妻子和5个孩子去郊外野餐时,发现了一个坠落的气球,上面还缠着一些奇怪的东西,在摆弄气球时突然爆炸,5个孩子被炸死,牧师的妻子重伤不治身亡。
作者:Frank McCarthy。如果看过美国电影《血染雪山堡》,一定会对这个插画有印象。影片拍摄于1968年,讲述1944年由英国少校情报官率领的七人突击队,空降巴伐利亚,潜入“只有老鹰才上得去”的巴伐利亚纳粹魔窟,拯救被德军俘虏的美国将军。是好莱坞经典动作影片之一。《血染雪山堡》曾经以《魔窟寻谍》为片名在国内公映,该片的配音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完成的,是中国最经典的配音译制片之一,曾在1990年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作为当时大片,曾经一票难求。该片的男主角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是美国最伟大的男演员之一,获得过第57届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第61届戛纳电影节终身成就奖。女主角英格丽德·皮特,是英国著名电影演员,素有“恐怖片女王”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