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正式确认了!中国将建全核潜艇舰队:小型核潜艇上马

2018-01-30 08:47:38   



近日,刚刚出版不久的《世界军事》杂志2018年第二期刊登文章,就中国新一代核潜艇发展展开了讨论,文章称,“中国核潜艇技术发展近年来开始驶上高速车道,深水之下,新一代核潜艇两大关键:核反应堆自然循环和非动能余热导出技术,极大地提升了我新一代核潜艇的安全性,大幅降低噪音,使我国核潜艇技术一次跨越几十年差距,而领先美国并已投入使用的无轴泵推进技术和现今浮筏隔振技术,又进一步极大降低了潜艇外噪音,使我国新一代核潜艇基本达到,接近美国同期装备核潜艇降噪水平的目标,而中国海军小堆AIP技术发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未来发展更安静的潜艇打下坚实的基础。” 军事专家告诉记者,文章中的小堆AIP技术是在常规潜艇上增设一套小型化的核动力装置,提供水下航行动力,构成柴电与小堆核电组合的动力系统,即小堆AIP系统。


简单讲,就是装备小型核反应堆的小型核潜艇,作为第三代潜艇AIP技术(不依赖空气动力推进装置)的最重要发展途径,中国选择小堆潜艇是有充分理由的。在研制潜艇AIP系统方面,虽然世界各国海军的具体要求不尽相同,但是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要减少潜艇对通气管装置的依赖和需求,降低潜艇在水下各种航行状态下被敌人发现的几率。对一艘常规潜艇来说,在向巡逻区域航渡的过程中,为了减少利用通气管装置的航行时间,通常都是以中等航速来完成航渡的,这样可以将随航速提高而增加的辐射噪声等级降低。但我国的情况比较特殊,我国东海和黄渤海平均水深不到90米,直接从大陆延伸出去的大陆架,一直到冲绳海沟的深水区,直线距离都在300千米以上,为了提高隐蔽性我军潜艇通常从军港出发,就要加快行驶避开水深较浅不易隐蔽的大陆架,从宫古水道冲入深海,而这里速度决定一切。


实际上,当我方潜艇高速冲刺穿过宫古水道,到达巡逻区域之后,为了增加巡逻时间,保证艇上声呐侦察的灵敏度以及防止潜艇被敌人各种探测传感器发现,潜艇必须采用低速航行方式。虽然这里的低速和中速航行状态比较满足常规AIP技术(例如燃料电池、斯特林发动机等等)的要求,但我国常规潜艇在水下环境极为复杂且相当不利进行水下作战的环境,要求常规潜艇的AIP系统性能还要兼顾高速航行性能,这一点就要求我军新一代小型潜艇(相对于核潜艇)必须有超越现有039A/B/C这些成功的AIP潜艇的性能,此外,我们以039C型AIP潜艇为例子,虽然它能不上浮时潜航至少30天左右,但是它的作战半径有限,因为经常要补充液氧它才能连续航行,作战深度要随时注意,作战半径也仅为3500千米,无法长时间进行在水下伏击区执行战术埋伏行动。


事实上,AIP潜艇虽然比普通常规潜艇更有优势,但其性能却不能与核潜艇相提并论,只有研制一种小型的(水下排水量3500至4500吨)的核潜艇才能满足我军未来作战的要求。据悉,2001年《兵器知识》刊登过一篇名为《专访719所长潜艇专家张金麟》的文章,文章介绍了有关我国潜艇技术发展的一系列事例,该文章也提到极力支持发展热离子反应堆,而且还证明十几年前,我国就已经开始了小堆AIP潜艇技术试验,一些西方媒体推测,我国新型试验艇的小堆系统是按039B型常规潜艇的同比例尺寸舱段模型制作的,此外还建造了陆上堆试验研究中心和缩比模型等等,这是一种重量仅为12至15吨的小型自循环堆,相关辅机和电传动系统总重量不超过30吨,比正常核潜艇的动力装置小的多,而且也能够“塞进”4000吨级别的潜艇艇体内。


该堆的技术来源可能是ACP100(玲龙一号)模块化小型核反应堆,据悉,新型小堆AIP系统具有一体化反应堆技术、高效直流蒸汽发生器技术、屏蔽主泵技术、固有安全加非能动安全技术、模块化技术等技术特征;而且新型小堆AIP系统具有技术先进及成熟、多用途、部署灵活、设备成熟度高等突出优势,加上核动力的强大推力,装备新型小堆AIP系统的新型小核潜艇的航速直逼正常核潜艇,远远超过常规潜艇的速度,而且采用核动力后,该型潜艇的自身暴露率为零、不受下潜深度限制,据外国媒体推测,中国新一代核潜艇的代号可能称为0410型,未来2至3年开工建造,中国将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建造这种新型AIP技术的小型核潜艇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