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名赫赫”的B2轰炸机为什么别国都造不出来,不单单是技术问

2019-04-24 07:03:22   



美国空军的B2轰炸机可以算作是,如今世界上唯一一款在设计之初就考虑整机隐身能力的战略轰炸机。尽管,现在的轰炸机都讲究的是防区外打击能力,对隐身的要求没有那么高了。但是,我们不能以现在的眼光看过去,在B2计划开始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轰炸机领域讲究的还是其突防能力,所以隐身性就显得尤其重要。


除了设计理念问题外,B2隐身轰炸机所采用的气动布局在各国服役的轰炸机中也是独树一帜的。其采用了非常规的飞翼布局,这一布局飞行阻力较低,内部空间大且有利于提高飞机的隐身性能。看起来,这一切的优点就好像是为隐身轰炸机量身定做的。但是,相应的飞翼布局也有很大的缺点,即机翼过厚不利于高速飞行,这导致B2的最高速度只有0.95马赫,连超音速飞行都无法做到,要知道B1B和图160的最高速度都突破2马赫了。


不过,相比于飞翼布局最大的缺点,其余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飞翼布局与普通布局不同,由于其没有了垂直尾翼,所以在飞机的飞行控制上难度极大。美国在飞翼布局上的研究起步很早,在1942年美国还处在二战时,诺斯罗普公司就已经试飞了一架采用飞翼布局的以螺旋桨为动力的飞机。这架飞机被叫做N-9M,共进行了45次试验飞行,但每次试飞中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机械故障,所以其累计飞行时间甚至不足24小时。这架飞机的下场也很惨,在1943年时就不幸坠毁了。


但N-9M并不是诺斯罗普公司对飞翼布局探索的终点,在其之后诺斯罗普还开发了基于螺旋桨为动力的XB-35和YB-35,以及基于喷气式发动机为动力的YB-49。然而,这些飞机的结局都不是太好,没有任何一型被量产,都仅仅处在测试飞行阶段。这并不是说飞翼布局不好,而是因为受限于当时机械技术水平以及传统飞控系统的限制,这些飞机故障不断且操纵不易,这才是导致那些项目下马的根本原因。


或许是对飞翼布局的执念吧,诺斯罗普公司仍然没有放弃对飞翼布局的研究。终于,在1989年时第一架B2隐身轰炸机腾空而起,诺斯罗普公司的执念才就此消退。可以说,如果没有之前的技术积累,以及先进电传飞控系统的应用,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诺斯罗普于1994年收购了格鲁曼)的B2轰炸机可能没有那么容易就得到美国空军的认可。


因此,想要仿制B2轰炸机不仅要有足够的机械技术基础,还要有能力完成复杂的电传飞控系统。显然,仅仅这两点就已经筛选掉了大多数国家,而剩下的国家中就只有中美俄三国了。而就算做到了上述两点,还需要好好考虑在强调防区外打击能力的现在,还有没有必要花费巨资去研究这款可能不太实用的轰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