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为美对华政策定下基调!
2021-02-06 22:09:41
执笔:周德武
▲美国总统拜登到访国务院,并首次发表外交政策演讲
“美国回来了”,这是拜登昨天就美外交政策发表讲话的开场白。过去这四年,拜登等人痛心疾首,美国虽然没有“人间蒸发”,但全球领导力的严重缺失,让许多人一时难以适应,这个世界被特朗普弄得“面目全非”,连美国自己及盟友都认不出来。
有人说,特朗普是“穿着新装”的“懂王”,让世界看清了美国的本来面目。他发誓要抽干“华盛顿的沼泽”,最后却沦落到去美国的真正大沼泽地--佛罗里达州舔舐自己的伤口。也有人说,特朗普只不过就是戳穿皇帝新装的“老男孩”。国会山“106”事件碎掉的不仅是几块玻璃,连“民主灯塔”也一齐倒下,这一层窗户纸让特朗普给捅破了。
拜登2月5日在国务院的对外政策讲话是其就任总统以来的第一次,自然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不过,他10多分钟的讲话“没有意外”,与其在竞选期间的政策思路大体一致。
“没有意外”就是好消息,意味着美国对外政策又回到了“可预见性”的轨道。“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翻云覆雨不应是一个大国外交的常态,至少拜登可以再次披上民主的外衣,重新站回“道德的至高点”,对世界指点江山。
拜登强调,“外交”又回到了美国外交政策的中心位置。何谓外交?无非就是“国家之间通过官方或非官方渠道就政治、经济、文化、贸易或战争与和平问题进行协商的过程”。既有斗争,也有妥协,这恐怕是外交的基本内涵。换句话说,美国接下来将通过外交手段不仅“修复与盟国的关系,与世界进行互动”,而且与“威权国家”进行接触。拜登认定,只有这样做才符合美国的利益。
拜登把俄罗斯与中国视为两大外交挑战也在意料之中。中国在拜登的眼里是“严峻的竞争者”(Serious Competitor),对美构成全方位的挑战,这一点在国务卿布林肯最近几次讲话中已表露无疑。但拜登在界定中俄两国威胁程度方面,美方的用词还是有微妙差别。对中国用了“严峻竞争者”和对手(Rival)这两个词,而对俄则用了敌手(adversary)的表述,其敌意程度似乎较中国更深。

▲2011年3月,时任美国副总统的拜登到访莫斯科,会晤时任俄罗斯总理的普京
不管美国如何定义中俄,但有一点是明确的,“疾病大流行、气候变化和和核扩散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只有各国共同努力,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这是拜登发出的清晰信号。从这个意义上说,拜登为这一任的对外政策定下的基调与特朗普有了明显不同。既然美国不排除国际合作,对世界来说不失为福音。
至于拜登打的“民主牌”也是民主党的老生常谈,更不应感到意外。拜登强调,民主价值是美国发挥优势以及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为此,美国将作为东道主,尽快举行民主国家首脑会议,以推进全球民主事业,顶住“威权主义”(专制主义)对世界的进攻。可以预料,接下来美国将会投入很大的精力,重塑美国的民主形象。但问题是,被特朗普破坏殆尽的民主外衣能否成为美国的遮羞布,成了很大的疑问。
内政与外交不分家是这一届新政府的新鲜提法。过去我们常说,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外部世界更是美国转嫁矛盾的最常用、最灵验的做法。不过与特朗普甩锅做法明显不同的是,拜登政府更强调用实力去竞争,强调首先做好美国内部的事,只有提高了国内竞争力,才能为美国外交注入最强大的力量。为此,拜登强调要加强内部协调,敦促国防部全面检讨各项政策,以便与美国外交和安全政策相一致。与此同时,对国内极端主义(种族主义和白人至上主义)进行门户清理;大力推进投资,创造更好就业机会,确保美国人都能分享增长的红利。拜登声称,“只要国际贸易规则没有不利于美国,工人和知识产权得到保护,那么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就无法与美国匹敌”。

▲去年6月“黑人的命也是命”示威与今年“106”事件反映了美国的深度撕裂
在笔者看来,拜登强调把国内事情办好,这一点与中国的认知是有交集的。中国共产党一直强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本质上是希望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复兴进程中,全体国民都能分享到发展的红利。从这个意义上说,中美完全可能通过良性竞争实现双赢。只可惜拜登政府内部的许多人中毒太深,把中国作为对立面,更是把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归于异类。殊不知,民主也是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所谓的美国民主体制只不过是西方掌握着民主的定义权罢了。
美国从宪法诞生始就认定自己是最民主的体制,可当时黑人、女性的投票权在哪里?直到现在,“黑人的命也是命”依然能变成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其背后的逻辑如何让美国自圆其说?太多的悖论让美国在许多重大问题上难以走出误区。由此看来,放下对中国的傲慢与偏见,正确而客观地认识中国,是中美关系重启的关键。从拜登的讲话中似乎看到了曙光,但走出这一隧道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美国总统拜登到访国务院,并首次发表外交政策演讲
