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望天:我看“一带一路” 太震撼了
2016-10-09 10:07:25
1978年到2008年这个前30年的发展阶段,可以主要看做是一个沿海经济区域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以西方发达国家市场作为主要目标市场并介入国际分工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是简单的三来一补,也就是依靠西方先进的技术、管理和市场营销,结合中国提供的政策、土地、廉价劳动力资源,带动中国的初级/中级制造业的提升换代。
沿海地区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当地的人民通过土地升值和城市发展,以及获得了较高工资的智力岗位,大规模地提升了自身的生活水平,进入了中产阶级行列。
中部地区在这个过程中,也通过提供农民工队伍,以及变成产业链的中上游的方式,获得了部分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西部地区则是依靠之后的开发大西部的战略,提供能源和原材料的初级产品,参与了这个发展过程。
但是从2008年开始,原有的这个战略发展模式已经到了一个空间越来越狭小的困境。
首先就是美国发生的金融危机,欧洲的主权财政危机,日本经历了20多年的衰退期,都导致了西方市场需求空间事实上在缩小。
而中国本身因为高速度发展,对环境、产能、行业布局、产业结构等等,都出现了负荷过重的局面。
而政府对产业工人的法律保障,人口过了刘易斯拐点、产业工人工资水平上升的因素,都使得中国原有的人力成本的优势,将会在竞争中输给东南亚和南亚的一些发展水平低于中国的国家。
而且中国本身在国际产业分工链的地位上升,从鞋子、玩具、服装,进步到了机械产品、电子产品,已经从原先的低端、中低端上升到现在的高低端、中端,那么事实上和西方最发达工业国家比如日本、美国、德国等等的技术差距,已经大幅度缩小。在这种情况下,想继续靠技术引进来带动产业发展,已经是步履艰难。
当然对西方技术的引进,尤其是靠中国的市场来换取技术,也在各种试验的结果中,出现了几种不同模式及其后果:
1.汽车模式。
中国靠自己庞大的汽车市场来吸引西方技术,用的是市场诸侯割据制度,让各地方政府的资源介入技术引进。目前的结果就是在国内市场中,中国本土汽车品牌步履艰难,面临被淘汰的命运;而西方名牌汽车/地方诸侯统一体完胜。到目前为止,汽车产业关键技术和生产,比如发动机和变速箱,中国仍然是空白。唯一能够有海外市场的,还是中国公司并购的瑞典品牌沃尔沃。
2. 高铁模式。
中国靠自己庞大的高铁市场来吸引西方技术,用的是市场中央集权制度。虽然铁道部在之后的政企分离的改革是必要的,但是不可否认,这个集权机构成功地引进了日本、德国、法国和加拿大的高铁技术,并且在中国国内进行了某些技术革新,从而创立了中国自己的品牌,而且这个品牌开始成为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一部分。
其实和这个有些类似的模式,比如军事技术上靠引进俄罗斯技术,并主要依赖自身开发的武器系列,也成为中国的主要国际竞争产品。
可以期待,在中国的核能设备、大飞机制造方面,也需要吸取上面的不同模式的发展经验。
那么在未来的发展上面,估计中国依赖外部技术引进会愈来愈难。靠吸引国际的高科技技术人才,到中国和本地的技术人才,一起进行创新开发,会是将来的主要技术更新动力。
用市场换技术,恐怕就会变成用市场创技术。
就是将中国的农民工的人民战争,变成博士生的人民战争,依靠中国本身的巨大市场,孕育出自己的拳头企业,然后靠这些拳头企业,去国际市场上竞争。
最起码,在互联网和通讯方面,我们看到了阿里巴巴、腾讯、华为和中兴等等,希望将来在芯片、特种原材料、高端制造设备和高端医疗设备方面,都会出现这样的巨头企业。
在沿海国际经济大循环战略之中,中国的主要目标是西方市场,主要优势是廉价劳动力;而一带一路战略与其不同,中国的主要目标是自己和未发达国家市场,主要优势是资本和基建技术能力。
