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山览胜:该如何统一湾湾?

2015-09-20 13:06:13   

在武统台湾的前提下,台湾战役的性质是:中国共 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实现国家独立统一,人民翻身解放的66年前解放战争的继续,是中国内政,任何势力都无权干涉。

台湾战役进行模式:有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可供借鉴。平津战役模式,打下天津,逼和北平,但和谈用时过长,有国际强权势力虎视眈眈于侧,时间不允许,全局借鉴不可取。但战役展开后,小局部可打一个,逼降一个,限期时间要很短,可以小时计。战役进行最大可能是渡江战役模式进行,“台湾风雨起苍皇,百万雄师过海峡”。大军过海峡,秋风扫落叶,遇有顽强抵抗的大城市,则以“战上海”之决心坚决拿下。

台湾战役特点:登陆快速突破。分兵山地清剿,集兵城市作战,武装保护接收。1、以我现军力和实力,一旦开始渡海登陆作战,陆海空火力覆盖,台湾滩头防御阵地基本难以生存,有限保存下来的火力点,会被登陆战士随身携带的火器清除,或者呼叫直升机打掉。2、规模较大的会战应没有,现远程精确打击武器强大,大兵团作战,没有相等实力下的对阵,没有制空权,实力弱的一方就是待宰羔羊,伊拉克战争已经给于了充分的证明。因此战争一开始,台军很可能会以小作战单位,仗地理熟悉之利,钻山沟,搞游击战来和我军周旋。分兵清剿,势在必行,以游击战对游击战,盯紧不放,一旦发现,重兵围住,彻底消灭。3、大的战斗将发生在较重要中等城市和大城市,城市战中的逐房逐楼的争夺将会十分激烈。当然这是在台军有较强的作战意志下才能发生。但在我绝对实力和强大心理攻势下,有多少台军能有坚强的作战意志就是个大问题。4、收复台湾后,建立政权,稳定地方是头等大事,随之登陆的地方接收人员,要在武装保护之下开展工作。

战役开始前后人员的出走:两种战役发起形式,会有不同的结果,第一种是大陆造势先发动宣传攻势,对台湾作最后的争取,也是给一些人出走的时间,这样会使一些人出走台湾,提前走人,这些人的流向多是欧美日和东盟,去欧美日的多是精英、富豪、政要、名流之类,这些人难超过20万,去东盟的多是些中产阶级和在东盟有亲友的人,人数也就在30万左右。最大的人群应是前往大陆,百万台商在大陆,风头不好,携亲代友,躲避战火,到大陆和香港的会不少,后两种人,台湾稳定下来,绝大多数的人还是要回到台湾。第一种人回台湾的将来要少得多。但如果台湾当局再加以封锁,控制出境,要求他们与台湾共存亡,战前出走人数会大幅减少,战前出走,只是移民,不存在难民问题。第二种是如我采取突然发起的战法,基本就不存在战前大批出走现象了,当然不排除有些嗅觉灵敏的人物提前出走。台湾一解放,就会进行军管,也会快速的将台湾局面稳定下来,大批人想一涌而出台湾,基本不可能,怎么走,要靠我军管当局加以甄别,有计划的放人,能出台湾的人就有限了,加之台湾如能快速稳定下来,政策和宣传又到位,想跑的人数也会大幅减少下来。所谓难民,是国内或地区内局势失控,动荡不安,战乱不断,兵匪横行,民不聊生,才会迫使一些人背井离乡,流落他乡,沦为难民。综合来看,我一旦解放台湾,这些现象很难出现,所以基本难有大人数的难民问题。

一旦开战,中华民国是没有了,台湾国更是想也别想了,但有些人非要说是“失国难民”,那也只有随他去了。这种“难民”,有些人想做就让他做去吧,慕容复不就做了一辈子“失国难民”,还怀有“复国大梦”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