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媒:俄“重返亚洲”转向中国两年 所获结果不如预期
2016-06-11 13:40:32
虽然普京总统在乌克兰危机之前就谈到要把注意力转向东亚市场,但西方的制裁加快了这一“重返亚洲”计划。制裁促使俄罗斯在2014年5月与中国签署创纪录的双边协议,包括一项天然气协议,该协议涉及建设一条名为“西伯利亚力量”的输气管道,意在每年向中国出口超过38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
文章称,随着中俄关系处于冷战结束以来的最好时期,该协议成为莫斯科对抗西方的象征。然而两年过去了,俄罗斯的重返东方行动并没有取得什么明确的进展。
从表面看,自俄罗斯受到制裁以来,中俄合作一直在加强。2015年,中俄两国元首达成协议,谋求欧亚经济联盟与新丝路经济带之间的联合开发项目。两国还达成了重要的防务协议,中国成为俄罗斯S-400AA防御系统和苏-35喷气式飞机的第一个买家。当年,两国元首还对各自的首都进行互访,观看纪念二战结束70周年的阅兵式。
文章称,但是这些事件几乎不能算作是莫斯科“重返亚洲”取得成功的证据。在俄罗斯公开向东转移之前,关于2014年天然气协议和2015年防务协议的谈判都已持续了多年。“西伯利亚力量”输气管道的建设从2018年暂时推迟到2019年,甚至可能推迟到2021年,天然气供应将在2024年达到双方约定的数量。
天然气协议对俄罗斯的经济利益(而不是政治上的象征意义)从一开始就受到质疑。但是在2016年,由于全球油价的结构性下降,它们受到的质疑比协议达成时还要多。
文章称,尽管过去两年俄中达成了大量双边协议,但是由于经济困境,两国都未能充分利用这些协议。在俄罗斯,卢布大跌,尽管俄罗斯对中国的石油出口增长了30%,但中国对俄罗斯的出口额下降了30%,俄罗斯对中国的出口减少了近20%。液化天然气出口收缩了50%以上。
2015年中国经济增速收缩至6.9%,创25年来最低点。2015年,俄中之间的贸易额大跌近30%。莫斯科创造富有吸引力的国内投资环境的努力结果好坏参半。2015年,中国对俄罗斯的直接投资下降了20%,仅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0.7%。
最后,虽然根据设想,“西伯利亚力量”管道将取代欧洲市场,但由于中国经济减缓,对中国的天然气供应已经超出需求。俄罗斯仍是中国的多个天然气供应国之一,这些供应国包括澳大利亚、卡塔尔等传统合作伙伴,以及土库曼斯坦等新供应国。这些供应国常常降价与莫斯科抢生意。北京要求俄罗斯承担新输气管道的全部建设和维护开支,这也许最好地体现了中国对2014年天然气协议的观点。
文章称,俄罗斯也许仍有可能从“重返亚洲”中获得好处,不过可能不是与中国——它最初的目标伙伴。日本已经变得越来越警惕,甚至到了对中国在该地区日益增强的影响力完全怀有敌意的程度,这不是秘密。虽然日本主要依靠美国及与美国合作来同中国抗衡,但它最近表现出了与俄罗斯加强伙伴关系的意愿。
自2011年福岛事故以来东京的反核政策转变使日本国内产生了对天然气的巨大需求。俄罗斯处于满足这一需求的有利地位,尤其是鉴于俄中天然气协议仍然存在的不平衡和不确定性。俄罗斯的天然气可以从远东地区输送到日本,因此不需要从南中国海和东中国海转运。所以,日本很可能认为俄罗斯的天然气供应要比目前其主要供应国安全得多。
对于东京和莫斯科来说,两国在能源和安全领域更加密切的关系可能是东北亚一个有益的辅助平衡因素。
文章称,自从俄罗斯两年前非正式地实行“重返亚洲”计划以来,其结果大体上未达到俄罗斯领导层的预期。虽然它把天然气部门的实力与俄中双边关系结合在一起,但两国的经济状况阻止着它们从更广泛的接触中取得成果。北京已经表现出不愿为了加强与俄罗斯的合作,来牺牲与西方传统的经济和战略关系。
文章称,莫斯科仍有希望加强与东京的能源和安全关系,东京表现出了与俄罗斯保持良好关系的一贯愿望。现在的问题是俄罗斯是否决定作出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