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子走啊走:小心别被捧杀:日元与美元争霸失败给中国的启示(上)
2017-11-19 12:49:23
日本也没有上石油美元骗局的当,而是从制造业入手,精准打靶,曾经威胁到美元的霸权主地位,日元和美元争霸过,但是失败了。下面我们来聊聊这事,看看从这事中中国能得到什么启示?
二战后,曾经是美国的经济援助对象的日本,迅速成长为美国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对手。
1952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只是英国或法国的1/3;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日本的GNP与英、法两国的总和相等,超过美国的一半。其钢铁、汽车、电子产品为代表的产业大举进攻美国,对美国的制造业形成巨大的冲击。从1965年开始,美国就在日美双边贸易中由顺差国变为逆差国,一方面日本产品大量出口美国,另一方面美国的产品却难以进入日本市场,从70年代开始日美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贸易摩擦。日本在美国的压力下频频让步,相继就钢铁(1972年)、彩电(1977年)、牛肉(1978年)、柑橘(1978年),等达成一系列的协议,但是这并没有挽救美国的产业。
在摩擦的同时,美国也开始布局捧杀日本。(美国人很狡猾,他们有好几手的,千万别小看他们。)
1979年,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学者傅高义推出一本名为《日本第一》的书。此书一出,立即在美国引起轰动,成为当年美国最畅销书之一,美国媒体也对此书进行了大肆炒作。
在日本经济进一步稳定发展的同时,欧美发达国家却由于政府长期过分干预经济、低效率的国有福利体系,等多种原因而陷入了经济停滞。世界范围内,日本经济可谓一枝独秀。日本制造的工业产品行销世界各地,所向无敌。美国几乎只有招架之功。底特律的汽车业尤其损失惨重。美国汽车工人们天天唠唠叨叨地把日本人挂在嘴边骂个没完。日本在美国的压力下继续让步,相继在汽车(1981年)、半导体(1986年)等方面达成一系列的协议,但这也没有改变美国在的制造业和经济方面,对日本的劣势。
不过此时美国从拉美国地区大前羊毛成功,在金融业的帮助下,经济正在恢复的过程中。同时,美国开始布局大剪日本羊毛、并永远废掉日元。当时美国用了威逼利诱等种种手段,对日本进行了布局。
威逼除了上面所说的摩擦外,还有主要是对日本实施系统化的市场“改革”。各项“改革”要求被分配到日本政府各个部门分别进行讨论,日本逐步解除不利于金融资本进出的各种结构性限制。并用这样做是对日本好的借口来进行利诱,诱饵主要是让日元升值的同时,允许日本在世界各地包括美元收购各种资产。当然,对日本的吹捧也是一方面。
美国坦率面对现实,寻求日本等国的帮助,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增加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以改善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简称G5)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的协议。因协议在广场饭店签署,故该协议又被称为“广场协议”。
对“广场协议”,日本是欲拒还迎的。1985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日本制造的产品充斥全球。当时,日本经济规模不断扩张、对外贸易出现巨额顺差,日本经济发展过热,日元升值可以帮助日本拓展海外市场,成立独资或合资企业,这在客观上也对日元升值形成内在压力。所以广场协议的签订得到日本大藏省(2000年前的日本主管经融财政的部门)的强力推动。据说在广场会议上,当时的日本财长竹下登表示日本愿意协助美国采取入市干预的手段压低美元汇价,甚至说“贬值20%OK”。
