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嘉明:海上侦搜 中国如此就是很大的威慑力了

2015-09-14 14:18:07   

东风-26在阅兵式上亮相后,大家就疑惑,这个射程4000公里以上的东东,怎么打海上机动目标?

对大型海上移动物体的实时监测,在和平时期靠大量卫星,还是可能的,但到了战时,卫星是非常不可靠的,随时会挂掉。那时候怎么侦搜?找不到大型目标,DF-26怎么打?

到那时候,也可以用“快舟”发射一批纳米卫星,直径比个篮球稍大。但这么小的卫星,功能有限。

体积上肯定搭载不了海洋搜索雷达,只可能靠被动信号侦测
航母编队在高危海区航行时是可以保持高度无线电静默的,除了预警机的信号其他什么都有可能测不到。

通过预警机飞行轨迹判断航母大概位置,这需要像以往苏军一样长时期与航母编队纠缠以积累经验。

我有个办法,或许可以部分解决这个问题。

就是我们现在就开发“铁笔”飞机,仿自英国的“三岛人”,用三台涡桨-9发动机,翼展19.5米,空重3吨左右,驾驶员1-2人,飞机上主要就是个特大油箱,单程续航力近5000公里。由于后舱的底板被抬高,所以“铁笔”无法载客,可以搭载少量设备,用于反潜/搜救等。后舱的底板被抬高,意味着机身后半段,是一个开放的(虚拟)载弹舱,可以挂超大尺寸的外挂物。

“铁笔”飞机没有任何武备,归在海监的编制里,和平时期最大的功能,就是作为“摆渡飞机”,在机身下吊挂一架“长航程太阳能无人机”,

这架无人机翼展20米左右,桶状机身长约2米,里面主要是锂电池,机尾有一台10马力的电动机,带动螺旋桨。垂直尾翼在主翼的两端,调节飞行姿态靠两个襟翼(红色箭头处)。这架无人机主要靠光学镜头和红外线探头观测海面,及时发现轮船漏油/倾覆之类海难和海上污染事件,属于民用科考海洋环保,部分图像公开上网,放在“中国版狗狗地图”里,让世界人民和平利用,尤其是供绿色和平组织追查偷猎鲸鱼的日本坏银。

“铁笔”挂载无人机时,无人机的两翼翼端用2根刚性支柱悬挂在“铁笔”的主翼翼端,防止搭伴飞行时无人机翼尖振颤,拍打到摆渡飞机。“铁笔”平稳起飞后,以550公里的时速,飞到指定海域上空,在10,000米高度释放无人机,无人机在此海域上空,慢慢转圈,依靠太阳能连续值班1-2周,然后按卫星传来的指令返航,自行在岛礁/大陆机场降落,此时第二架无人机已经顶替到位,总之永远有无人机在岗。如果指定海域在2500公里之内,“铁笔”可以不加油打来回;如果在3000公里以外,就通过“蛟龙-600加油型”空中加油1-2次。

依靠“铁笔”的特远航程,和较快的航速,无人机可以较迅速地抵达指定的公海海域上空,而且自身没有消耗能量;至于下班回家,无人机你靠太阳能慢慢走一个礼拜也无所谓。这种无人机很轻,全身无金属件,相当隐形,而且唯一的科考手段就是光学监测和(无线电/自然声)被动监听,没有耗电量大的搜索雷达,也就没有军事意义。但是航母编队这么大个玩意儿,至少航迹我看得到吧?就算有云层,无人机不会降到云层下面兜圈子吗?不会用高敏感设备听海面的非自然声音吗?

外方护航航母的战斗机要把它打下来也很难,第一是用雷达很难发现这么个小东西,得靠飞行员的肉眼,大海捞针,况且你还不知道无人机现在在哪个高度上游荡;第二是你把它打下来,那就是把我的哨兵给摸了,在第二岛链以东的上百个“承包观察区”里,哪几棵“消息树”倒了,几个节点依次失联,青岛的地下指挥所里连起来一看,那大块头在哪里就很清楚了嘛,派别的侦察兵再探再报嘛。肥电如果为了那点“混淆视听”,辛辛苦苦跑去把邻区不相干的哨兵也找到摸了,那它也未免吃得太撑了。

另外,一旦有大规模对抗,中国现有的民用通讯设施,基本是保不住的,人家早算计到了。此时在本土上空放飞上千架无人机,组成“空中基站网络”,民用的无线电通信,就全国联网启动了,您继续在手机上看抗美神剧,基本无碍。

