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30年来,超级大国全新主战坦克的产量为何是零?

2022-03-15 00:24:38   

M1系列主战坦克往往被一些拥趸吹捧为“地表最强战车”。但是很多人可能没有想到,在海湾战争之后到今天的整整31年,这种强力坦克的年产量居然是零!也就是30多年来,其实超级大国的坦克工厂从来就没有再生产任何一辆新坦克。而M1系列从早期的M1A1进化到M1A2,甚至再进化到M1A2SEP系列,其实都是在原先旧产品的基础上的修修补补出来的翻新货而已。在这个翻新途中,早期还不到60吨的白板M1系列,逐步增重到了后期M1A2SEP版本的超过68吨,大有最终超越70吨的苗头;而且外观上也增加了很多附加装甲和各种稀奇古怪的新增作战装置,但是所有这些所谓新坦克的底盘和炮塔的基本结构框架,其实都是1990年以前的旧货。只有后来增加的一些附件;可能也包括增大了整体功率的发动机是新的。那么M1主战坦克的,



图片

全系列,为何在最近的31年,不再新生产产品;而一定要在旧货的基础上缝缝补补呢?从根本上来讲,首先这还是冷战结束的后遗症,一直延伸了30多年。冷战时期,超级大国作为西方集团的核心,时刻担心苏联用自己超级庞大的装甲突击力量,只用几周的时间平推整个欧洲大陆,实现饮马英吉利海峡的战略目标。仅仅靠德国和法国的装甲实力,是无法拦住数量方面多达上万辆的T64和T72坦克集群的。因此冷战时期,超级大国本身就在欧洲部署了数千辆主战坦克。当M1系列在1980年代基本研发成功后,也作为对标当时苏联方面最强大的T72和T80系列坦克的主要型号,迅速部署到了常驻欧洲的美国驻军中。而超级大国还要在本部保留强大的装甲机动集团。一旦爆发大规模战争。可以在海军全面优势下,



用船运加航空紧急运输的方式,把大量的坦克装甲力量在全球机动,快速投入可能的战场。而海湾战争就是这种能力的充分体现。冷战时代的超级大国,长期奉行同时击败2.5个战略对手的策略,也就是要同时对付欧亚大陆上的两个世界级大国再加一个地区性强国。要在当时达到这个战略目标,那么每个大的战略方向上,最少要投入4000辆M1系列先进主战坦克才有效,因此超级大国当时的坦克工厂加班加点。在1980年代前后的不到10年,就集中生产了超过1万辆的M1系列坦克。足够在全球进行2.5场大规模的陆地战争之需求。这种提前大规模生产先进坦克的做法,当然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战略成果。但是却没有想到欧亚大陆上最庞大的坦克装甲力量,也就在同一年突然性的分崩离析了。前苏联崩溃后,



其大部分坦克装甲力量都很快成了废铁。到了21世纪,苏联最大继承者保留的相对先进的坦克数量,迅速下降到4000辆以下。而且海湾战争的实战也表明,就算是T72或者T80与M1系列一对一的单挑,也基本不是M1的对手。这样一来,继续保留在超级大国本土的8000多辆M1主战坦克,就显得相当“多余”。在经过密集的出口之后,在超级大国本土的M1系列坦克的保有总量,仍然超过4000辆。这个数量仍然是过多的。在这种整体局面下,超级大国的坦克工厂就没有必要再开工生产M1系列的任何新车。除了需求方面的极大减缓。还在于超级大国陆军的各种新式战斗车辆的研发项目,相对于其海空军,几乎是被砍下马最彻底的军种。虽然冷战结束后,超级大国海空军也被砍掉了不少在研项目。比如其海军的5代隐身舰载机;空军方面的YF23等等,





但是其海空军毕竟还有F22A、F35和福特级新航母。但是陆军方面连新式自行大炮这种最基本的火力升级项目都被砍掉了。其陆军在冷战之后的30多年,等于没有获得任何一种新的核心主力装备。在全新的主力大炮被取消的情况下,自然更没有研发全新坦克的动力。而且M1系列在海湾战争前后,还获得了不小的技术升级,比如用120主炮代替了105主炮,新式穿甲弹,新式贫铀复合装甲,新式热像仪等技术的提升,对比非西方的其他主战坦克在各方面都有一定的领先优势,这也让包括M1系列在内的几乎所有西方主战坦克,在此后的30年都没有太大的技术革新。而像超级爆反装甲和主动防御系统这些坦克装甲车辆的新技术,反倒都是非西方大国率先突破。导致今后的M1系列,再自称地面最强,显然已名不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