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20隐身将迎来质的飞跃?中科院攻克红外隐身技术!

2019-04-19 16:22:06   

虽然说现在军事武器装备已经进入了隐身时代,但其实想要抓到这些“隐形刺客”,办法也多的是,肉眼看不见就上雷达,雷达看不见就上红外热成像,在这些方法当中,红外热成像是近年来最为普及的技术,它让游击队无处遁形,也曾让苏35将F22牢牢锁定。

不过嘛,正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如今,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地位也受到了挑战,最近,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高调宣布了一则好消息,该所张学同研究员及其科研团队,发现了一种新型红外隐身材料,而且这种材料甚至不需要消耗额外能源,可以说,该项技术一旦正式应用,将在很大程度之上,增强诸如歼20这类国产战机的隐身性能。


中国科研人员研制出了一种非常坚固又十分柔软的纳米纤维气凝胶薄膜,它具有极为优异的绝热能力,在受热之后会软化并贮存热量,温度降低后又可以再次硬化并放出热量,通俗来讲,就是可以随时根据环境温度来适应自身温度。

对该领域有一定了解的观众一定知道,自然界当中的任何物体,都有辐射红外线,而它的大小,则直接由其表面温度决定,红外探测仪正是通过探测目标与周遭环境的温度差,来将目标位置以及形态呈现出来的,比方说战斗机的尾焰是空战当中最容易暴露自己的部分,因此为了隐蔽接近,飞行员往往会选择减小发动机推力来降低尾焰红外特征。

那么如果战斗机表面和周遭温度是相通的,此时在红外探测仪上面将会什么也看不到,最多也只能看到一个很不容易注意到的模糊轮廓,红外隐身便这样实现了。

同时,这样的技术因为是利用材料自身特性,而非传统意义上利用装置强行降温达到隐身效果,因而拥有更为广阔的应用范围,在高温低温环境之下均可灵活适应,

最关键的在于,完全不需要多余能源消耗,对于一架战斗机而言,这多出来的能源,用在航电系统上面,更加值得,不是么?

而当前针对红外的隐身技术无非是通过改变自身热辐射特性,达到降低红外特征的效果。

可现如今的红外隐身材料,无一例外都有着耗能大且持续,适用范围窄,以及关键的反应慢等缺陷,所以张学同研究员及其科研团队本次的发现,对于红外隐身有着难以估量的意义。

同时,除了红外隐身之外,改型材料的特性也非常适合应用于电子隔热材料,电池隔膜材料等领域。观众朋友们不妨开动一下脑筋,帮我们国家想一想,还有什么其它的应用范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