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为何中国不介意被排除在TPP之外 事实是这样

2015-10-10 09:15:01   

很奇怪,这份促进区域贸易的重要协议不包括中国——世界最大的贸易国和第二大经济体。更多国家将加入这个排他性俱乐部,但苛刻的会员国标准使得中国不可能很快加入。或许永远不会。

不过,北京真的在乎吗?或许和你想的不一样。首先,中国不需要加入TPP俱乐部,以享受会员才有的福利。因为北京已经和一半TPP成员国签署自贸协议,可以利用这些制度安排使针对中国产品征收的关税最小化,或者干脆不缴。美国加州大学一名教授本周对《财富》杂志解释说,为满足TPP规定的原产地条件,中国可以这样管理供应链流程:利用和巴基斯坦的自贸协议从巴进口棉花,然后在国内进行面料设计、纺织和染色等“上游操作”;接下来利用中越自贸协议将面料运至越南,与此同时,日本将纽扣通过TPP运至越南,而越南可以进行加工缝制等“下游操作”,制成品最后运至澳大利亚、日本和美国。这样中国就能借助TPP省去应缴关税。

另外,中国显然不需要通过TPP扩大已经不小的全球影响力。中国是世贸组织成员国、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是亚投行的主要推手。中国还将在2020年成为世界最大海外投资国之一。在一些国家,中国的直接投资超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额,这给北京带来很多经济和政治影响力。最重要的是,中国正在和15个亚太国家磋商自己的区域自贸协议,并有望在下个10年成为世界头号经济体。缺张TPP会员卡没什么大不了。

TPP是自由贸易包装的美国保护主义吗?

TPP成员国包括12个亚太经济体,涉及6亿人口。预计到了2025年,TPP将为成员国带来2800亿美元的额外国内生产总值。 TTP的成立是美国总统奥巴马早前宣布“重返亚洲”战略的一个证明。

然而,我们这些贸易自由主义者胆敢开香槟庆祝之前,相信还要等待一段时间。由于每个TPP成员国必须签署这项协议,批准程序中若出现任何现问题,都有机会搞垮TPP。例如,加拿大总理哈珀两周之后就要参与大选,其竞争对手已经扬言,对于哈珀所有协商成果都会予以谴责。

TPP的构思原本来自四个拥护自由主义的小型经济体:新西兰、新加坡、智??利和文莱,相关磋商于2006年展开。这个构思很有远见,但当年并非一个重要的计划。 2008年,TPP计划得到八个经济体(墨西哥、秘鲁、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马来西亚、越南,以及姗姗来迟的日本)支持,奠定了TPP的规模。他们除了讨论原来的经济自由化议程外,还谈及令人不安的地缘政治问题。

香港亚太经合组织贸易政策研究会执行董事杜戴维(David Dodwell)在南华早报发表文章称,令人遗憾的是:TPP现已逐渐成为由美国操控的协议,其目的包括把日本发展为亚洲领先经济体,并阻止中国成为全球经济领袖。奥巴马为TPP致词时已说得很清楚:“TPP超过95%的潜在客户都是美国以外地区,我们不能让中国这样的国家订立全球经济规则。我们应该自主订立这些规则,为美国产品开拓新市场。”

奥巴马奉行的“统一原则”一直是“为美国工人和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环境,让更多印上'美国制造'字样的产品可以出口。”

杜戴维说,奥巴马的说法令我深感不安。在乌拉圭回合的贸易自由化谈判期间,我曾担任《金融时报》贸易版主编,当时我周游各国五年,听到各国贸易部长和当地商会提出同一个投诉:“如非那些满口谎言的外企和厂家扭曲、违反贸易规定,我国正直的出口商在全球市场上将有更好表现。”

这样言辞总会引发推动“公平”贸易的呼声,言下之意是“我们有权实行保护主义,以打击令人讨厌的外国人所使用的欺骗和操纵技俩”。就在这时,奥巴马谈到美国正在商讨争取“自由公平贸易,以支持美国工人、企业和整体经济。”这就是以自由贸易为包装的保护主义,让我担心TPP协议核心倡议的所谓自由精神究竟是什么。

但我总不能太过小气。当我们看过TPP协议的构思后,发现当中体现了很高的自由化程度。日本和加拿大的农业向来深受保护,都要首次对外开放。例如,日本已经将进口牛肉的关税从35%下调到9%,虽然这个税率仍然略高,但减幅已经相当大。

也许更重要的是:一向以来很多双边自由贸易协议的核心部份──《原产地规则》都极为复杂,而TPP协议将之合理调整。 TPP协议的12个成员国已同意制订定单一的原产地规则,为许多在不同国家有生产链的企业带来不少方便。

尽管TPP粗暴拒绝中国加入,但中国仍忍气吞声地对TPP的成立表示欢迎。中国商务部表示,希望TPP协议和其他区内的自由贸易安排都能互惠互利,促助亚太区贸易、投资和经济增长,并指任何机制只要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并有助于促进亚太经济一体化,中国都会以开放态度对待。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明目张胆限制中国全球经济影响力的做法,肯定会适得其反,而且可能是一种极具挑衅性的外交政策。即使TPP协议签定之前,中国著眼点很可能是成立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而无论美国支持FTAAP与否,TPP协议目前打下的基础,似乎不可能成为如此大型的地区性贸易协议的唯一基础,因此,中美仍将激烈争夺在亚太区的经济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