实际上,日元对美元升值也是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20世纪80年代,日本在经济增长率、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均已远远超过美国,美元开始衰落。1980-1985年,美国劳动生产率平均约为0.4%,日本约为3%。美国经济增长率平均约为1.5%,日本约为4.8%。也就是说,日元具备了升值的实力。到1985年,日元升值与美元贬值都已经无法避免。实际上,1985年2月美元走低/日元升值的过程已经开始,1985年9月的"广场协议"只是加快(而非启动)了这一进程。
1985年对日本来说,是最值得骄傲的一年。这一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对外净资产高达1298亿美元。而美国却财政赤字剧增,对外贸易逆差大幅增长,1985年美国的对外净债务高达1000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正式结束了美国长达70年的债权国的辉煌历史。
“广场协议”签订后,上述五国开始联合干预外汇市场,在国际外汇市场大量抛售美元,继而形成市场投资者的抛售狂潮,导致美元持续大幅度贬值,日元大幅升值。1985年2月至1988年11月,升值111%;1990年4月至1995年4月,升值89%;1998年8月至1999年12月,升值41%。日元升值以后,日本的工业出口能力确实受到了相当的影响,但日本人也因此变得空前富裕了。他们手里的日元可以换来更多的美元了。这种局势的结果就是,美国的资产在日本人看来一下子便宜多了。过去那些在日本人看来根本买不起的东西,现在似乎唾手可得。日本人的自信心急剧膨胀。
当时,美国知名学者威廉·哈维在《硬币的金融学校》一书中写道,日本1941年在偷袭美国珍珠港之后未能击败美国,而现在正在对美国进行和平占领,在不久的将来,日本人将占有美国人的灵与肉。美国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也在其著作《金融炼丹术》的后记中宣称,经济和金融大权正从美国向日本转移。在吹捧的同时,美资大举进入日本,炒高日本的股市和楼市。
日元大幅升值为日本企业走向世界、在海外进行大规模扩张提供了良机。日本企业开始疯狂抢购任何能够到手的美国资产,包括美国大公司及其标志性建筑等。
突然,好莱坞大片中也多出了许多日本老板。在《回到未来2》中,未来的美国工人屈从于他们的日本主人。在电影《虎胆龙威》中,布鲁斯·威利斯(BruceWillis)攀上Nakatomi塔,这是日本NakatomiTrading公司位于洛杉矶的总部。在美国儿童最喜欢的卡通片制作人名单中,他们也开始习惯看到日本人的名字。
日本公司的疯狂收购行为引发许多美国人愤怒,专栏作家保罗·哈维(PaulHarvey)甚至警告小心经济版“珍珠港事件”。
但是日本人的并购行动依然在继续,开始转向酒店业、轮胎公司、电影工作室等等。索尼联合创始人盛田昭夫(AkioMorita)曾坦率称:“你只要说你要卖什么。”到1989年11月份,日本收购美国资产达到高峰,当时三菱公司以8.46亿美元价格买走洛克菲勒中心。“购买美国”的声音喧嚣一时。
日本资本疯狂扩张的脚步,令美国人惊呼“日本将和平占领美国!”
日本那会叫嚣买空全世界,还写了本书《日本可以说不》要脱离美国的狗链,还要联合苏联以借力摆脱美国,想实现大日本帝国的雄风。那时苏联和中国与日本也好得很,因此日本人更自信能摆脱美国了。
1989年,日本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和右翼政客石原慎太郎,出版了《日本可以说不》这本书。
不过,没过多长时间,日本人就感到了事情恐怕没那么简单。三菱公司购买洛克菲勒中心不久,就因为经营不善,难以承受巨额亏损,不得不以半价再次卖给原主。索尼购买哥伦比亚影片公司的行为,后来也被证明是日本亏损最大的企业并购案。虽然索尼最终实现了向娱乐公司转型的战略,但花费了多得多的成本和时间,轻率的购买行为不是加速而是延迟了索尼战略的实现。等等,日本海外并购很多都是惨烈失败了。
但这还没完,因为1985年以日本经济未来看好,而被炒作起来的日本股市、楼市已经被炒作得很高,形成了巨大的泡沫。1985-1989年,日经平均股价上升了2.7倍;1986-1990年,东京、大阪等六大城市的价格指数平均增长了三倍以上。1990年,日本股票价格开始大幅下跌,跌幅达40%以上,股价暴跌几乎使所有银行、企业和证券公司出现巨额亏损。紧跟其后,日本地价也开始剧烈下跌,跌幅超过46%,房地产市场泡沫随之破灭。股市的崩溃迅速传导到银行业、保险业,直至制造业。日元也随之迅速贬值。“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许多家庭的财富化为乌有,许多人因偿还不了债务而自杀。日本企业也陷入经济困境。日本人在世界各地买的资产又吐了出来。日本经济从此陷入了长达二十几年的衰退。
