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抵制无效,逆差反而增加40亿美元,莫迪对华改打“温情牌”?

2018-04-02 13:49:56   

海外探客

尽管自诩为“南亚霸主”,但印度方面的行事往往不如一些公认的无赖国家,落井下石、趁火打劫似乎是其拿手好戏。根据媒体报道,就在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和第二经济大国威胁相互制裁之际,印度嗅到了机会的味道。趁着特朗普挑头闹事,印方决定采取行动了。



近日,印度向自己最大的邻国、同时也是最大的贸易伙伴提出一个要求:采取措施解决双边经贸往来中的严重失衡问题。根据印方统计的数据,2016年中印双边贸易额接近712亿美元,其中印度进口近594亿美元,出口不到118亿美元,逆差接近477亿美元。到了2017年,双边贸易额增加了20%,超过800亿美元,印度逆差516亿美元。探客注意到,这个“成就”是在印度采取了抵制措施之后取得的。2017年印方在边境挑衅,当眼看就要挨耳光的时候又选择了龟缩撤退。莫迪利用这一事件在国内掀起民族主义浪潮,印度一些组织发起大规模活动,抵制从最大邻国进口的化工、钢铁、纤维、机械、塑胶、电力和一般消费品,声势浩大。但统计数字却证明,印方所有的努力不过是螳臂当车,反而让逆差增加了近40亿美元。
既然义和团式的示威和运动根本无法撼动大局和趋势,印度转而采取“借力打力”的方式,以隐隐然的“商战”为威胁,试图迫使东亚大国坐到谈判桌前。印度敢这么做,也是做出了一番计算和推演,认为可能会达到目的。这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1、自认为本国是中美都需要争取的对象



在特朗普的名单上,印度也是属于那种必须削减逆差和做出让步的国家。而美方也给出了获得“豁免”的条件:和美国站在一边,共同对崛起中的大国采取一致行动。印度如今还没有这么做,只是给美方发函要求取消针对自己的措施,同时也在看最大贸易伙伴的态度,看看究竟投向哪一边更符合自身利益。
2、印度与美国的军事合作日益密切,似乎可以当成一个筹码
在特朗普正式将修订版的“印太战略”作为暂时的行动指南后,印度自我感觉“身价倍增”。就在3月27日,美国海军以“罗斯福”号航母为核心的打击群进入印度洋,与印度海军展开海上演习。而在1月18日,美日印澳四方代表在新德里举办的瑞辛纳对话上聚首,再次强调要共同维护“印太地区”的秩序。日方甚至提出了“四国同盟”的概念,鼓吹联合起来孤立崛起中的大国,对抗“带路倡议”。印度作为东道主当然乐见这种攻击性的建议,因为这完全可以当成向邻国要价的筹码。但印方也不会轻易完全加入某个圈子,左右逢源才能让各方都对印度让利。“美日印澳四国安全对话”就是印度的一张大牌,既可以弱化大国的影响力,又可以成为印方的一种威慑力,但如果打出去就起不到最大效果。在“四国同盟”的机制下印度能够更顺利地实现“东进战略”,名正言顺地派军舰控制印度洋的重要航线,这已经当下印度军力投射的极限。印度愿意成为美日澳的“准盟友”,但不会加入一个军事同盟。
3、印度认为本国已经释放了足够的善意,可以作为交换条件
总体而言,莫迪是需要最大邻国的合作。特朗普的“美国优先”基本上扼杀了莫迪在2014年9月推出的“印度制造战略”。这是美印之间的根本矛盾。既然白宫不允许东亚大国谋求亚洲的主导地位,那么志在于此的印度同样也是美国打击的目标,只不过目前特朗普选择了搁置次要矛盾而解决主要矛盾。印度的政客并不傻,不会甘心成为美国手里的枪。



而面临大选的莫迪需要得到尽可能多的合作,以此来“自救”。美国显然不是一个好相与的主儿。归根到底,亚洲国家还是要相互帮助。莫迪喊出了“提供1亿个制造业岗位”,可废钞令的臭棋已经让印度的信用体系破产,2年间仅创造64万个就业职位。莫迪拿什么实现“2025年之前让GDP增长25%”的豪言壮语,兑现承诺?莫迪肯定非常羡慕特朗普,有唯一一个超级大国的家底当后盾,想干啥就干啥,可以完全无视非议。
说一千道一万,莫迪还是选择了“温情牌”,在3月20日给大国元首打了电话。为了表达善意,他还下令不允许印度一直庇护的那个喇嘛窜访锡金。随后,印度就扭扭捏捏地提出了扭转逆差的要求。现在看来,莫迪应该认为这是最容易实现的一个目标了。印方可能明知没有美国的国力,还要模仿美国的行为,自己都感觉很尴尬。
印度又发动了一次绝望的“进攻”,同时掺杂了示好与强硬2种相互矛盾的情绪,既想趁人之危,又充满顾虑,因此显得扭扭捏捏和犹犹豫豫。要怪就怪美国太黑了,这次没有分清敌我,没把印度当成真朋友。莫迪表现出对华合作的意愿,又不甘心显露出低头的姿态,就像一个与邻为壑、忘恩负义的人忽然又有求于曾经的伙伴。拷问一句: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