在前一个战略中,中国不是规则的制定者,也不是游戏的主导者,而只是参与者——参与WTO,并遵循别人订立的不公平对待的规则;在后一个战略中,中国是规则和游戏的主要制定者和主导者,所以如果把这个战略做好,自身的掌控能力就非常重要。
伴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以及美国自身实力的衰落,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主动回应,就是政治和经济两手的重返亚太计划。
政治上的一手是加强《美日安保条约》,推进日本宪法去和平化,从而让日本在制衡中国军力的过程中担当更多的责任,并将美国主要军力放在第二岛链,以关岛为中心,支持日本在钓鱼岛采取更强硬立场。另外的步骤就是加强在澳洲达尔文港口的军事基地建设,并支持菲律宾和中国在南海争斗,来实现美军非正式地长期驻扎菲律宾。
经济上的一手,是建立排斥中国在外的TPP协议,以保持美国在亚太经济规则制定的绝对话语权。
而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客观上避免了在东部和美国冲突的进一步上升。这个缓和局面,也会为中国和日本的关系从谷底走出提供了一个大背景。
但是中国向西的国家战略并不代表在东部会无所作为,其实在东部海域,对钓鱼岛争端采取可调可控的小规模对峙,并且在美军冲绳基地搬迁的事情上,适当支持琉球本土大名,增加东京政府的成本,也是一个比较容易操作的办法。
中亚、南亚
中国的一带一路,其中一个重要部分就是中国-阿富汗合作,以及中国-巴基斯坦-伊朗走廊。在这两个区域上,中国和美国具有战略上的共同利益。因为美国近10来年,在中东和中亚,军事干预和颜色革命啥都试验过了,也没法解决伊斯兰社会里面逐渐增长的反美恐怖主义的兴起。

而美军在这个区域的退出,由中国开启当地的各族人民和平协商、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客观上会消除这个区域变成国际反美恐怖主义中心的机会。因此中国在这里的行动,会受到美国国内的部分势力的支持和配合。
而美国和伊朗核谈判出现曙光,也给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增加了助力。在中东复杂的三方冲突——以色列犹太势力、沙特逊尼势力、伊朗什叶势力之中,中国反而更容易扮演不偏不倚的调停人角色。
但是对美国不利的,就是美国希望靠增加军事部署来增强对东亚的控制,却因为中国退出转向西边,而导致全球经济发展重心,从中国沿海-东亚沿岸国家,向中国中西部-中亚南亚国家转化。
这个局面导致的是东亚沿岸经济体在未来国际经济活动中地位的衰落。而唯一的反制措施,就是跳上中国向西的大篷车,作为“中国国家队”里面的“外籍归化队员”来参加。
东南亚
明确地划分沿海大循环和一带一路,会忘记这两个战略中间的交集部分,就是一带的海上丝绸之路的东部,也就是中美争夺比较厉害的东南亚经济领域,以及中国在南海面临的美国主导的主权争端。

在东南亚领域的发展,中国的本来想法,就是中国+东盟的1+10模式。后来这个模式增加了韩国和日本,变成了3+10。再之后,这个模式加了澳洲、新西兰、印度,变成了6+10。
但是你不论多少加多少,其中缺席的一个国家,非常明显就是美国。
如果你考虑到历史上日本人做的雁行模式,就是1(日本)+4(亚洲四小龙)+10(东盟10国)在美国的阻击下彻底失败的结果,就知道中国的想法肯定会被美国强烈阻击,而其中的一个阻击工具,就是南海主权争端。
我个人的看法,就是中国的南下战略,其实要进行细分,就是不能把东盟当成一个集团来看待。
南海
在东盟和中国的经济发展上,基本上是要把握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南海战略。
首先我们要把南海的利益,分割成两个方面:一个是地缘利益;一个是经济利益。
从地缘学家的眼中来看,南海对崛起的中国的作用,相当于历史上加勒比海对崛起的美国的作用。当然历史不能简单的重复。