“美国回来了”,这是拜登昨天就美外交政策发表讲话的开场白。过去这四年,拜登等人痛心疾首,美国虽然没有“人间蒸发”,但全球领导力的严重缺失,让许多人一时难以适应,这个世界被特朗普弄得“面目全非”,连美国自己及盟友都认不出来。
有人说,特朗普是“穿着新装”的“懂王”,让世界看清了美国的本来面目。他发誓要抽干“华盛顿的沼泽”,最后却沦落到去美国的真正大沼泽地--佛罗里达州舔舐自己的伤口。也有人说,特朗普只不过就是戳穿皇帝新装的“老男孩”。国会山“106”事件碎掉的不仅是几块玻璃,连“民主灯塔”也一齐倒下,这一层窗户纸让特朗普给捅破了。
拜登2月5日在国务院的对外政策讲话是其就任总统以来的第一次,自然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不过,他10多分钟的讲话“没有意外”,与其在竞选期间的政策思路大体一致。
“没有意外”就是好消息,意味着美国对外政策又回到了“可预见性”的轨道。“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翻云覆雨不应是一个大国外交的常态,至少拜登可以再次披上民主的外衣,重新站回“道德的至高点”,对世界指点江山。
拜登强调,“外交”又回到了美国外交政策的中心位置。何谓外交?无非就是“国家之间通过官方或非官方渠道就政治、经济、文化、贸易或战争与和平问题进行协商的过程”。既有斗争,也有妥协,这恐怕是外交的基本内涵。换句话说,美国接下来将通过外交手段不仅“修复与盟国的关系,与世界进行互动”,而且与“威权国家”进行接触。拜登认定,只有这样做才符合美国的利益。
拜登把俄罗斯与中国视为两大外交挑战也在意料之中。中国在拜登的眼里是“严峻的竞争者”(Serious Competitor),对美构成全方位的挑战,这一点在国务卿布林肯最近几次讲话中已表露无疑。但拜登在界定中俄两国威胁程度方面,美方的用词还是有微妙差别。对中国用了“严峻竞争者”和对手(Rival)这两个词,而对俄则用了敌手(adversary)的表述,其敌意程度似乎较中国更深。
▲2011年3月,时任美国副总统的拜登到访莫斯科,会晤时任俄罗斯总理的普京
不管美国如何定义中俄,但有一点是明确的,“疾病大流行、气候变化和和核扩散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只有各国共同努力,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这是拜登发出的清晰信号。从这个意义上说,拜登为这一任的对外政策定下的基调与特朗普有了明显不同。既然美国不排除国际合作,对世界来说不失为福音。
至于拜登打的“民主牌”也是民主党的老生常谈,更不应感到意外。拜登强调,民主价值是美国发挥优势以及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为此,美国将作为东道主,尽快举行民主国家首脑会议,以推进全球民主事业,顶住“威权主义”(专制主义)对世界的进攻。可以预料,接下来美国将会投入很大的精力,重塑美国的民主形象。但问题是,被特朗普破坏殆尽的民主外衣能否成为美国的遮羞布,成了很大的疑问。
内政与外交不分家是这一届新政府的新鲜提法。过去我们常说,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外部世界更是美国转嫁矛盾的最常用、最灵验的做法。不过与特朗普甩锅做法明显不同的是,拜登政府更强调用实力去竞争,强调首先做好美国内部的事,只有提高了国内竞争力,才能为美国外交注入最强大的力量。为此,拜登强调要加强内部协调,敦促国防部全面检讨各项政策,以便与美国外交和安全政策相一致。与此同时,对国内极端主义(种族主义和白人至上主义)进行门户清理;大力推进投资,创造更好就业机会,确保美国人都能分享增长的红利。拜登声称,“只要国际贸易规则没有不利于美国,工人和知识产权得到保护,那么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就无法与美国匹敌”。
▲去年6月“黑人的命也是命”示威与今年“106”事件反映了美国的深度撕裂
在笔者看来,拜登强调把国内事情办好,这一点与中国的认知是有交集的。中国共产党一直强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本质上是希望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复兴进程中,全体国民都能分享到发展的红利。从这个意义上说,中美完全可能通过良性竞争实现双赢。只可惜拜登政府内部的许多人中毒太深,把中国作为对立面,更是把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归于异类。殊不知,民主也是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所谓的美国民主体制只不过是西方掌握着民主的定义权罢了。
美国从宪法诞生始就认定自己是最民主的体制,可当时黑人、女性的投票权在哪里?直到现在,“黑人的命也是命”依然能变成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其背后的逻辑如何让美国自圆其说?太多的悖论让美国在许多重大问题上难以走出误区。由此看来,放下对中国的傲慢与偏见,正确而客观地认识中国,是中美关系重启的关键。从拜登的讲话中似乎看到了曙光,但走出这一隧道还有相当一段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