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钢铁还硬!轮椅上的冲锋者:国防科技大学王戟研究员的“战车”人生
2025-05-18 00:06:46
国防科技大学,作为中国军事科技领域的顶尖学府,在占豪心中也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国防科技大学不但是给我军培养青年军官和科技人才的最重要基地,还是我国国防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是我国国防科技现代化的战略支撑,其科研成果在多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所学校,被很多军迷称作“神校”。
图片
由于军队大学相对低调,宣传炒作不多,他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很多人都不知道,所以这里随便数几个技术成果大家就都知道了。我们熟知的“天河一号”、“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都是由国防科技大学设计。还有北斗导航核心技术、激光陀螺、磁悬浮列车等都是国防科技大学研制。如果历数,恐怕这篇文章写不完了。
国防科大学取得这么多成绩,归根结底源于科大人的战斗力。科大人的战斗力源于他们的拼搏、奋斗和战斗的精神。国防科大人的这股精神,在一个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就是王戟——2025年5月16日,国家表彰了国防科大的这位科技“功臣”,他被授予“全国自强模范”称号,这既是对他成绩的肯定,也是对他精神的赞扬。咱们今天就通过了解王戟从年少时的一路狂飙,一直到现在的轮椅冲锋,来看看国防科大人的那种伟大奋斗精神。
图片
在国防科技大学的校园里,人们常能看到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学者,目光如炬地敲击键盘,屏幕上跃动的代码仿佛是他与命运抗争的武器。他,是王戟——我国高可信软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尽管因疾病失去双腿,他却以轮椅为“战车”,在科研与教学的战场上不断冲锋,书写了一段震撼人心的逆袭传奇。
一、天才少年的“高速”人生
王戟的科研生涯始于常人难以企及的起点。1983年,“银河-I”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设计和制造亿次巨型机的国家。同一年,王戟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系,那一年他才13岁,是一个少年天才!
从此,这个13岁的少年大学生,开启了与代码“赛跑”的高速人生。王戟师从陈火旺院士。陈火旺是我国计算机软件事业的开拓者之一,“银河-I”巨型计算机的重要组织者、参与者,也是王戟深耕软件自动化领域的“引路人”。
图片
求学期间,他屡屡跳级,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博士毕业后留校投身高可信软件领域研究。2000年,作为国内最早倡导此研究的人之一,王戟首次提出“高可信软件技术”这一概念,并结合研究实际形成学术论文,在学术界引发共鸣。这篇论文至今还在不断被学术界引用,奠定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地位。理论研究取得成功后,王戟又结合工程实践中的具体案例,在国内首开《高可信软件技术》课程,把这一国际前沿理论引入研究生课堂。王戟的成绩在他的履历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33岁评教授、38岁获国家杰青基金,他的每一步都仿佛被按下“快进键”,在科研的马拉松中不断冲刺。
关于“高可信软件技术”,可能大家都不了解,但大家只要想一想,军队的通讯、航空航天的信息传输等这些领域的信息传输的保密的重要性,就应该明白这个技术有多么重要,这项技术甚至关系到每一次战场的胜败。
二、绝境中的“重启”:轮椅上的科研战场
王戟的一路狂飙除了他过人的天赋以外,就是他的奋力拼搏,然而有时候为国拼搏就要付出个人代价。2013年1月,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改写了王戟的人生轨迹。因过度劳累导致主动脉夹层破裂,他在经历14小时手术和6个月重症监护后,不得不接受双下肢高位截肢。