历史上的美国,对加勒比海的南部岛屿国家无法提出领土要求,因此运用的门罗主义的政策,只能说“美洲人的美洲”,而无法说“美国人的加勒比海”。虽然通过打败了衰落的欧洲帝国西班牙,控制了古巴,开通了巴拿马运河,吞并了波多黎各,但是无法把加勒比海变为自己的内海。
中国的情况比当年美国强的地方,是一直建立了对南海岛屿的主权诉求。虽然面临着东南亚几个国家的争议,但是总比你啥正式诉求都没有强得多。当然,比当年美国不利的地方,就是美国当年面对的是衰落的前海上霸权西班牙,而中国今天面对的仍然是当今海上第一霸权美国。
那么在战略上,南海对中国的重要性,主要是三个:
第一,这里是中国的战略核潜艇这个战略核打击力量的出海通道。
第二,这里的军事设施,可以增强中国对南海的交通线的监控和保护。
第三,这里的军事设施,可以增强中国对马六甲海域东部的介入和监控能力。
第二,这里的军事设施,可以增强中国对南海的交通线的监控和保护。
第三,这里的军事设施,可以增强中国对马六甲海域东部的介入和监控能力。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曾经建议通过人工种岛,加上海上大型浮动平台的方式,实实在在建立一个真实的南沙市出来。

这里好好发展,会和西边的柬埔寨的西哈努克港,北边的西沙永兴岛、海南岛,形成战略依托,保障中国的国家利益。
南海基地起来之后,中国对东南亚各国的投资利益,也基本上得到保障。当然美国在澳洲达尔文港的基地,算是划定了南部的势力范围边界。
而且,如果中国在海上浮动平台的建设上面有了好的经验,下一步应该考虑到马六甲的西边去建立自己的海上基地。比如在离开斯里兰卡的外海的公海上,或者在离开安德曼群岛外海的公海上,都可以建立这样的平台。
这种平台的建立,就是希望能够从技术上解决既可以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又不受到某些国家内部政治选举的影响。
南海的经济利益,主要就是海里的渔业资源和海底的油气资源。这里我的建议,就是不能简单的为了利益而利益,必须把经济利益放在东南亚诸国和中国的整个经济市场的整合这个大框架来看。如果狭义的看问题,就会因小失大,影响大局。
南海的经济利益,主要就是海里的渔业资源和海底的油气资源。这里我的建议,就是不能简单的为了利益而利益,必须把经济利益放在东南亚诸国和中国的整个经济市场的整合这个大框架来看。如果狭义的看问题,就会因小失大,影响大局。
我的个人建议,就是这里倾向于不谈争议,谈共同开发。因为和中国有主权争议的都是小国,这里的地缘因素主要影响大国,对这些小国没有太大的作用。而在经济上得到部分利益,反而是他们的主要考量。
对这里的能源,我个人觉得期望不要太高。因为随着新能源革命之后,未来核能的重要性会提升。那么随着美国和伊朗的核谈判,对伊朗的制裁取消,当然最主要的是汽车节能技术的大幅度提高,未来国际原油和天然气价格的水平,未必能够支持深海能源开发的成本,因此为这些能源而争议的动力会降低很多。
大湄公河区域
除了南海战略,第二个方面就是大湄公河发展区域——这种提法,已经比泛东盟提法好很多,但是还是过于粗糙。
这种以中南半岛,就是东盟的6个半岛国家--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为区域的发展规划,和其他的东盟岛国——文莱、印尼和菲律宾分开,是一个进步。
但是我个人认为,还应该把中南半岛的三条南下线路继续细分,分为西路的缅甸、中路的老泰柬,和东路的越南。

我的建议,就是真正的重点是在中路,而中路的重点是在柬埔寨。
从地缘政治来讲,柬埔寨西边受到泰国的压力,东边受到越南的压力,寻找中国这样的强大外部力量的支持,是他们寻求自身地缘利益的最佳方式。所以这里的地缘政治对中国有利。加上柬埔寨前国王西哈努克和中国的特殊亲密关系,这些都是中国在柬埔寨获得人民支持的因素。
但是在柬埔寨的中国人,尤其是中资企业,不能对柬埔寨的目前居民麻痹大意和掉以轻心。最近和一家国企接触,征询他们对聘请专职顾问公司的看法,中层负责人的说法,就是柬埔寨王室都是我们的人啥的——这种意识中,对当地文化、人民、历史缺乏足够的了解和尊重,显示出来的无知、傲慢和狂妄,都会成为中国未来发展一路一带的潜在威胁。