在日元升值的同时,美国却因为美元贬值增加了美国产品的出口。美国恢复了工业元气,经济向好后,美元就升值了,而此时日元却贬值了。这样,一升一贬之间,日元不仅供养了美国的工业,还供养了美国的金融业,主要是金融业。美国的金融资本势力在日本的股市、楼市和外汇市场,都赚得满盆满钵。在高峰期,日本的GDP相当于美国的71%,2009年,日本的GDP只相当于美国的35%左右,比1980年的38%还要低。日本失血太多,难恢复原样了。
上面简单叙述了日元和美元争霸、日元落败的过程。
日本人当时在世界上到处买买买和现在的中国海外并购是不是很象?西方(特别是美国)当年对日本的吹捧,和现在对中国的吹捧,是不是也很象?日本人对自已国家的自信和乐观和现在的中国是不是也很象?而且日本当年也是有实体经济的强大为后盾的,被称为“世界工厂”,高级产品例如当时东芝、日立等这些日本品牌不只是风靡中国,还风靡全世界呢,这和现在的中国制造在世界上地位,是不是也很象?日本的文化输出也很厉害,大家还记不记得当年日本电影和电视剧风靡中国?高仓健当年成了很多中国女性的梦中情人;这些,是不是和现在的中国类似情况也很象?还有,现在中国对美国的金融业更加开放,等等,和当年日本金融对美国开放也很类似。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都看得出来了,美国正在故伎重演。
那么,上面日元与美元争霸失败的经过,能给中国什么启示?人民币应该怎么避免类似日元的结局呢?
限于编幅,本集就写到这里,下集接着写,敬请关注。
二战后,曾经是美国的经济援助对象的日本,迅速成长为美国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对手。
1952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只是英国或法国的1/3;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日本的GNP与英、法两国的总和相等,超过美国的一半。其钢铁、汽车、电子产品为代表的产业大举进攻美国,对美国的制造业形成巨大的冲击。从1965年开始,美国就在日美双边贸易中由顺差国变为逆差国,一方面日本产品大量出口美国,另一方面美国的产品却难以进入日本市场,从70年代开始日美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贸易摩擦。日本在美国的压力下频频让步,相继就钢铁(1972年)、彩电(1977年)、牛肉(1978年)、柑橘(1978年),等达成一系列的协议,但是这并没有挽救美国的产业。
在摩擦的同时,美国也开始布局捧杀日本。(美国人很狡猾,他们有好几手的,千万别小看他们。)
1979年,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学者傅高义推出一本名为《日本第一》的书。此书一出,立即在美国引起轰动,成为当年美国最畅销书之一,美国媒体也对此书进行了大肆炒作。
在日本经济进一步稳定发展的同时,欧美发达国家却由于政府长期过分干预经济、低效率的国有福利体系,等多种原因而陷入了经济停滞。世界范围内,日本经济可谓一枝独秀。日本制造的工业产品行销世界各地,所向无敌。美国几乎只有招架之功。底特律的汽车业尤其损失惨重。美国汽车工人们天天唠唠叨叨地把日本人挂在嘴边骂个没完。日本在美国的压力下继续让步,相继在汽车(1981年)、半导体(1986年)等方面达成一系列的协议,但这也没有改变美国在的制造业和经济方面,对日本的劣势。
不过此时美国从拉美国地区大前羊毛成功,在金融业的帮助下,经济正在恢复的过程中。同时,美国开始布局大剪日本羊毛、并永远废掉日元。当时美国用了威逼利诱等种种手段,对日本进行了布局。
威逼除了上面所说的摩擦外,还有主要是对日本实施系统化的市场“改革”。各项“改革”要求被分配到日本政府各个部门分别进行讨论,日本逐步解除不利于金融资本进出的各种结构性限制。并用这样做是对日本好的借口来进行利诱,诱饵主要是让日元升值的同时,允许日本在世界各地包括美元收购各种资产。当然,对日本的吹捧也是一方面。