图片
然而,病床上的他并未屈服。当双手恢复活动时,他便开始翻阅论文、修改学生报告,甚至将病房改造成临时办公室,通过妻子传递学术资料,坚持指导科研工作。面对同事的担忧,他淡然一笑:“我很幸运,双手还能动,工作条件没损失”。
同时,王戟的爱人黄春也把办公室“搬进了”病房。黄春是银河系统软件团队的核心骨干,为了不耽误教学科研任务,她在病房里抽空阅读技术资料,修改学生论文,还要抽时间照顾家中中风的老人、接送正在上幼儿园的女儿……在医院的半年时间里,夫妻俩铆足了劲,同事劝他们多休息,他们只是淡淡地说:“工作不做完,心里不踏实。”因为他们都不能放下心中最热爱的计算机事业。
2015年重返岗位后,轮椅成了他的“战车”。王戟牵头申请了某重大科研项目,并担任首席科学家。王戟定期组织各参与单位开会,从会议议题到讨论流程,他全程参与。会议一开有时就是一整天,连年轻人都有些坐不住,王戟却坐在轮椅上面不改色。有时,王戟需要现场考察实际型号的开发运行环境。不论严寒酷暑,他坚持跟工程师现场讨论、制订方案,常常工作到深夜。
由于工作需要,他频繁出差,凌晨五点赶飞机、在严寒酷暑中实地考察项目,甚至连续三天三夜调试代码。轮椅的轮子坏了,他换零件继续用;扶手断裂,他用胶带缠绕支撑。他说:“能自己做的绝不麻烦别人”。为了节省路途时间,王戟都是乘坐最早班的飞机出发,通常在凌晨五点左右出门,十余年来一直如此。如果赶上项目验收,他一个月要出差三四次。这种忘我的精神,让他的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海军装备,技术水平国际领先。
图片
三、讲台上的“钢铁战士”:育人如铸剑
王戟不仅是科研先锋,更是学生心中的“灯塔”。他开设国内首个《高可信软件技术》课程,将前沿理论引入课堂;即便在透析治疗期间,仍通过线上会议指导学生论文。他坚持亲自前往学生宿舍辅导,只因“学生课业重,不能耽误他们的时间”。他的课堂没有豪华设备,仅凭一块白板、一支笔,却场场爆满。学生回忆:“王老师总在食堂与我们边吃边聊,连婚礼费用都悄悄帮我们支付”。
图片
在同事和学生眼中,王戟是正能量满满的“情绪管理达人”,从来都是笑对人生。面对重大变故,周围的人都很惋惜,王戟却说,能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多了,“可以心无旁骛地搞科研”。虽然学术造诣高,但是王戟却很“接地气”。许多前沿论文年轻老师和学生都没看过,王戟却已经把知识点吃透了,还会主动跟大家分享,因此,大家都喜欢跟王戟探讨问题。
作为博士生导师,王戟的学生科研方向各异。然而,尽管每位学生的研究内容和方向有所不同,王戟依然能够精准地掌握每个学生的科研进展与需求。无论是偏理论研究还是做应用研究,王戟都能根据每个人的特点与需求,提供量身定制的建议和资源。
任教以来,王戟指导过70余名学生,陈立前便是他众多学生中的一个。在王戟的影响下,陈立前毕业留校后也选择了教学工作,如今已成长为教授。“王老师非常热爱讲台,喜欢跟年轻人交流思想。我经常会跟学生讲王老师的故事,激励他们奋勇向前。”
2021年,他再次病倒住院,却仍挂念着20名学生的科研进展,甚至在透析时坚持参加线上会议,汗水浸透病号服也浑然不觉。学生李明龙感慨:“老师从不说自己的难处,却总关心我们的生活”。
四、精神丰碑:代码中的强国梦
王戟的奋斗轨迹,与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崛起紧密交织。从“银河-I”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到“天河”超算领跑世界,一代代科研人用代码铸就强国梦。而王戟,正是这条征途上的缩影,也是国防科技大学科研人员的缩影。他常说:“做科研要‘顶天立地’——顶天是洞察前沿,立地是服务国家”。即便身陷逆境,他仍以代码为剑,在轮椅上开辟出辽阔的战场。
他的故事被比作“新时代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而他自己则像当代的保尔·柯察金——身体虽被禁锢,精神却永远冲锋。2025年,他获评“全国自强模范”,用行动诠释了何为“人生的加速度”。
图片
王戟的轮椅,承载的不仅是身体的重量,更是一个科学家、一个国防科大人对使命的坚守。在0与1的二进制世界中,他以不屈的意志编写着最壮丽的程序:将个人的苦难转化为技术突破的动能,用代码浇筑国防科技的钢铁长城。正如他所言:“在永远向前的领域里,我们要只争朝夕”。这,正是中国科研人最炽热的信仰。
五、国防科大,血脉传承的精神高地
