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狼山:海拉姆导弹的“拉姆”有什么特别之处?

2019-05-01 07:37:55   

当代各国的海军水面舰队,都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反舰导弹的威胁。因为现代反舰导弹的射程越来越远,精度越来越高,突防速度越来越快,而且有让所有人头疼的饱和攻击的问题。当代的护卫舰以上的军舰,一艘价值动辄几亿到几十亿美元。而很多反舰导弹一发不过百万美元,甚至还有更便宜的。因此如何水面反导,就是非常突出的战略问题。马岛海战让全球认识到反导漏洞太大,后果是多么严重。此后西方国家装备了越来越多的密集阵近防炮系统。而进入新世纪,海拉姆反导系统有越来越取代密集阵的趋势。虽然如今装备这类系统的舰船越来越大,但时真正有产权和生产装备能力的,西方只有美德两国,而长耳朵也后来居上,独自开发出了和海拉姆系统性能几乎相差无几的同类系统,自用版本被称为海红旗-10;外贸型号为FL-3000N。不但成为国产水面舰艇的标配,也越来越多的装备在出口舰艇上。
“海拉姆”反导系统的核心,是拉姆RAM舰空导弹,其是由美弟和德国联合研发的项目。拉姆项目的初衷是为水面舰艇提供高效率、具备多目标接战通道;低成本、轻量化的自卫系统,用于补充从海麻雀小区域防空体系到密集阵近防炮之间的火力空白。是一种可以不依靠外部信息系统的独立的反导系统,将大大增强目前舰艇对抗反舰巡航导弹的能力,在装备以后的使用实践中发现。海拉姆反导系统对付超音速反舰导弹的效率极高,几乎是其他舰艇反导体系效率的数倍。与大型的防空反导系统如宙斯盾上小型的密集阵相比,拉姆结合了导弹的高精度和高炮的灵活性优点。发射系统是21联装或者11联装的蜂窝状发射器,拉姆Block0拥有一个5英寸,即12.7厘米直径的弹体,导弹自身在飞行中不断地旋转,所以称为“旋转弹体导弹”RAM即为其英文缩写。导弹采用了鸭式气动布局,弹体头部装有一对三角形控制舵和一对矩形固定翼。
这样两个舵面代替原来的四个舵面来控制导弹的俯仰和水平机动,因此控制系统应该采用了极坐标系代替了原来的垂直坐标系,导弹旋转一周,两个舵面进行两次调整,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这样不断修正飞向目标。鸭式布局使导弹的最大机动过载超过20G。自身高频率自旋滚动的导弹,和弹体基本不自旋或者稍微自旋的防空导弹在制导原理上有巨大的差别。不自旋的导弹,弹体内部一般有一个高速自旋的调制盘。而拉姆类导弹可以省略这个调制盘。自旋滚动弹体不适合对付超高机动目标,弹体滚动主要是尾翼提供的滚转分量维持,通常尾翼会有一个很小的偏转角度或者翼面切了单面刀口,类似于微旋尾翼稳定火箭弹的设计。
滚动弹体的一个最大优势是简化制导头和控制舵机。而非滚动弹,又不是凝视平面类的,那么里面实际也有一个高速旋转的调制盘。拉姆是指向式发射,即发射架要大致对准来袭目标方向后才发射,而目标基本是迎头飞来不会超大范围机动。其他的高机动空空导弹,都是全方位的非指向性的垂射弹,自身需要发射后快速改变方向,过载小了没法用。反舰导弹在打击舰艇前,再大范围机动,也是一个以目标舰为准的航路,动作范围相对空中的战斗机相比真不大。海拉姆和海红旗10之类的导弹,有效发射距离不过8~10千米,命中点在4~6千米左右,这个距离正好是反舰弹结束末端机动准备拉起俯冲的时候。
大多数反舰导弹的动力并不足以支持长时间的高机动,所谓的理论上多少G,只是瞬时指标。以典型的亚音速反舰导弹鱼叉为例,其小涡喷推力才600磅,推比不过0.5,升阻比不过4~6,真拉到10G的过载,负加速度会到2G以上,也就是每秒损失40节的速度,这对于飞行速度才500节左右的鱼叉来说根本扛不住。按照不减速的情况估算,鱼叉正常的机动过载会限制在3G以内,这个过载指标相对于普通战斗机已经很弱鸡了。


对付来袭的反舰导弹,最难的不是拦截,而是提前发现。超音速导弹因为痕迹明显或者飞高空,实际上更容易被发现、这也是美弟迟迟不肯发展超音速导弹的原因,就是新一代的LRASM依旧是亚音速的,超音速导弹依靠自身速度能大幅压缩对方的反应时间。但是对海拉姆和海红旗10来说,实际拦截窗口和亚音速掠海导弹差距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