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与财政部之间的辩论,到底在辩论什么?挺央行,它真的尽力了
2018-07-20 08:33:02
目前最火热的财经话题是关于央行与财政部之间的辩论,由央行研究局局长徐忠发起,财政部接招,两厢你来我往展开讨论,市场各界不仅聚焦而且参与讨论,那么这两大部门到底在讨论什么?又对国内经济有何意义?

辩论的目的何在?首先要说的,央行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是调控我国经济的两大手段,财政的重要职能是促进社会资源的最优效率配置和保证经济稳定和发展,货币政策侧重于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就业以及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这两大部门的意义与作用至关重要,而且无论是放在国内外,这两大部门的作用都举足轻重,历史上在经济大萧条与金融危机方面,当时用的货币宽松与积极的财政政策配套使用,两大部门齐同发力共同让经济走出危机。
而现在,我国的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财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但从当前的经济行情来看,经济面临着短期的阵痛,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尤其是在防范金融风险下落实金融严监管与去杠杆、规范地方债务时更是如此。

所以说,央行或者财政需要至少有一方站出来发挥作用,央行的货币政策发挥出积极地作用,甚至是通过不断降准来让市场保持合理充裕流动性,这有种边际放松的意味,其实是一种“精准滴灌”,而财政这几年也一直在降税,在防范化解地方债风险等问题(笔者只叙述,提不上建议)。
不过央行徐忠称:“多个现象表明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够积极,甚至是紧缩的。近几年减税政策不少,但是企业和居民缺少实实在的获得感,有的企业税负不降反增。公开资料显示,近几年的减税降费规模超万亿元,但这两年的财政收入增速一直高于GDP的增速,单位GDP承担的财政收入增加了。这种现象让老百姓对减税政策的效果产生质疑,对市场的预期引导也会有问题”。(笔者注:中国二季度GDP增速为6.7%,出现小幅回落,上半年财政收入超过10万亿,创历史新高)。
央行诉求财政发挥更加积极的政策,现在经济情况大体都明白,需要继续真正落实给企业减负降税,让企业带来更高的活力,另一方面是诉求财政扩大赤字,这一点在当前经济去杠杆环境下,实体经济已经感受到其带来的痛苦,而想要减轻痛苦,有一个办法是扩大赤字,即其他人加杠杆来提供利润来源,从而来对冲相关去杠杆部门的痛苦,而这一方面又落到徐忠所讲的“财政收入以较高的速度增长,今年预算安排的赤字率是2.6%,与去年3%的水平相比是紧缩的”言外之意是扩大赤字(笔者注:财政扩大赤字这有点为难财政部门了,需要上面决定)。

另外争论的焦点是地方债务问题,在去杠杆过程中,地方债务风险仍突出,加上地方隐形债务,合计已经超过欧盟警戒线。徐忠表示:“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杠杆较高,政府部门杠杆率不高,但实际上大量非金融企业的债务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国有企业的债务。从这个意义上讲,地方政府的加杠杆行为是高杠杆风险的源头所在“,”历史经验表明,由于财税改革落实不到位,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金融机构管不住地方政府的违规融资行为“。而财政部的回应称:” 金融机构在地方债乱象中,很大程度上扮演着“共谋”或“从犯”的角色,绝不是只会产生幻觉和弱势的“傻白甜”“。这一点不仅仅是涉及到去杠杆任务,还涉及到当前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以及这两大部门的权责关系。通俗的讲是在争论关于地方政府高杠杆风险应该谁做主力来化解。可以看出央行在这方面的迫切与力不从心。
真理愈辩愈明,在央行与财政部门的辩论中,把分歧摆出来辩论一下,会让解决问题的距离更进一步,解决什么问题呢,继续更有力且合理的去落实去杠杆任务,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问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着力更好的促进国内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这次两大部门的辩论对实体经济会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前提是辩论后找出问题而去落实的情况下。最后说一句,借用吴晓求的观点:“央行尽力了,财政则可以做的更好”。
辩论的目的何在?首先要说的,央行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是调控我国经济的两大手段,财政的重要职能是促进社会资源的最优效率配置和保证经济稳定和发展,货币政策侧重于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就业以及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这两大部门的意义与作用至关重要,而且无论是放在国内外,这两大部门的作用都举足轻重,历史上在经济大萧条与金融危机方面,当时用的货币宽松与积极的财政政策配套使用,两大部门齐同发力共同让经济走出危机。
而现在,我国的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财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但从当前的经济行情来看,经济面临着短期的阵痛,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尤其是在防范金融风险下落实金融严监管与去杠杆、规范地方债务时更是如此。
所以说,央行或者财政需要至少有一方站出来发挥作用,央行的货币政策发挥出积极地作用,甚至是通过不断降准来让市场保持合理充裕流动性,这有种边际放松的意味,其实是一种“精准滴灌”,而财政这几年也一直在降税,在防范化解地方债风险等问题(笔者只叙述,提不上建议)。
不过央行徐忠称:“多个现象表明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够积极,甚至是紧缩的。近几年减税政策不少,但是企业和居民缺少实实在的获得感,有的企业税负不降反增。公开资料显示,近几年的减税降费规模超万亿元,但这两年的财政收入增速一直高于GDP的增速,单位GDP承担的财政收入增加了。这种现象让老百姓对减税政策的效果产生质疑,对市场的预期引导也会有问题”。(笔者注:中国二季度GDP增速为6.7%,出现小幅回落,上半年财政收入超过10万亿,创历史新高)。
央行诉求财政发挥更加积极的政策,现在经济情况大体都明白,需要继续真正落实给企业减负降税,让企业带来更高的活力,另一方面是诉求财政扩大赤字,这一点在当前经济去杠杆环境下,实体经济已经感受到其带来的痛苦,而想要减轻痛苦,有一个办法是扩大赤字,即其他人加杠杆来提供利润来源,从而来对冲相关去杠杆部门的痛苦,而这一方面又落到徐忠所讲的“财政收入以较高的速度增长,今年预算安排的赤字率是2.6%,与去年3%的水平相比是紧缩的”言外之意是扩大赤字(笔者注:财政扩大赤字这有点为难财政部门了,需要上面决定)。
另外争论的焦点是地方债务问题,在去杠杆过程中,地方债务风险仍突出,加上地方隐形债务,合计已经超过欧盟警戒线。徐忠表示:“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杠杆较高,政府部门杠杆率不高,但实际上大量非金融企业的债务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国有企业的债务。从这个意义上讲,地方政府的加杠杆行为是高杠杆风险的源头所在“,”历史经验表明,由于财税改革落实不到位,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金融机构管不住地方政府的违规融资行为“。而财政部的回应称:” 金融机构在地方债乱象中,很大程度上扮演着“共谋”或“从犯”的角色,绝不是只会产生幻觉和弱势的“傻白甜”“。这一点不仅仅是涉及到去杠杆任务,还涉及到当前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以及这两大部门的权责关系。通俗的讲是在争论关于地方政府高杠杆风险应该谁做主力来化解。可以看出央行在这方面的迫切与力不从心。
真理愈辩愈明,在央行与财政部门的辩论中,把分歧摆出来辩论一下,会让解决问题的距离更进一步,解决什么问题呢,继续更有力且合理的去落实去杠杆任务,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问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着力更好的促进国内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这次两大部门的辩论对实体经济会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前提是辩论后找出问题而去落实的情况下。最后说一句,借用吴晓求的观点:“央行尽力了,财政则可以做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