国防科大的这一切,源于科大人的奋斗与坚守,是一种血脉的传承与精神的高地,是源于校风校训的历史传承。
国防科大的信仰高地:铸就忠诚底色。从1953年"哈军工"时期"立军为战"的办学宗旨,到新时代"为战育人"的使命担当,学校通过大力弘扬“哈军工”精神、银河精神、北斗精神和“四无”精神等各单位特色精神文化,构建起贯穿70余年的精神谱系。采用全息技术重现钱学森等先辈的科研场景,使学员在沉浸式体验中强化使命认同。
国防科大的创新高地:守正创新,铸就辉煌。创新实践教育模式(到部队当兵、到战场调研、到边疆服务),组织学员赴朱日和等训练基地开展实战化教学。1014届学院在喀喇昆仑边防的驻训经历,被改编为话剧《昆仑书》在校园内巡演,引发强烈共鸣。
构建"需求-研发-应用"闭环体系,设立27个作战实验室与部队联合创新站。2025年发布的《军事科技白皮书》显示,该校86%的科研项目直接来源于部队需求,其中"锐爪"无人系统已列装合成旅。推行"非对称创新"策略,在量子计算、高超声速等前沿领域建立"科研特区"。超算团队首创的"光量子混合架构",使天河三号运算效能突破物理极限,其论文入选《Nature》年度十大突破。
图片
育人高地:锻造胜战英才。实施双导师制,开设军事和科技等特色课程。国防科大的毕业联考中,学员在"72小时极限挑战"科目中创造98.7%的优良率。
在国防科技大学的巍峨楼宇间,每一块砖石都镌刻着无声的强军誓言。从钱学森突破重洋归国的行囊,到邓稼先在荒漠深处绽放的蘑菇云,老一辈科学家点燃的精神火炬,此刻正照亮着实验室里彻夜不眠的年轻脸庞。七十载风雨兼程,这座以科技为刃的军事学府,始终在历史长河中激荡着强国强军的时代回响。
漫步梧桐掩映的强军文化长廊,"银河"划破苍穹的轨迹与"天河"计算巅峰的数字密码,在光影中交织出中国创新的壮阔诗行。军事科技博物馆内,褪色的手稿与锃亮的模型正无声讲述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赤子情怀,每一件展品都是科技工作者向战场延伸的精神坐标。
轮椅上的王戟研究员仍在冲锋,金属支架与地面碰撞的铿锵节奏,恰似这所军校永不停歇的科研脉搏。从"两弹一星"的惊天巨响到智能集群的悄然突破,国防科大这座精神丰碑,正是由万千"王戟"用青春热血浇筑而成。他们以实验室为战壕,用数据代码构筑起捍卫和平的数字长城,在寂静的科研长夜里,为强军梦点燃永不熄灭的星火。
当强军兴国的接力棒传递到新时代,这片孕育过无数国之重器的热土上,年轻的身影正在量子迷宫与人工智能的疆界开疆拓土。新时代的国防科大必将续写更为壮丽的强军华章,在科技强军的征途上,永远挺立着属于中国军工人的精神海拔。
图片
由于军队大学相对低调,宣传炒作不多,他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很多人都不知道,所以这里随便数几个技术成果大家就都知道了。我们熟知的“天河一号”、“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都是由国防科技大学设计。还有北斗导航核心技术、激光陀螺、磁悬浮列车等都是国防科技大学研制。如果历数,恐怕这篇文章写不完了。
国防科大学取得这么多成绩,归根结底源于科大人的战斗力。科大人的战斗力源于他们的拼搏、奋斗和战斗的精神。国防科大人的这股精神,在一个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就是王戟——2025年5月16日,国家表彰了国防科大的这位科技“功臣”,他被授予“全国自强模范”称号,这既是对他成绩的肯定,也是对他精神的赞扬。咱们今天就通过了解王戟从年少时的一路狂飙,一直到现在的轮椅冲锋,来看看国防科大人的那种伟大奋斗精神。
图片
在国防科技大学的校园里,人们常能看到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学者,目光如炬地敲击键盘,屏幕上跃动的代码仿佛是他与命运抗争的武器。他,是王戟——我国高可信软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尽管因疾病失去双腿,他却以轮椅为“战车”,在科研与教学的战场上不断冲锋,书写了一段震撼人心的逆袭传奇。
一、天才少年的“高速”人生
王戟的科研生涯始于常人难以企及的起点。1983年,“银河-I”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设计和制造亿次巨型机的国家。同一年,王戟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系,那一年他才13岁,是一个少年天才!