美国坦率面对现实,寻求日本等国的帮助,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增加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以改善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简称G5)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的协议。因协议在广场饭店签署,故该协议又被称为“广场协议”。
对“广场协议”,日本是欲拒还迎的。1985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日本制造的产品充斥全球。当时,日本经济规模不断扩张、对外贸易出现巨额顺差,日本经济发展过热,日元升值可以帮助日本拓展海外市场,成立独资或合资企业,这在客观上也对日元升值形成内在压力。所以广场协议的签订得到日本大藏省(2000年前的日本主管经融财政的部门)的强力推动。据说在广场会议上,当时的日本财长竹下登表示日本愿意协助美国采取入市干预的手段压低美元汇价,甚至说“贬值20%OK”。
实际上,日元对美元升值也是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20世纪80年代,日本在经济增长率、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均已远远超过美国,美元开始衰落。1980-1985年,美国劳动生产率平均约为0.4%,日本约为3%。美国经济增长率平均约为1.5%,日本约为4.8%。也就是说,日元具备了升值的实力。到1985年,日元升值与美元贬值都已经无法避免。实际上,1985年2月美元走低/日元升值的过程已经开始,1985年9月的"广场协议"只是加快(而非启动)了这一进程。
1985年对日本来说,是最值得骄傲的一年。这一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对外净资产高达1298亿美元。而美国却财政赤字剧增,对外贸易逆差大幅增长,1985年美国的对外净债务高达1000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正式结束了美国长达70年的债权国的辉煌历史。
“广场协议”签订后,上述五国开始联合干预外汇市场,在国际外汇市场大量抛售美元,继而形成市场投资者的抛售狂潮,导致美元持续大幅度贬值,日元大幅升值。1985年2月至1988年11月,升值111%;1990年4月至1995年4月,升值89%;1998年8月至1999年12月,升值41%。日元升值以后,日本的工业出口能力确实受到了相当的影响,但日本人也因此变得空前富裕了。他们手里的日元可以换来更多的美元了。这种局势的结果就是,美国的资产在日本人看来一下子便宜多了。过去那些在日本人看来根本买不起的东西,现在似乎唾手可得。日本人的自信心急剧膨胀。
当时,美国知名学者威廉·哈维在《硬币的金融学校》一书中写道,日本1941年在偷袭美国珍珠港之后未能击败美国,而现在正在对美国进行和平占领,在不久的将来,日本人将占有美国人的灵与肉。美国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也在其著作《金融炼丹术》的后记中宣称,经济和金融大权正从美国向日本转移。在吹捧的同时,美资大举进入日本,炒高日本的股市和楼市。
日元大幅升值为日本企业走向世界、在海外进行大规模扩张提供了良机。日本企业开始疯狂抢购任何能够到手的美国资产,包括美国大公司及其标志性建筑等。
突然,好莱坞大片中也多出了许多日本老板。在《回到未来2》中,未来的美国工人屈从于他们的日本主人。在电影《虎胆龙威》中,布鲁斯·威利斯(BruceWillis)攀上Nakatomi塔,这是日本NakatomiTrading公司位于洛杉矶的总部。在美国儿童最喜欢的卡通片制作人名单中,他们也开始习惯看到日本人的名字。
日本公司的疯狂收购行为引发许多美国人愤怒,专栏作家保罗·哈维(PaulHarvey)甚至警告小心经济版“珍珠港事件”。
但是日本人的并购行动依然在继续,开始转向酒店业、轮胎公司、电影工作室等等。索尼联合创始人盛田昭夫(AkioMorita)曾坦率称:“你只要说你要卖什么。”到1989年11月份,日本收购美国资产达到高峰,当时三菱公司以8.46亿美元价格买走洛克菲勒中心。“购买美国”的声音喧嚣一时。
日本资本疯狂扩张的脚步,令美国人惊呼“日本将和平占领美国!”
