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G1000驱逐舰的主炮,把很简单的事情人为搞复杂了
2022-05-25 23:59:16
对DDG1000项目和濒海战斗舰项目的广泛批评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总之就是耗费上千亿美元的经费而获得的实际战斗力却基本为零。那么为何出现这种奇异的现象,单纯从DDG1000这类大项目的其中一个子系统,也就是舰炮项目上,就可以找到相当深刻的根源。DDG1000和濒海战斗舰项目都是冷战结束后美国海军开始执行由海向陆新战略的直接产物。设计和制造DDG1000的一大目标,就是想在距离海岸线几十公里的浅海附近,对陆地纵深100到150公里的范围进行直接的炮击作业。但是大多数常规陆炮,同时也包括很多大口径舰炮,其正常的射程一般不超过50公里。而凡是超过射程在50公里以上的炮弹包括发射它们的火炮,都需要做一些特殊的升级。比如采用火箭增程弹,或者采用60以上的超级倍径比,这样的升级,综合成本会急剧升高。
而且打击精度也会同步下降,因为飞行距离在50公里以上的常规非制导炮弹。稍微有点侧风,那么炮弹真实落点往往对比瞄准中目标偏离1公里以上,这样的打击就没什么意义了。因此如果一定要在海岸线附近实现对内陆纵深100到150公里以上的精准炮击,第一个办法是采用完全新体制的电磁炮。电磁炮初速高,弹道相对更加平直,因此即使把炮弹打到200公里之外,仍然有比普通火炮把炮弹达到40公里之外更高的精度。在一些好莱坞的影视作品中,就出现发射电磁炮,直接命中准备破坏金字塔的机械人的场景,这也算上为美国海军电磁炮项目进行宣传和隔空拉赞助。虽然原先规划的很好,也就是在DDG1000的舰体基本建成时,美国海军的电磁炮项目也通过全部验收可以上舰部署了。但实际情况却是,
DDG1000都下水了。电磁炮项目在试验场却仍然是该什么样还是什么样。偶尔有上级来参观,就尽量现场开一炮;而一旦人走了,则半年不见任何新动静。这显然是无法按计划实现上舰部署的目标。于是就退而求其次,准备上马仍然是传统火药推进,不过却采用了制导炮弹的所谓先进舰炮系统,简称AGS项目。这种炮设定口径155毫米,计划中的最大射程是185公里,也就是大约100海里。如此之远的射程之下,炮弹落点仍然可以确保落在理论落点的20米圆周误差范围内,主要是通过GPS制导来实现这一点。不过这么做也面临极大的技术麻烦。原因是大多数精确制导炮弹,都有因为飞行阻力过大,造成射程减半的现象。而飞行阻力过大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多数制导炮弹,都需要在空中飞行中展开多个附加弹翼。
这样对比普通的枣核型炮弹,在空中的飞行阻力自然会急剧加大。造成大多数制导炮弹的射程都不理想。比如当今大多数155自行大炮发射底排弹,可以轻易打到45公里甚至50公里的射程,但是同样的大炮发射155口径制导炮弹,却几乎没有一种可以发射到30公里之外,所有制导炮弹的激光引导步兵只能部署在炮群前沿25公里之内的位置上。而DDG1000的AGS舰炮项目,却幻想最大射程在185公里的同时还实现精确制导。这完全是相互矛盾的要求。于是AGS的开发单位就忽悠说,可以先把这类炮弹垂直打到30公里的高度,然后展开弹翼,让其不断的滑翔增加射程。这等于把炮弹打成了滑翔机,说的好听,但是实现起来却很难,一旦遇到高空逆风,岂不是要把AGS制导炮弹整个吹回来了?比技术上不成熟,
更难以让美国海军接受的,是AGS炮弹的报价,居然一发就需要85万美元,未来不排除100万美元一发,这几乎和战斧导弹同价了。虽然现在普通的155制导炮弹也需要数万美元一发,但是一下子上升到100万一枚的价格,全球还真没有谁家可以装备得起。实际上让瀚海狼山(匈奴狼山)来评价,还不如直接给DDG1000装备上大量的精确制导大口径火箭炮。起步射程150公里,最大射程接近500公里,即可打击陆地纵深,也可以打击海上目标,同样卫星制导,装药量更大,精确度更高。单价还可以控制在10万美元之内。因此DDG1000始终在远程舰炮上死缠烂打,是把简单的事情人为给搞复杂了。问题是不提前把水搅浑,又如何骗经费呢?