以柬埔寨为例子,虽然现在是洪森同学掌控了大局,但是中国应该着手准备后洪森时代,就是在未来的权力格局中,需要把握先机,和各派势力都搞好关系,进行全社会公关,包括和反对党的公关都要拿捏好。而中国企业的各种发展,还是要以民为本,保证双赢,就是保证当地百姓得到经济发展的好处。

那么在中线的泰国,就需要作为中间人,调停红衫军和黄衫军的内斗了。
越南
中南半岛的东线,就是越南。
越南的整个基建有很大的资金需求,而要解决这个缺口,一定需要来自中国的资金。下面这张图,是越南的各种基建项目的融资需求。

目前看来,越南依赖来自韩国和日本的融资,但韩国和日本对越南投资的敞口已经很高了,很可能不愿意进一步加大投资。因为毕竟人家要考虑地缘政治风险,你倾全国之力去投资这些基建了,万一等几年后 , 越南同中国打起来咋办呢?一个两星期的冲突,就把你的基建项目给轰炸了,岂不是血本无归?这种事情,美国就经常在外面干。
那么从 2014 年到 2030 年,越南要发展经济,大概需要投资不少大型电厂, 这些钱估计现在落实不了。其实许多项目已经进入第一期开发阶段,主要是日本和韩国的投资,大概是外来投资的 60%。日本的丸红、关西电力等等,韩国的现代重工等等,都投资了。
当然越南也开始找其他的国家的公司,比如印度、俄罗斯、泰国和马来西亚的公司。但是没有来自中国的资金,对越南很不利。毕竟加上中国富余的资金 , 融资成本也没有那么高了。但是问题是,其中越南的许多的项目分包给中国的国企,达到了采购建设合同的 95%。而这些融资,必须从中国进出口银行进来。现在一停,这些项目全部烂尾了。
其实现在韩国到越南的投资已经蛮大了,韩国大学里面,越南语也很热火。但是韩国的投资已经过了风险警戒线。不论如何,怎么处理和中国的关系,应该是越南外交上的头等大事情。希望中国可以对越南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融资,也是越南经济上的头等大事。所以你看到之前,整个越南的军事代表团上来。越南 2016 年的越共全国代表大会,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求对华不友好的总理阮晋勇下台。
而且中国在南海种完岛了,也没有必要关系更激化和越南的矛盾。
越南这里的投资,对中国来说应该要比较小心。上次人家越南工人同学烧外资工厂,大家应该看到了。这里的情况,中国的地缘本来也是劣势。因为整个越南的历史 , 就是为从中国独立而反抗的历史。
那么目前,美国、日本等等,很想开发越南出来作为消耗中国实力的一个基地。越南就会像印度一样,靠假装要遏制中国,然后尽量捞好处。
美国搞啥 TPP,其实是想用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做低端产品的生产地。所以中国在这里搞啥交通大发展,也是可以便利越南,可以从中国这里输入半成品,到越南中部或者南部,集装起来出口——这个对中国,其实没有多大的利益可以赚取。
缅甸
在缅甸这边,情况就更为复杂。本来这里就是中国、印度、东盟、美国和日本的几大势力角逐之地。
加上缅甸自己的主体民族缅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利益没有妥协好, 还在处于边打边谈的地步。而自己缅族内部的文人政府和军人之间关系没有理顺; 自己文人政府里面的西方自由派和本地威权派, 关系也没处理好。所以在缅甸的项目要想长远下去,就必须符合各派相关势力的最小公倍数。不然的话,很快就是一个啥事件, 工程就叫停了。
缅甸密松水电站
在缅甸的情况, 需要和缅甸内部各派势力都有交集,避免搞成俄罗斯在乌克兰那样的僵局。
就算是缅甸没有爆发乌克兰那样的大规模内战,许多中国的国企在这里发展, 费了很多功夫, 然后人家本地搞一些动作,整个项目就停了。
对缅甸的话, 就是不要寄望太高, 还是要寻求和中国自己的利益共赢, 可以做就做,不可以做就算。本来这里的地缘不是对中国最有利,不如好好经营中南半岛的中线。
走出去也要以民为本
国企目前在海外的行为,确实是一个短板。这个短板就是只走上层路线,以为搞定某些权力人物, 啥都不用管了。你要是建议他们,找些顾问公司咨询, 他们就说, 啥王室/总理 /部长啥的, 都搞定了,还管啥呢?
