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媒惊呼:2018年两岸关系,大陆向心力将进一步增强

2018-01-19 08:01:42   

台湾中时电子报1月16日报道称,2017年是两岸开启交流交往大门30周年,迈入而立之年的两岸交流将在2018年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今年,蔡英文当局接受“九二共识”及其核心意涵“一中原则”的可能性不高,这也给两岸政治交流蒙上阴影。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岸民间交流将会一如既往地在既定轨道上平稳运行。
报道认为,两岸政治层面将会延续“冷和平”模式。蔡英文在两岸政策上曾反复强调要“维持现状”,但近来态度却明显强硬,多次表示“不会在压力下屈服”,对抗意味浓厚。回顾2017年,无论是以“去蒋(介石)”“去孙(中山)”为名所推行的“去中国化”,还是大刀阔斧地修订教科书,将“中国史”纳入“东亚史”,都是没有“台独”之名却有“台独”之实的“隐性台独”,其伪装灰的颜色渐渐淡去,深色绿的本质逐步显现。
过去一年,蔡英文未能兑现选举时提出“点亮台湾”的承诺,反而不断通过各种行为制造对立、加剧撕裂,支持度一降再降,跌跌不止。虽然中途启用赖清德担任台行政机构负责人,但无论如何政治运作,岛内民众满意度依然在低位徘徊。
报道称,2018年,在其领导不佳的情况下,综合县市长地方选举等因素影响,蔡英文根本调整两岸政策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甚至不排除在“台独”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两岸关系也将出现新的变局。2017年底,民进党占绝对多数席次的台湾地区立法机构降低“公投法”门槛,这无异于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
报道称,若今后蔡英文打擦边球,在表面无涉“统独”之名暗中却藏“统独”之实的议题上大做文章,如对台湾“永久中立”议题发起所谓“公投”,两岸关系势必会剑拔弩张,一发不可收拾,不排除由目前的“冷和平”走向“冷对抗”甚至是“热对抗”。因为“永久中立”的背后,显然是要“拒统谋独”,这已经触碰大陆的底线。
经济整合度提高
报道表示,不过,两岸经济整合度将进一步提高。蔡英文推行的“新南向”政策,欲通过强化与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的经贸往来,来弱化两岸的经贸连接。但经济发展自有内在规律,绝对不会以政治人物的个人意志为转移。
在大陆融合发展方略的推动下,2017年1月至10月,两岸贸易额高达1120.253亿美元,比2016年同期增长17.54%。台湾对大陆的依存度也显著提升,两岸经贸交流进一步密切。报道称,可见,虽然蔡英文的政策初衷都是要疏离两岸,但在她任职一年多来,两岸经济连接不但没有弱化,反而进一步强化,时间开了一个无情的玩笑。
报道表示,中国大陆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亚太地区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想优先处理好与大陆的关系,以便搭上大陆经济中高速发展的“快车”。“新南向”政策却反其道而行之,违背经济发展规律,最终结局也就可想而知。2017年蔡英文当局宣布裁撤“新南向”政策办公室,已经透露出重大的信号。
报道称,李登辉、陈水扁时期都曾强力推行过“南进”或“新南进”政策,但最后均以失败告终。2018年蔡英文在“新南向”上估计不会轻易言败,反而有可能孤注一掷,继续加大推行“新南向”政策的力度。但历史终将证明,“新南向”只能是“新难向”,台湾若想跳脱中国大陆来拓展对外经贸空间,注定会以失败告终。
大陆向心力增强
报道认为,今年岛内民众对于大陆向心力将进一步增强。2017年底,岛内上演了一出出震惊全球的闹剧,蔡英文当局以莫须有罪名将几位支持两岸统一的新党青年人带走。民进党当局想要制造寒蝉效应,压制“反独”的声浪,减少岛内民众来大陆交流发展的意愿,这是要给两岸交流制造障碍。
虽然蔡英文竭力想干扰两岸民众交流,但两岸民间交流的大门一旦被徐徐开启,就永远不可能再被重新关上。两岸同胞本是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无论如何受到阻挠,台湾民众对于大陆的那份血脉情缘永远都不会被切断。
报道表示,蔡当局出于特定的意识形态,不愿发展两岸关系,但台湾民众的心意绝非如此。大陆基于“两岸一家亲”理念,出台了一系列亲台惠台政策,为广大台湾同胞在大陆的旅游、学习、就业、创业等提供了巨大的政策红利,搭建了广阔的舞台。
台湾同胞越来越认识到,中国大陆充满了机遇,只有西进融入大陆,才能为自己寻求到更好的平台。根据岛内最新民调来看,台湾30岁以下年轻人中愿意到大陆发展的比率已经超过半数,创历史新高。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报道写道,历史潮流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相信在新的一年里,两岸关系将会排除万难,乘风破浪,开启新的征程。

17日,支持统一的台湾民众在民进党党部门前挥舞五星红旗,抗议蔡英文“台独”政策。(台湾中时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