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利剑出鞘:防控地方债务风险,给中国经济“拆雷”!

2017-12-29 10:30:00   

2017年地方债发行收官,截至12月25日,全国今年各地方政府共发行1132只地方政府债券,总规模为43561亿。截至2016年末,全国法定限额内政府债务余额27.33万亿元,负债率(债务余额/GDP)为36.7%。众所周知的是,地方债在近年来的野蛮生长中,其规模早已达到天量,相应的如果对其置之不理,地方债市场的巨大风险及其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负面影响将成为全球担忧的中国版“灰犀牛”。而融资平台、城投债等是地方隐性负债的主要方式,在统计上往往被算做企业部门负债,这不利于准确判断我国各部门的杠杆率风险。而防范风险在各个重要会议上一提再提,显然,对于地方债治理已经箭在弦上,这颗埋在经济中的“雷”到了该适当解除的时刻了。


幻想要破灭,淡化GDP在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对重点领域和项目的支持力度,压缩一般性支出,切实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随后在近日财政部整改报告提出,坚持中央不救助原则,做到“谁家的孩子谁抱”,坚决打消地方政府认为中央政府会“买单”的“幻觉”,坚决打消金融机构认为政府会兜底的“幻觉”。对于下一步地方债监管的工作计划,将遏制隐性债务增量放到了第一位。在治理地方债问题上,高层坚决治理的态度可见一斑。
在具体措施上,12月27日至28日,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指出:“支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有效防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决制止违法违规融资担保行为,严禁以政府投资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政府购买服务等名义变相举债”。


通过高层视角可以看出,对于地方债尤其是隐形的地方债务问题措辞严厉,也就是说,新一轮整顿、规范地方债的大风暴已经来临,在将来一段时间内,一些城市在建设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及脱离当地财力可能的项目或将会进一步得到抑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小城市,为了搞政绩过度举债,急于超前发展而不考虑还钱,在违法违规融资问责不到位这一问题上有望将坚决治理。(涉及到乌纱帽,可不能小觑)。在将要严厉治理整顿地方债的同时,对于经济发展会产生多大影响呢?
相对来说,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是依靠债务驱动投资,当经济进入新时代以后,经济从高速度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告别经济高速度增长或意味着淡化GDP考核,一些城市为了追求政绩而盲目上项目的冲动也将随之而淡化,这有利于城市的合理发展,进一步资源优化。
不过,对于一些依靠拿城市扩张项目来运营的公司不是一件好事情,进而可能会影响一部分就业,尤其是在要求财政压缩一般性支出的情况下。当然在涉及到重点领域和项目上依然会保持支持力度,比如一些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以及生态环保领域。


整体来说,在面对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面前,我国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未来三年的首要攻坚战之一,地方债务风险将会从全方位得到整顿,最后多说一句,千万不要小看治理地方债风险,毕竟多数城市的发展是依靠举债来拉动经济发展的,在抑制部分债务投资的情况下,相应地或许会让一部分人感觉到钱会越来越难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