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哉中华:C4iSR实践十六号02星军事用途-中国的SBR星

2016-06-30 10:13:35   

实践十六号01号卫星于2013年10月25日11时50分搭乘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时隔不到3年,2016年6月29日11时21分,中国实践十六号02星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

备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和实践十六号02星,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负责总研制。

---------------------------------------------------------------------------------------------------------------------------------------------------

实践16号系列星,新闻播报的都比较低调,01号星央视甚至以滚动新闻播报。 新闻低调,不代表卫星就很平常。

实践16号星系推测为中国的SBR(天基雷达卫星),我们在积极打造自己的“天基战场指挥体系”。
另一种可能是一路坎坷的“701工程一部分”-长空1号卫星的延续


引申概念:

1)天基雷达(Space Based Radar,SBR)又称为星载雷达或太空雷达,是指以航天器为工作平台的交会雷达、合成孔径雷达或预警雷达。
天基雷达一般以卫星为载体,如高轨道星载雷达,它被设置在36000km高空的同步卫星上,利用直径30m左右的天线把太阳能提供的发射功率辐射到地面上,
再由地面上的相控阵多波束天线接收运动目标的信号,构成大面积的对空搜索范围。


SBR系统由低地球轨道(LEO)或中地球轨道(MEO)卫星星座组成,星上装有多模雷达,它具有地面移动目标指示器(GMTI)、合成孔径雷达(SAR)和数据地形高程数据(DTED)等设备的功能。
SBR的系统概念包括发射一系列卫星,使其在空间提供移动目标指示器(GMTI)数据的能力。利用这些数据,地面作战人员将能对吉普车等目标进行定位和跟踪。空军初步设想使SBR具有利用高分辨率、三维雷达测绘功能提供昼夜、近连续的监测能力。


2)长空一号卫星研制任务来源于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1969年10月31日向上海市下达的研制技术试验卫星的任务书,卫星研制属于“701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空一号卫星的研制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卫星研制初期,国外对我们实行技术封锁,公开刊物上也找不到这方面的信息;而国内因为是第一次研制这样的卫星,我们的工业基础还相当薄弱,许多关键技术没有突破。如星上要用的高灵敏度大动态范围宽频带扫描接收机、固态扫频器等关键单机,就是由于微波技术、无线电元器件等基础工业跟不上,在一定程度上拖了卫星研制的后腿。在曲折和艰难的研制历程中,卫星经过了方案设计、初样设计、正样设计三大阶段,于1972年7月正式确定了正样产品技术状态。1973年9月18日,卫星在酒泉发射场进行首次发射。发射之前,周恩来、叶剑英、李先念等中央领导同志在人民大会堂专门听取发射前的准备工作汇报。遗憾的是,由于火箭二级游动发动机发生故障,卫星未能进入轨道,星载计算机随火箭从63千米的高空跌落到农田里。研制人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将这一残骸运回上海,经检查,发现计算机外壳虽然受了点损伤,但其印刷电路板仍然能正常工作,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第二颗卫星也同样是由于火箭二级主发动机出现故障,使得火箭飞行速度没有达到第一宇宙速度,卫星也没能进入预定轨道。虽然这两次发射的失败都是由于火箭发生了故障,但在火箭飞行段,从地面接收到的遥测参数表明,星上仪器工作正常。

第三颗卫星经过总装测试后,于1975年5月进入酒泉发射场。6月,卫星在技术阵地进行了性能测试与星箭匹配试验,并向中央作发射前的准备工作情况汇报。由于此星的发射成功与否关系重大,7月26日发射这天,中央特派国防科委副主任钱学森、马捷亲临现场指挥。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在发射前还特地打电话给试验队说:“恭候佳音。”一切俱备,只欠东风。21时29分,火箭点火,携带卫星昂首飞向深邃的苍穹。卫星按程序分离、准确入轨。星上计算机启动工作,红外地平仪小风罩打开,卫星姿态稳定,工作正常。晚上22时,迫切等待消息的叶剑英怀着激动的心情打电话给试验队:“祝贺你们把卫星送上了天,请向参加前线工作的同志传达,向他们问好,祝他们胜利!”国防科委主任张爱萍闻知喜讯,顿时挥笔贺诗一首:“长空激雷霆,红星照寰宇,喜看风光好,再把险峰登。”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也发来了贺电,祝贺此次来之不易的星箭成功发射。卫星入轨后两小时,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就报告了卫星的运行参数。同年8月,在上海召开了卫星飞行试验总结会。会议认为,长空一号卫星总体方案正确,卫星服务系统各单机性能满足要求,卫星各分系统在飞行试验中得到考核。同时认为,卫星有效载荷能接收到信号而不能正确定位,红外地平仪输出、遥控电源等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长空一号卫星首次成功,大大激发了研制人员的信心。以后卫星经过技术改进,又发射成功了两颗。从地面测控数据显示,卫星仪器设备可靠,工作正常,卫星寿命和可靠性比原设计都有所提高。当然卫星仍然存在一些质量问题和缺陷,有些系统的功能未能满足用户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