然后自己的人马, 对人家当地的地缘、政治、架构、人文、历史, 一点点知识都没有, 就只会在碰到问题了, 喊国家快来救命! ——所以这个局面必须改变。
我的建议,就是由国家牵头建立一个半官方半民间的一带一路发展研究咨询顾问公司, 可以说相当于人家英国当年的东印度公司的模式。

为啥提到这个?因为在历史上,英国人在海外处理事情的时候,通常以智,而美国人,通常以力。现在我们中国人,还没有美国人的力量强大,就有开始想以力的趋势了——这个是要不得的。
这个半官方的顾问公司, 里面的主要人员结构应该是 4 个部分:
第一,前政府外交人员,比如退休的原大使这种。
第二,前军情和经济情报人员, 毕竟对这些国家的各种国情和发展, 都对中国未来的利益非常相关。
第三,前各学术机构的专家, 比如某国家的历史、文化和语言专家。
最后,当地国家的有影响人物代表。
第二,前军情和经济情报人员, 毕竟对这些国家的各种国情和发展, 都对中国未来的利益非常相关。
第三,前各学术机构的专家, 比如某国家的历史、文化和语言专家。
最后,当地国家的有影响人物代表。
最后这个比较重要, 不能只是政府高官的亲属, 要加上当地的宗教领袖(尤其是伊斯兰教国家)、部落领袖、意见领袖、有影响的知识分子, 当然最好就是有在中国学习和工作过, 尤其是和中国人结婚这种。其中一个, 就是包括反对派的关系也要经营, 因为你要考虑如果人家上台之后, 你不要变成矛盾指向。
然后要求, 所有海外的国企都必须和这个公司签订合同这个强制要求。
当然在这里,考虑一下小规模的安保红水,还是可以的。因为大规模安保, 好像美国的黑水那样,不光有损国家形象,也表明你政治外交的失败。小规模安保,主要依赖于核心的自己的特种退役人员为主的安保核心,带领本地的保安人员,基本上可以应付小规模的黑帮啥的骚扰。而且在对方国家出现大规模战乱,比如利比亚和也门这种,当我们需要出动解放军撤侨的时候,这些安保人员,可以作为岸上的接待和支持,相当于侦察兵的功能吧。
中国在一带一路的发展, 一定要“以民为本”,和当地人民共赢,才有机会成功。毕竟你搞的项目, 不是开一个矿,挖了矿石就走,而是高铁、高速公路、通讯、电网等等, 这些都是几十年的项目, 如果不好好搞, 被人家翻盘, 就没意思了。
其实,一个就是我们需要以民为本, 和当地人民共赢,这个是萝卜。另一个是大棒,就是对破坏双方的利益的那些海外势力的推力,我们还是需要有暴力应付的。当然最后如何应付, 是出红水公司, 还是解放军出手, 都是可以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