当然到了战时,“铁笔”肚子下挂颗大号的“白菜”,那也是可以的嘛。

总之,如果有300架-500架“铁笔”,2000架无人机,基本上日本的潜艇就当废柴卖掉算了------有种你不上来换气嘛。这个无人机有20米的翼展,怎么也够“察打一体”的身板了,战时带2颗小导弹,等鬼子的“亲潮”一冒上来,也不用打沉它,把围壳捅个对穿,这潜艇也就废了,慢慢狗刨着,等我们的飞豹来点名吧。

 

航母不是一个人出动的,要有编队,这就是它独特的特征。光学图像里只有一个大型水面船只的踪迹的话,确实需要人力判读,到底是里根号,还是远洋货轮。但普通货轮是孤零零的,而美国两栖攻击舰战斗编队的小舰们的尾流,与正规航母战斗群的多道粗大尾流特征也大不相同,因此加上这些附加数据,大致就能分辨出来真正的航母编队。况且,无人机被激活后,只是打破无线电静默,把照片上传,由总部研判后决定是否出击,或调更多的资源(侦察卫星)来重点观察,所以无人机并不是指挥机。在大战前夕,往敌编队最可能走的航路上方,每个“片区”里投放3-4架无人机,前赴后继报告,可以每15分钟刷新一次,以航母编队最高航速30节来算,15分钟才跑了不到15公里,而且大舰的运动惯性很大,整个编队不可能随意大角度变换方向,那么DF-26就很好找人了。

当然,理论上说,美国可以用2艘神盾多艘小舰,围着一条油轮,那么凭我方无人机的简陋电脑,绝对是被骗的节奏,问题是美国会那么做吗?

还有,美国航母是无法接近的,但跟随航母的其他辅助舰只,虽然基本是定编,但偶尔也单独出去执勤的,它们的单舰反潜能力有限,尤其是后勤舰只。等这些小舰落单时,我用核潜艇悄悄接近,在其舰底“吸”上一个机器人潜水器,等关键时刻,用卫星信号激活,持续发出类似鲸鱼叫声的仿生信号,只有我们的潜艇听得懂,这么走一路吆喝一路,行不?

最后一个事,我在《细浪艇(一)》里面,其实想出一个打航母的办法,就是用YJ-100,战斗部换成一枚小鱼雷,离航母5公里时入水,把小鱼雷头部的一个小战斗部(大约40公斤左右吧)送到航母舰底,吸附在航母上。这个小战斗部不会爆炸,但会干别的事。具体怎么干,就不说了,因为美国也可以这样对付辽宁舰啊。当然,这最后的3公里,对YJ-100也就是一瞬间,未必会被近防系统打下来,可以直接撞击。但我这样做,其实留了中美立刻休战,美军后撤的余地(免得弄出几千条人命的血仇),并没有硬打,而是下“最后通牒”,你再拎不清那就没办法了。美国陆军部队投降的前科累累,美国海军还真没有临阵投降过,我想见识见识。

总之,我是不大信任DF-21D和DF-26,那些系统太依赖卫星。中国的远程反舰作战,是依托信息系统的作战,其骨干是天基侦察系统。据澎湃新闻网防务记者高卓的相关报道,中国目前已经依托“遥感”系列卫星和“天链”系列卫星,能对太平洋上的大型水面舰艇位置,每45分钟刷新坐标一次。这是和平时期,战时这批卫星是美国第一要解决的对象,中国的解决办法很可能是潜伏有第二组卫星,随时激活顶替。但美国既然能让你第一组卫星失效,就必然有能力让下一组也失效,同样的方法再打一遍就是了。

不考虑卫星,对航母的侦搜,还有四个方法:一,核潜艇跟踪;二,水面舰艇跟踪;三,空中预警机;四,无人机(无人潜艇)。

其中,核潜艇即便能跟上,不能报告,一向总部报告,自己就暴露了。预警机跟水面舰只,和平时期都难以真正接近对方航母,真开战立刻被敌方解决掉。所以可以用的,或许是最后一项:开战前不暴露(其军用功能),开战后只要完成报坐标的任务,损失掉就损失掉,值得。其中无人机的报坐标效率,比无人潜艇要高得多,只要把中国东部海岸以东3500海里的空域,划分为数百个“格子”,分头派驻太阳能无人机,平时民用科考,就是很大的威慑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