而且打击精度也会同步下降,因为飞行距离在50公里以上的常规非制导炮弹。稍微有点侧风,那么炮弹真实落点往往对比瞄准中目标偏离1公里以上,这样的打击就没什么意义了。因此如果一定要在海岸线附近实现对内陆纵深100到150公里以上的精准炮击,第一个办法是采用完全新体制的电磁炮。电磁炮初速高,弹道相对更加平直,因此即使把炮弹打到200公里之外,仍然有比普通火炮把炮弹达到40公里之外更高的精度。在一些好莱坞的影视作品中,就出现发射电磁炮,直接命中准备破坏金字塔的机械人的场景,这也算上为美国海军电磁炮项目进行宣传和隔空拉赞助。虽然原先规划的很好,也就是在DDG1000的舰体基本建成时,美国海军的电磁炮项目也通过全部验收可以上舰部署了。但实际情况却是,
DDG1000都下水了。电磁炮项目在试验场却仍然是该什么样还是什么样。偶尔有上级来参观,就尽量现场开一炮;而一旦人走了,则半年不见任何新动静。这显然是无法按计划实现上舰部署的目标。于是就退而求其次,准备上马仍然是传统火药推进,不过却采用了制导炮弹的所谓先进舰炮系统,简称AGS项目。这种炮设定口径155毫米,计划中的最大射程是185公里,也就是大约100海里。如此之远的射程之下,炮弹落点仍然可以确保落在理论落点的20米圆周误差范围内,主要是通过GPS制导来实现这一点。不过这么做也面临极大的技术麻烦。原因是大多数精确制导炮弹,都有因为飞行阻力过大,造成射程减半的现象。而飞行阻力过大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多数制导炮弹,都需要在空中飞行中展开多个附加弹翼。
这样对比普通的枣核型炮弹,在空中的飞行阻力自然会急剧加大。造成大多数制导炮弹的射程都不理想。比如当今大多数155自行大炮发射底排弹,可以轻易打到45公里甚至50公里的射程,但是同样的大炮发射155口径制导炮弹,却几乎没有一种可以发射到30公里之外,所有制导炮弹的激光引导步兵只能部署在炮群前沿25公里之内的位置上。而DDG1000的AGS舰炮项目,却幻想最大射程在185公里的同时还实现精确制导。这完全是相互矛盾的要求。于是AGS的开发单位就忽悠说,可以先把这类炮弹垂直打到30公里的高度,然后展开弹翼,让其不断的滑翔增加射程。这等于把炮弹打成了滑翔机,说的好听,但是实现起来却很难,一旦遇到高空逆风,岂不是要把AGS制导炮弹整个吹回来了?比技术上不成熟,
更难以让美国海军接受的,是AGS炮弹的报价,居然一发就需要85万美元,未来不排除100万美元一发,这几乎和战斧导弹同价了。虽然现在普通的155制导炮弹也需要数万美元一发,但是一下子上升到100万一枚的价格,全球还真没有谁家可以装备得起。实际上让瀚海狼山(匈奴狼山)来评价,还不如直接给DDG1000装备上大量的精确制导大口径火箭炮。起步射程150公里,最大射程接近500公里,即可打击陆地纵深,也可以打击海上目标,同样卫星制导,装药量更大,精确度更高。单价还可以控制在10万美元之内。因此DDG1000始终在远程舰炮上死缠烂打,是把简单的事情人为给搞复杂了。问题是不提前把水搅浑,又如何骗经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