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文:中国海军实现重大突破!水下6000米可指挥作战!反潜网将捕获大鱼

2019-02-02 17:57:10   



科学考察船在投放潜标
1月31日,我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在完成2018年第6次西太平洋综合考察航次后,顺利返回青岛母港。我国科学家在本航次成功维护升级了我国的西太平洋实时科学观测网,实现了多项重大突破。本航次的重大突破是首次实现了深海潜标大容量数据的北斗卫星实时传输。另一项重大突破是我们融合感应耦合和水声通信技术首次实现了深海6000米大水深数据的实时传输,在大洋上层实现了每100米一个温盐流数据的实时传输,在大洋中深层实现每500米一个温盐流数据的实时传输。


以前基地向潜艇发送三个字需15分钟
仔细分析以上新闻,可以发现中国实现了三大目标:一是在全球率先解决了深海潜-星-地高速大数据通讯问题,这将会应用于中国的新型核潜艇,比如093B、095与094B在全球任何海域与国内基地之间的信息传输,特别是094B战略核潜艇可以在第一时间接收到作战命令与打击目标的坐标,可在敌方发现或者做出反应前完成巨浪-2A导弹的发射。而实现这样的目标,不再依赖已运行40多年传输速度很慢的长波电台,更重要的是即使在数百米的深海海底,中国核潜艇与水下潜航器依然可在极短时间内安全接受作战命令。


现在向深海潜艇发送一条指令只需1秒
二是以上技术也可应用于提前预置深海水雷或鱼雷的唤醒和作战召唤。以往,受海水深度的影响,不管是水雷还是鱼雷的布放都有着严格的深度和时间限制,也就是说一旦水雷还是鱼雷的布放深度超过通讯深度,那么就会令其完全失去作用或者再也无法寻获。但现在有了6000米深海大数据通讯技术后,中国海军在提前预置水雷或鱼雷水下存储发射平台时,就再也没有了深度限制与通讯束缚。而一旦战事发起,还可以及时唤醒这些作战平台,并且在敌人无法扫除的情况下攻击作战范围内的水上或水下目标。


新型反潜网络实现深海化与动静结合
三是“融合感应耦合和水声通信技术”可以让国外核潜艇再也难以猖狂,实现中国反潜网的探测与攻击无缝衔接。特别是文内“观测网内的20套深海潜标、4套大型浮标共千余件观测设备已经稳定获取连续4至5年的观测数据”的描述,证明中国布建的反潜网早已稳定运行,已搜集大量的西太平洋海底水文与航行信息,并且还与移动的水下潜航器构成了完善的信息获取网络。有了这一网络,此前美军最感到自豪的对华核潜艇优势,再也难以提到桌面上来。


中国核潜艇今后可以安全进军全球海洋了
分析认为,通过一篇似乎是科技新闻的报道,可以发现我们感兴趣的军事应用的蛛丝马迹,而从这次“科学”号远洋综合科考船的第6次西太平洋综合考察航次报道中,我们就得到了令人欣喜的军事信息。据称,深海6000米大深度数据北斗卫星实时传输是全球首次,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也以稳定运行了5年,所有这些均将大大助力于中国海军逐渐加速的反潜力量建设。未来,不但中国的水下长城更安全,且093B、095、094B和096核潜艇从此也将更隐秘的实现出航与作战的安全最大化!这对太平洋传统的水下老大可不是什么好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