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20亿一发的洲际导弹,当今凭什么已经可以下饺子了?
2025-11-15 00:43:15
前天谈到,在冷战时代,一发确保可以投掷弹头到位的洲际导弹的价值,远远大于核弹头本身的价值,美苏历史上两家合计生产过超过7万枚的形形色色、大大小小当量的核弹头,但是两家加起来一共也只生产过不超过3500发的洲际导弹。这里面液发的与固态的都算上,甚至还包括一部分液固混合的特殊型号。可以看出,核弹头与配套的洲际导弹的数量对比,居然高达20比1。假设生产、储存、翻新与长期保持战备的1枚核弹头的全寿命价格是2亿刀;那么单发全寿命战备的洲际导弹的价格就高达惊人的20亿刀,几乎与一架B2战略轰炸机的造价不相上下了。但实际上在任何时候,生产一发洲际导弹的造价都没有这么贵,对比当今可以反复利用的液体大型运载火箭,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实际上,
图片
任何成熟的液体与固体洲际导弹,本身的造价也确实不便宜,单价上亿还是有的;但是为何数最终算下来,单价会高达20亿刀以上呢?这就在于任何洲际导弹,研发与试射的过程,极端消耗大国的关键资源。再加上配套的发射场地、测控系统、指挥控制系统的所有花费平均分摊到每一枚实际战备值班的洲际导弹头上,那么单发的综合成本就更是天价了。比如在整个上世纪,西方智库只要提起神秘大国战备值班的洲际导弹,都是40年一贯制的声称只有24枚老式的液发DF系列,而且还都是单个氢弹弹头。其中还说只有18枚是真正安装了实弹,其他6枚都是模拟训练弹头。而神秘大国持续40年的战略武力建设,投入的资源没有1万亿也有七八千亿,按照当时只有18枚可信的洲际导弹来算,那么单发成本,
图片
岂不是直接上升到几百亿?可见早期的洲际导弹的平摊成本高得离谱,与当时的产量与服役量过少都有直接的关系。那么到了今天,为何洲际导弹也可以下饺子?自家服役总量很可能已经超过最小4位数,还有更大的数量未来可以携带特殊的大威力常规弹头,去进行环球打航母之类的特殊战略行动呢?本质上还是在于综合国力的极大进步,科技水平的极大提高。原先高不可攀的芳纶导弹外壳、NEPE超级推进剂,到今天都已经彻底的白菜化。更主要的是原本只能靠大师级手艺人纯手工雕琢的星光惯导仪,也已经实现了大规模的量产。原本一名手工大师,毕其一生的精力,只能制造二三百个超级惯导仪,不单纯用在洲际导弹上,中导系统与民用大型火箭也要消耗。而现在这类手工大师,直接增加到最小三位数还多。
按照每年每人可以手工制造10个来算,上百人一年就可以下线1000个以上,十年累计就可以下线超过1万个!足够用来组装数千发新洲际导弹。那么这类手工大师为何人数突然大增?这就是另外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有时间详细揭秘!
图片
任何成熟的液体与固体洲际导弹,本身的造价也确实不便宜,单价上亿还是有的;但是为何数最终算下来,单价会高达20亿刀以上呢?这就在于任何洲际导弹,研发与试射的过程,极端消耗大国的关键资源。再加上配套的发射场地、测控系统、指挥控制系统的所有花费平均分摊到每一枚实际战备值班的洲际导弹头上,那么单发的综合成本就更是天价了。比如在整个上世纪,西方智库只要提起神秘大国战备值班的洲际导弹,都是40年一贯制的声称只有24枚老式的液发DF系列,而且还都是单个氢弹弹头。其中还说只有18枚是真正安装了实弹,其他6枚都是模拟训练弹头。而神秘大国持续40年的战略武力建设,投入的资源没有1万亿也有七八千亿,按照当时只有18枚可信的洲际导弹来算,那么单发成本,
图片
岂不是直接上升到几百亿?可见早期的洲际导弹的平摊成本高得离谱,与当时的产量与服役量过少都有直接的关系。那么到了今天,为何洲际导弹也可以下饺子?自家服役总量很可能已经超过最小4位数,还有更大的数量未来可以携带特殊的大威力常规弹头,去进行环球打航母之类的特殊战略行动呢?本质上还是在于综合国力的极大进步,科技水平的极大提高。原先高不可攀的芳纶导弹外壳、NEPE超级推进剂,到今天都已经彻底的白菜化。更主要的是原本只能靠大师级手艺人纯手工雕琢的星光惯导仪,也已经实现了大规模的量产。原本一名手工大师,毕其一生的精力,只能制造二三百个超级惯导仪,不单纯用在洲际导弹上,中导系统与民用大型火箭也要消耗。而现在这类手工大师,直接增加到最小三位数还多。
按照每年每人可以手工制造10个来算,上百人一年就可以下线1000个以上,十年累计就可以下线超过1万个!足够用来组装数千发新洲际导弹。那么这类手工大师为何人数突然大增?这就是另外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有时间详细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