日本那会叫嚣买空全世界,还写了本书《日本可以说不》要脱离美国的狗链,还要联合苏联以借力摆脱美国,想实现大日本帝国的雄风。那时苏联和中国与日本也好得很,因此日本人更自信能摆脱美国了。
1989年,日本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和右翼政客石原慎太郎,出版了《日本可以说不》这本书。
不过,没过多长时间,日本人就感到了事情恐怕没那么简单。三菱公司购买洛克菲勒中心不久,就因为经营不善,难以承受巨额亏损,不得不以半价再次卖给原主。索尼购买哥伦比亚影片公司的行为,后来也被证明是日本亏损最大的企业并购案。虽然索尼最终实现了向娱乐公司转型的战略,但花费了多得多的成本和时间,轻率的购买行为不是加速而是延迟了索尼战略的实现。等等,日本海外并购很多都是惨烈失败了。
但这还没完,因为1985年以日本经济未来看好,而被炒作起来的日本股市、楼市已经被炒作得很高,形成了巨大的泡沫。1985-1989年,日经平均股价上升了2.7倍;1986-1990年,东京、大阪等六大城市的价格指数平均增长了三倍以上。1990年,日本股票价格开始大幅下跌,跌幅达40%以上,股价暴跌几乎使所有银行、企业和证券公司出现巨额亏损。紧跟其后,日本地价也开始剧烈下跌,跌幅超过46%,房地产市场泡沫随之破灭。股市的崩溃迅速传导到银行业、保险业,直至制造业。日元也随之迅速贬值。“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许多家庭的财富化为乌有,许多人因偿还不了债务而自杀。日本企业也陷入经济困境。日本人在世界各地买的资产又吐了出来。日本经济从此陷入了长达二十几年的衰退。
在日元升值的同时,美国却因为美元贬值增加了美国产品的出口。美国恢复了工业元气,经济向好后,美元就升值了,而此时日元却贬值了。这样,一升一贬之间,日元不仅供养了美国的工业,还供养了美国的金融业,主要是金融业。美国的金融资本势力在日本的股市、楼市和外汇市场,都赚得满盆满钵。在高峰期,日本的GDP相当于美国的71%,2009年,日本的GDP只相当于美国的35%左右,比1980年的38%还要低。日本失血太多,难恢复原样了。
上面简单叙述了日元和美元争霸、日元落败的过程。
日本人当时在世界上到处买买买和现在的中国海外并购是不是很象?西方(特别是美国)当年对日本的吹捧,和现在对中国的吹捧,是不是也很象?日本人对自已国家的自信和乐观和现在的中国是不是也很象?而且日本当年也是有实体经济的强大为后盾的,被称为“世界工厂”,高级产品例如当时东芝、日立等这些日本品牌不只是风靡中国,还风靡全世界呢,这和现在的中国制造在世界上地位,是不是也很象?日本的文化输出也很厉害,大家还记不记得当年日本电影和电视剧风靡中国?高仓健当年成了很多中国女性的梦中情人;这些,是不是和现在的中国类似情况也很象?还有,现在中国对美国的金融业更加开放,等等,和当年日本金融对美国开放也很类似。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都看得出来了,美国正在故伎重演。
那么,上面日元与美元争霸失败的经过,能给中国什么启示?人民币应该怎么避免类似日元的结局呢?
限于编幅,本集就写到这里,下集接着写,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