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洋:一周军评:阅兵之后,俄军还好吗?

2015-05-10 14:28:40   

本周最大的防务新闻与看点,无疑就是昨天在莫斯科举行的欧洲胜利日70周年红场阅兵。这场有包括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内20多国领导人参加的活动,对于正与西方关系紧张的俄罗斯而言,无疑是一次“友谊展示”。不仅如此,阅兵式上展示了俄罗斯现役最新型的武器装备,还首次集体公开了以“阿玛塔”主战坦克为首的俄罗斯下一代地面装备。作为俄罗斯独立以来首次批量现身的全新主战坦克(T-90坦克本质上是T-72坦克的大规模改进型),“阿玛塔”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被视为俄罗斯军事工业的一张“答卷”,代表了其对当代战争的认识水平和现代化技术的掌握程度

红场大阅兵:从纪念历史到映射现实

时间往前5年,2010年纪念欧洲胜利日65周年的红场阅兵式中,美国、英国、法国、波兰等国的徒步方队还曾走过红场接受检阅,尽显这些国家当年在欧洲反法西斯战争中通力合作赢得胜利的和谐场景。然而仅仅过了5年,这一幕就已显得极不和谐。本届阅兵中,虽然多个独联体国家及塞尔维亚都派出了徒步方队,但几个参加欧洲战场的西方国家却集体缺席;相反,中国和印度军队都派出了仪仗队参与阅兵——如果说印度在二战中还曾作为英军的一部分参与了欧洲战事的话,仅从历史而言,虽然中国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参与国,但欧洲胜利日与中国军队有多少直接联系值得商榷,从而使得中国仪仗队的出席更惹人注目。                                     至于这一切的原因,差不多每个关心国际时事的读者都能说个八九不离十:俄罗斯与西方因为乌克兰引发的全面对峙。在俄罗斯占领克里米亚半岛并一度出兵介入东乌克兰战事后,西方现在与俄罗斯间的“交流”,在明面上,除了各种经济制裁,大概就只剩下派兵在东欧举行军演和出动战斗机拦截俄罗斯轰炸机了。

不过欧洲胜利日毕竟是打倒纳粹法西斯的“政治正确”,西方媒体平日里就算对俄罗斯和普京口诛笔伐,也不好对俄罗斯大规模纪念反法西斯胜利活动说三道四。德法等国也派出了部长甚至总理级别的高级官员赴俄参与相关纪念活动。当然冷落俄罗斯的“政治正确”也得到了可靠的保证,两国官员不参加至关重要的阅兵式就是明证。

在这样敏感的时刻,谁来看阅兵便能说明对俄罗斯的态度,而是否派兵参加阅兵则直接表达了各国对俄罗斯的支持力度。本届阅兵中,除了独联体中几个俄罗斯传统盟友如阿塞拜疆、亚美尼亚、白俄罗斯、塔吉克斯塔和吉尔吉斯斯坦之外,印度、塞尔维亚、蒙古、中国四国派兵参阅对俄罗斯而言是巨大的支持。这其中,中印两国显得尤为重要,前者是俄罗斯所能获得的最强支持,后者则是能够通过武器贸易给予俄罗斯经济支持的重要伙伴。

首次出现在红场的印度陆军掷弹兵

阅兵本来是一种节庆性质的重大仪式,虽然必定有展示实力和振奋本国民心的作用,但非要说什么“震慑西方”多少有些勉强和脱离实际。俄罗斯在今年的阅兵式上确实是卯足了劲儿。除了和前几年一样的俄军现役装备外,以“阿玛塔”主战坦克为首的俄罗斯下一代地面装备更是作为重中之重闪亮登场。这种两套装备同时亮相的态势想要表达的信息也很明确,即俄罗斯不仅拥有强大的现役装备和军队,在未来10-20年内也已经抢占了陆战装备的制高点,做好充足的准备。

T-90A与阿玛塔

此次展示的新装备同过去的苏联/俄罗斯武器完全不同。冷战时代,只要在大规模突击中能够在消灭敌人的同时将自身的损失控制在一定程度内,某种武器装备的价值就实现了。至于人员和装备的损失,按照苏联大规模全面战争哲学来说,是可以接受甚至是必须的。

俄军现役的装备都是按照这一要求研制的,它们大多强调武器的攻击性,对武器操作中的舒适性等问题则几乎未加考虑。在冷战时期作战时间短、烈度高的背景下,这种缺点并不明显,然而当代俄军所要进行的并不是这样的战争。他们要面对完全不同的情况:部队减少、薪水不足、人口减少导致俄军新兵征募不力;伤亡也可能导致对政府支持度产生消极影响,使“死不起人”成了当下俄军突出的新特征。

传统俄军装备不能适应这种需求。在去年开始的乌克兰内战中,特殊的战场环境和外交上的考虑让俄军被迫以连排级的小单位投入拉锯式作战。结果在这些战斗中,坦克的炮塔正面也许能挡住敌人的火力,但来自炮塔侧后、车体甚至车顶的攻击却经常能彻底击毁坦克或使其丧失战斗力。

以“阿玛塔”为代表的新一代坦克装甲车辆最大的特点就是对防御的追求大大超出了以往的水平。这些装甲车辆将乘员全部布置到车体内部,将易遭攻击的炮塔部分全面无人遥控化;同时极大强化了车体装甲,在车体正面和侧面大量铺设了新一代爆炸反应装甲;第一次在制式战斗车辆上装备硬杀伤主动防御系统……从这一系列布置看,这一代装甲车辆对乘员生命的重视程度之高,深刻反映了俄罗斯在新时代军事哲学的变化。