从此,这个13岁的少年大学生,开启了与代码“赛跑”的高速人生。王戟师从陈火旺院士。陈火旺是我国计算机软件事业的开拓者之一,“银河-I”巨型计算机的重要组织者、参与者,也是王戟深耕软件自动化领域的“引路人”。
图片
求学期间,他屡屡跳级,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博士毕业后留校投身高可信软件领域研究。2000年,作为国内最早倡导此研究的人之一,王戟首次提出“高可信软件技术”这一概念,并结合研究实际形成学术论文,在学术界引发共鸣。这篇论文至今还在不断被学术界引用,奠定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地位。理论研究取得成功后,王戟又结合工程实践中的具体案例,在国内首开《高可信软件技术》课程,把这一国际前沿理论引入研究生课堂。王戟的成绩在他的履历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33岁评教授、38岁获国家杰青基金,他的每一步都仿佛被按下“快进键”,在科研的马拉松中不断冲刺。
关于“高可信软件技术”,可能大家都不了解,但大家只要想一想,军队的通讯、航空航天的信息传输等这些领域的信息传输的保密的重要性,就应该明白这个技术有多么重要,这项技术甚至关系到每一次战场的胜败。
二、绝境中的“重启”:轮椅上的科研战场
王戟的一路狂飙除了他过人的天赋以外,就是他的奋力拼搏,然而有时候为国拼搏就要付出个人代价。2013年1月,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改写了王戟的人生轨迹。因过度劳累导致主动脉夹层破裂,他在经历14小时手术和6个月重症监护后,不得不接受双下肢高位截肢。
图片
然而,病床上的他并未屈服。当双手恢复活动时,他便开始翻阅论文、修改学生报告,甚至将病房改造成临时办公室,通过妻子传递学术资料,坚持指导科研工作。面对同事的担忧,他淡然一笑:“我很幸运,双手还能动,工作条件没损失”。
同时,王戟的爱人黄春也把办公室“搬进了”病房。黄春是银河系统软件团队的核心骨干,为了不耽误教学科研任务,她在病房里抽空阅读技术资料,修改学生论文,还要抽时间照顾家中中风的老人、接送正在上幼儿园的女儿……在医院的半年时间里,夫妻俩铆足了劲,同事劝他们多休息,他们只是淡淡地说:“工作不做完,心里不踏实。”因为他们都不能放下心中最热爱的计算机事业。
2015年重返岗位后,轮椅成了他的“战车”。王戟牵头申请了某重大科研项目,并担任首席科学家。王戟定期组织各参与单位开会,从会议议题到讨论流程,他全程参与。会议一开有时就是一整天,连年轻人都有些坐不住,王戟却坐在轮椅上面不改色。有时,王戟需要现场考察实际型号的开发运行环境。不论严寒酷暑,他坚持跟工程师现场讨论、制订方案,常常工作到深夜。
由于工作需要,他频繁出差,凌晨五点赶飞机、在严寒酷暑中实地考察项目,甚至连续三天三夜调试代码。轮椅的轮子坏了,他换零件继续用;扶手断裂,他用胶带缠绕支撑。他说:“能自己做的绝不麻烦别人”。为了节省路途时间,王戟都是乘坐最早班的飞机出发,通常在凌晨五点左右出门,十余年来一直如此。如果赶上项目验收,他一个月要出差三四次。这种忘我的精神,让他的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海军装备,技术水平国际领先。
图片
三、讲台上的“钢铁战士”:育人如铸剑
王戟不仅是科研先锋,更是学生心中的“灯塔”。他开设国内首个《高可信软件技术》课程,将前沿理论引入课堂;即便在透析治疗期间,仍通过线上会议指导学生论文。他坚持亲自前往学生宿舍辅导,只因“学生课业重,不能耽误他们的时间”。他的课堂没有豪华设备,仅凭一块白板、一支笔,却场场爆满。学生回忆:“王老师总在食堂与我们边吃边聊,连婚礼费用都悄悄帮我们支付”。
图片
在同事和学生眼中,王戟是正能量满满的“情绪管理达人”,从来都是笑对人生。面对重大变故,周围的人都很惋惜,王戟却说,能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多了,“可以心无旁骛地搞科研”。虽然学术造诣高,但是王戟却很“接地气”。许多前沿论文年轻老师和学生都没看过,王戟却已经把知识点吃透了,还会主动跟大家分享,因此,大家都喜欢跟王戟探讨问题。
作为博士生导师,王戟的学生科研方向各异。然而,尽管每位学生的研究内容和方向有所不同,王戟依然能够精准地掌握每个学生的科研进展与需求。无论是偏理论研究还是做应用研究,王戟都能根据每个人的特点与需求,提供量身定制的建议和资源。
