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局 | 恶狼来袭!中国战与不战?是值得思辨的一个问题。审时度势、顺势而为

2017-10-03 17:51:11   

今年最火的电影《战狼2》遇到了一场热门的演讲《舌头与牙齿的智慧》。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国人面前,面对敌对国家,战还是不战?值得大家深入思考。《战狼》的宣言很明确----“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舌头与牙齿的智慧》却说,如果牙齿啃不下来的东西,我们可以用舌头舔来融化。

貌似两者都很有道理,但又觉得哪里总有些不对劲。于是,就有人提出了折中的策略——久战必亡,忘战必危。



其实,战与不战,这是一个中国历史上纠结已久的矛盾问题,不能概而论之。

秦皇汉武,可以说是历史上的主战派,统一六国驱除匈奴,因为“战”,才为中华家奠定了大一统的基础,但秦因“好战”拖垮了国力,进一步导致亡国。

而弱宋羸清是典型的主和派,岁币纳贡割地称臣,一派怂包相,虽给民众带来一时的繁荣,但因军事力量薄弱,始终无法伟大,且迎来的只能是被秒杀。

对此,笔者从诸葛亮治蜀策略中,采撷其精妙——凡事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先看秦政,虽然法制严明,但严酷秦法最终激起民变,导致秦朝灭亡;

再看汉武,经文景之治励精图治积蓄国力,但纳贡和亲让中原国民倍感屈辱,一旦奋起反击匈奴当然是一呼百应。诸葛亮深得启发,入蜀后,改变刘璋治蜀软弱昏庸,厉行法治宽猛相济,貌似严刑厉法比较苛刻,其实是非常顺应时政的。诸葛亮的严法不但没有激起蜀民的反抗,蜀民反而誓死追随武侯北伐。

其中的精髓,就在于“松久需严,严久需松”的治国之道。掌握其中精妙,治大国如烹小鲜也!



放之今日,大家也可以看清今天的历史脉络。

为什么毛主席时代,中国在一穷二白的背景下,却坚决要打朝藓战争、中印战争?因为那个时代背景,中国被欺辱百年,非常需要一场胜利来振奋国内民心,赢得国际认可。

时光荏苒,中国远离战争30多年了,国民怠惰,国际质疑,甚至慕洋大V开始鼓吹军队国家化。



很多人可能会被“国家化”这三个字误导而认为慕洋大V说得对,但其实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军队是人民的军队,而资产阶级专政的军队国家化实则是为官僚资产阶级服务的,慕洋大V们提出此阴谋其实就是想把人民军队合法变为富人的私家保安,其心尤其险恶!

而“忘战必危”的宋清都是因为长久的繁华让其统治者失去了理智,以为金银财宝最终能买到和平,结果导致国破家亡。



所以,今日之中国,“舌头和牙齿的智慧”绝不应该单纯的强调舌头的作用,或单纯的强调牙齿的强硬,而是要“刚柔相济”,两手都要硬。

既要有牙齿的强硬,用军事和经济手段来给敌国施压,让其知难而退;又要有舌头的柔韧,用外交手段来说服其它国家,共同进步多赢发展。

“必有一战论”和“口舌外交论”都是偏执一词的狭隘之论,应该审时度势、顺势而为。



中国一带一路的建设,前面既有开山斧开路,后面又要有园艺师“种花”,把中华民族的坚韧不屈和仁爱宽厚的精神,同时传达给世界人民,让世界人民对中国“既敬且爱”。战与不战,因势而为不可逞一时英豪,但也不能辱国可欺。战必胜,让敌人知道大国严厉挞伐;不战亦施威,让敌人知道大国宽厚威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