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喊话中国债务危机 北京稳操胜券发飙反击

2016-06-21 21:57:44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来已经就中国的债务问题发出警告,包括预估可能有1.3万亿美元的贷款没有足够的收入来支付利息。据悉,目前新兴市场平均债务已达到GDP的175%,中国的债务水平是最高的。国际评级机构穆迪表示,我国国内整体债务已达GDP的280%,债务增长速度远超所有人预期。麦格里分析师Viktor Shvets得出的数据更“惊悚”:中国债务规模为35万亿美元,接近GDP的350%。

我国经济会被债务压垮吗?

6月15日,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杨,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以独立的国家智库负责人的身份同大家讨论问题。

主要从三点进行分析:

一中国是高储蓄国家,中国是个高储蓄国家,中国即使有债务,也是自己人欠自己人。所有事情都可以在不依赖国际因素的环境下予以处理,就不可能产生一些人所说的颠覆性、灾难性的变化。

二中国是一个金融市场比较有自己特点的国家,在我国的法律框架下,银行只能贷款,接受贷款的企业,这笔贷款在它的资产负债表中就是负债。中国的储蓄率这么高,这么高的储蓄经过银行体系转化为实体经济的资金来源,这些资金来源大部分形成债务。所以中国的高负债与我国的金融机构密切相关。

三中国的债务问题大部分集中在企业部门,企业部门中国企部分占的比重比较高,65%在国企。因此中国企业解决债务问题就密切的和解决国企问题连在一起。我国央行可以向银行注入大量流动性,确保银行流动性充足,防止银行流动性危机发生。并且,也可以通过债务重组来盘活银行资产,甚至极端条件下,可以直接将债务货币化。

他表示仅仅看数字确实触目惊心,但深入分析它的结构、深入分析它的前世今生,我们对中国债务会导致风险的担心是不必的。

北京为何底气十足?

中国经济健康正面临风险。最悲观的观点是,中国债务最终将以“雷曼式危机”收场,在流动性危机冲击下,银行机构整体瘫痪,并酿成金融风暴。也有分析预测,我国债务很可能导致“资产负债表衰退”:当企业债务水平升至很高水平时,传统的货币政策就会失效,因为企业专注于偿还债务,使经济陷入增长放缓和通缩困境中。

针对债务问题,央行行长周小川显得信心十足。他承认中国债务占GDP比重的确很高,但中国情况和其他国家不同,不能用其他规律套用到中国。

美国企业协会学者Derek Scissors曾表示,中国金融机构作为一个整体,主要目的并不是纯粹赚钱,而是遵守规定,政治第一、盈利第二。不仅金融机构,包括国企,甚至很多私人公司均会遵从这一规定,贷款和债务实际上是同一合并资产负债表上的款项。作为最大租户银行机构,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债务重组并不罕见。

据日前报道,我国银监会正加快推出银行破产条例,意味着一旦有银行破产,储户的存款将有存款保险机构偿付。虽然银行破产在全球不是稀奇的事,但在我国无疑是投下一颗炸弹,而这背后更是一盘人民币国际化的大棋。要实现人民币资本项下的可自由兑换,必须有一个前提:汇率必须市场化。而在汇率市场之前,存款利率必须市场化,否则会在人民币与其它币种之间,形成一个稳定的、由国家买单的套利空间。

存款利率市场化,必须有存款保险制度做强大的保证,保证其财产不受到损害。正是有了这个存款保险的“阀门”,京才有底气大刀阔斧地推进金融改革,允许金融机构破产,接受市场化激烈的竞争洗礼。

实际上,这充其量只有象征意义,是决策层对金融机构的“威吓”,防止越来越多的信贷资源用于扶持僵尸企业,并对央行形成逆向绑架。倘若银行机构果真遭遇危机,政府和央行仍不遗余力拯救。尤其工商、建设、农业等大型国有银行,岂能坐视其破产倒闭?所以,此项条例即使出台,针对的也是地方性银行,鉴于多重利益纠葛,实行起来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我国是怎样的经济体?

从本质来看,无论未来银行债务重组,还是(债务)货币化,均是银行转嫁危机的过程,央行充当最后贷款人情况不可避免,结果就是:货币购买力持续缩水,社会财富不断被稀释。

内生型增长模式,是一国经济保持健康发展源泉,在稳健货币政策、自由市场竞争驱动下,摆脱货币依赖的企业,才能通过技术革新和提高效率的方式来赚取利润,促成社会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稳步提升,并节省社会资源损耗。

我国是通胀型经济体,严重依托投资和泡沫驱动。如果国企和银行摆脱债务的硬性约束,在追求利益和政绩支配下,必然产生投资和放贷冲动,当货币投放量超出经济增长潜力时,将进一步推高通胀,最终转化为人民币更大贬值压力。

这也是经济结构改革必要性根源所在。只有打破金融垄断格局,消除产能过剩、淘汰僵尸企业,促进中国内需消费、拓展民企生存空间、中国经济才能重新焕发活力,告别粗放型发展模式的单一路径。

总结:解决债务问题,是错综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绝不是简单的银行债务转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