除了防御显著增强,新一代俄军装甲车辆的另一大特点则是步兵战车系列全面回归“普世价值”。此次公开的T-15“阿玛塔”重型步兵战车、“库尔干-25”步兵战车和装甲输送车、“回旋镖”步兵战车和装甲输送车都采用了国际主流的发动机前置布局。俄罗斯轮式战车自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一直采用动力后置,履带式步兵战车的动力后置也已经搞了30年,如今“另起炉灶”,意味着俄军对装甲车辆的设计有了新认识。

BMD-4M伞兵战车

库尔干人-25步兵战车

动力后置对装甲车辆的设计有着不少好处,从设计上看,装甲车辆的正面因为装甲较厚,将动力布置在车后部能够有效平衡车辆的重心,这不仅能减少前部悬挂系统的压力,也能在水中行驶时保持平稳。对于当年需要克服中欧水网地形的苏军装甲部队而言,这种设计几乎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后置发动机阻挡了从车后部上下的通道,装甲车里的步兵不得不从缺乏掩护的侧门或者顶舱盖出入车辆,加大了被击中的风险;另一方面,由于发动机后置,整个战车的战斗室和载员室都位于车体中部,BMP-3步兵战车里的步兵甚至要坐在炽热的引擎盖上,不仅空间局促,也无法设置大型武器。

目前公开的装甲车辆中,三款步兵战车都使用了一套基本相同的30毫米炮遥控无人炮塔,有消息称,未来这几型战车还将衍生出安装57毫米速射炮甚至125毫米反坦克炮的型号。而根据2013年公布的模型,基于这一组底盘,还将有包括布雷车在内的一系列变形车。从这一点来说,新一代装甲车辆从一开始就强调车族化,自然要为未来的升级改进留下余地。采用更有发展空间的发动机前置布局也就不难理解了。

从上世纪30年代以来,阅兵中展示的苏联坦克就一次次带给西方巨大的震撼。从早期“多炮塔神教”的T-35到柏林城下的IS-3,从1967年的BMP-1步兵战车再到1977年开始在红场上不断推陈出新的T-64/72/80系列坦克,几乎每一种苏联新装甲武器的出现都因其先进程度引发西方“恐惧-讨论-追赶”的大循环。在苏联坦克巅峰时期的上世纪70、80年代,虽然坦克总是因为保密原因,在列装好几年后才会走上红场,但这种震撼却并未因此有丝毫减少。至于中国人,不要说红场上的“高技术”,就连1969年时已经退居二线的T-62也能让我们惊讶不已。

本次展出的“阿玛塔”坦克虽然让俄罗斯装甲力量的面貌焕然一新,但它给世界的感觉却似乎和过去的那些苏式坦克不一样。“阿玛塔”是俄罗斯军工界的一款用心的产品,不仅使用了独特的整体布局,结构、动力、火炮、火控系统、防护甚至遥控机枪也都选用了俄罗斯最先进的产品,甚至可能为了先进性,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可靠性(5月7日红场总彩排上趴窝的“阿玛塔”就表明俄罗斯新一代动力总成的可靠性或许不如人意),造价也高得吓人。

然而抛开武器的可靠性,单看这些设备的技术指标,“阿玛塔”也仍然难以成为一款引领世界的先进坦克:1200马力的发动机勉强够用,但离世界主流先进水平依然有着不小的差距;新型125毫米炮比此前的型号进步许多,但考虑到俄罗斯穿甲弹近年进展乏善可陈,也不大可能达到“独步天下”的高度;至于火控系统,只要看看俄罗斯在升级T-72/90系列时费劲从白俄罗斯和法国进口热成像仪的架势,就不难猜测这套时隔几年的新系统的真实水平。

本次阅兵直播中,一位专家对俄军的评价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停止对军队的投入”。然而俄罗斯今日的困局恰恰就是过去二十多年里对军队投入不足的恶果。在对待本国军事工业上,俄罗斯先是试图变卖一切换来美元,再是试图用维持旧装备规模来实现眼前“军事大国”的虚名,从来没有成体系地彻底对本国军工体系进行整改和修补。尽管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但伴随着俄国工业体系垮塌开始腐朽的俄罗斯军工体系,最终还是会给俄罗斯带来苦果。

尽管“阿玛塔”依然可以跻身世界先进坦克行列,但很明显已经没有苏联时代那种达摩克利斯之剑的感觉。这一点在其他阅兵武器上同样得到了体现。俄罗斯在红场阅兵中首度展现的“新型战机”仍然是苏-35和苏-30SM这类第三代战斗机的改进型,大型飞机则全部是苏联时代的老家当。试验中的四代战机T-50则在近日将2020年前的采购数量减少到12架;研制中的下一代预警机A-100则一诞生就落后于其邻国研制的装备。在更加考验经济和技术实力的海上,一度被视为俄国海军重回大洋象征的“基洛夫”级“纳希莫夫”号巡洋舰翻修工程,在开始不久后悄悄中止;曾被视为俄罗斯新一代舰艇中坚的22350型驱逐舰的服役日期一再拖延……

俄空军总司令邦达列夫上将亲自驾驶的图-160“白天鹅”战略轰炸机

苏-30SM和苏-35S战斗机8机编队

苏-34、米格-29、苏-27混合编队

虽然红场上的俄军衣着光鲜、精神抖擞,但俄罗斯军队面临的问题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在不断增加。未来俄军的前景如何,也许再过几年,我们就能看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