任教以来,王戟指导过70余名学生,陈立前便是他众多学生中的一个。在王戟的影响下,陈立前毕业留校后也选择了教学工作,如今已成长为教授。“王老师非常热爱讲台,喜欢跟年轻人交流思想。我经常会跟学生讲王老师的故事,激励他们奋勇向前。”
2021年,他再次病倒住院,却仍挂念着20名学生的科研进展,甚至在透析时坚持参加线上会议,汗水浸透病号服也浑然不觉。学生李明龙感慨:“老师从不说自己的难处,却总关心我们的生活”。
四、精神丰碑:代码中的强国梦
王戟的奋斗轨迹,与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崛起紧密交织。从“银河-I”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到“天河”超算领跑世界,一代代科研人用代码铸就强国梦。而王戟,正是这条征途上的缩影,也是国防科技大学科研人员的缩影。他常说:“做科研要‘顶天立地’——顶天是洞察前沿,立地是服务国家”。即便身陷逆境,他仍以代码为剑,在轮椅上开辟出辽阔的战场。
他的故事被比作“新时代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而他自己则像当代的保尔·柯察金——身体虽被禁锢,精神却永远冲锋。2025年,他获评“全国自强模范”,用行动诠释了何为“人生的加速度”。
图片
王戟的轮椅,承载的不仅是身体的重量,更是一个科学家、一个国防科大人对使命的坚守。在0与1的二进制世界中,他以不屈的意志编写着最壮丽的程序:将个人的苦难转化为技术突破的动能,用代码浇筑国防科技的钢铁长城。正如他所言:“在永远向前的领域里,我们要只争朝夕”。这,正是中国科研人最炽热的信仰。
五、国防科大,血脉传承的精神高地
国防科大的这一切,源于科大人的奋斗与坚守,是一种血脉的传承与精神的高地,是源于校风校训的历史传承。
国防科大的信仰高地:铸就忠诚底色。从1953年"哈军工"时期"立军为战"的办学宗旨,到新时代"为战育人"的使命担当,学校通过大力弘扬“哈军工”精神、银河精神、北斗精神和“四无”精神等各单位特色精神文化,构建起贯穿70余年的精神谱系。采用全息技术重现钱学森等先辈的科研场景,使学员在沉浸式体验中强化使命认同。
国防科大的创新高地:守正创新,铸就辉煌。创新实践教育模式(到部队当兵、到战场调研、到边疆服务),组织学员赴朱日和等训练基地开展实战化教学。1014届学院在喀喇昆仑边防的驻训经历,被改编为话剧《昆仑书》在校园内巡演,引发强烈共鸣。
构建"需求-研发-应用"闭环体系,设立27个作战实验室与部队联合创新站。2025年发布的《军事科技白皮书》显示,该校86%的科研项目直接来源于部队需求,其中"锐爪"无人系统已列装合成旅。推行"非对称创新"策略,在量子计算、高超声速等前沿领域建立"科研特区"。超算团队首创的"光量子混合架构",使天河三号运算效能突破物理极限,其论文入选《Nature》年度十大突破。
图片
育人高地:锻造胜战英才。实施双导师制,开设军事和科技等特色课程。国防科大的毕业联考中,学员在"72小时极限挑战"科目中创造98.7%的优良率。
在国防科技大学的巍峨楼宇间,每一块砖石都镌刻着无声的强军誓言。从钱学森突破重洋归国的行囊,到邓稼先在荒漠深处绽放的蘑菇云,老一辈科学家点燃的精神火炬,此刻正照亮着实验室里彻夜不眠的年轻脸庞。七十载风雨兼程,这座以科技为刃的军事学府,始终在历史长河中激荡着强国强军的时代回响。
漫步梧桐掩映的强军文化长廊,"银河"划破苍穹的轨迹与"天河"计算巅峰的数字密码,在光影中交织出中国创新的壮阔诗行。军事科技博物馆内,褪色的手稿与锃亮的模型正无声讲述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赤子情怀,每一件展品都是科技工作者向战场延伸的精神坐标。
轮椅上的王戟研究员仍在冲锋,金属支架与地面碰撞的铿锵节奏,恰似这所军校永不停歇的科研脉搏。从"两弹一星"的惊天巨响到智能集群的悄然突破,国防科大这座精神丰碑,正是由万千"王戟"用青春热血浇筑而成。他们以实验室为战壕,用数据代码构筑起捍卫和平的数字长城,在寂静的科研长夜里,为强军梦点燃永不熄灭的星火。
当强军兴国的接力棒传递到新时代,这片孕育过无数国之重器的热土上,年轻的身影正在量子迷宫与人工智能的疆界开疆拓土。新时代的国防科大必将续写更为壮丽的强军华章,在科技强军的征途上,永远挺立着属于中国军工人的精神海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