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探客 :一边想减少3305亿逆差,一边叫嚣动武,印度别想得太美

2017-09-11 07:36:50   

  把占便宜看成“胜利”,把奸巧看成“智慧”,这恐怕就是“社会我印度,人狠话不多”的现状。“海外探客”在原创文章《印度注定是养不熟的“白眼狼”,大国却主动帮助其崛起?》里提到,莫迪如今把“按闹分配”发挥到了极致,获得美日澳等国的支持和鼓励,也得到了很多好处。在这种情况下,印度似乎觉得已经占据了有利的战略位置,可以在东西方之间游刃有余,两面通吃。


印度能够感觉如此良好,日本在其中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与美澳等国把印度当成军事合作伙伴和“出头鸟”不同,日本对印度的支持是全方位的,而且助长了印方的嚣张气焰。
安倍将于9月13至15日访问印度,有消息称日本首相将跳过新德里直接访问莫迪的家乡古吉拉特邦。之所以如此安排,恐怕也是印方安排。对于莫迪来说,印度的经济增长放缓,已经失去了前几年的锐气,而税制和金融改革也陷入瓶颈,此时迫切希望能有外力助一臂之力。安倍来访之际能够同意对古吉拉特邦的“日本产业园”投入大笔资金,这才能够缓解印方的燃眉之急。可以看出,印度方面如今的诉求就是“多投点钱,少来虚的”。2017年4月通过的《日印核能协定》与7月美印日三国举行的“全航母军演”虽然吸引眼球,也可以视作外交胜利,但解不了经济的渴。莫迪为了吸引日本的资金和技术,连一向防守严密的印度东北部、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都向日企开放,可见其饥渴的程度。毕竟,美澳只是利用印度,而印度也在利用美澳,但美澳不会给印度真金白银,也不会帮助莫迪实现“印度制造2025”,国际社会的势利与自私,印方心里有数。


印度虽然提出了“东向政策”,日本也希望旨在遏制大国崛起的“自由开放印度洋太平洋”政策能与之对接,但要注意到,印度更重视的是如何发展本国经济,促进本国的产业升级。因此印度尽管也与日本联手推出“亚非发展走廊”计划,企图对抗“带路倡议”,但这个计划主要还是日本出力多,而印度只负责挂名以及建议指导。对印度而言,连本国的产业升级和基础设施建设都没有完成,全国高速公路只有约200公里,火车能在一周内发生4次事故,根本没有意愿更没有能力去帮助非洲。与日本沆瀣一气,不过是眼红东亚大国的“带路倡议”,想从中作梗。印度的所作所为无非是想证明:搞建设我不行,但我能让你搞不成建设。
莫迪想得似乎很美,企图利用中日矛盾坐收渔利,迫使两国对印度展开“砸钱竞赛”。因为安倍损人不利己的外交活动,使得印度从乙方变为甲方,从有求于人的破落户变成了香饽饽。譬如为了获得从艾哈迈达巴德到孟买500公里长的高铁工程,也为了在执政成绩单上添上一个小红花,安倍内阁对印度慷慨解囊,居然以0.1%的名义利率提供至少120亿美元贷款,期限长达50年,并有15年延期偿付时间。探客认为,以印度可怜的信誉,在未来数十年里日本人会不断问候安倍的祖先。如今的局面很诡异,工程由于征地困难等原因迟迟无法动工,2023年投入运行的目标已经很难实现,安倍却上演一出“皇帝不急太监急”,准备在访问印度时敦促印方加速执行。问题是,印度如果不是没有执行力,也不会是现在这个模样。


事实的进展证明,印度对高铁何时能够完工并不在乎,莫迪在乎的是怎么利用日本充当杠杆,最终撬动东亚大国倾力投入资源。印度媒体9月9日报道称,针对中印贸易产生的510亿美元(约合3305亿人民币)逆差,印方的解决办法就是寻求更多中国公司在印度的经济特区进行投资。然而印度也知道由于本国的制造业发展水平较低,在贸易中处于劣势地位,因此采取了不少歪招和邪招。譬如在上半年针对东亚大国的反倾销就数印度最多,至于炒作什么手机数据安全性、排斥外资进入电力和通信等行业,都是这种焦虑症的体现。
印度不甘心当一个“过路财神”和旁观者,希望借助东亚地区工业强国的“供应链”,整合本国的市场和人力资源,成长为下一个“世界工厂”。印度之前一直自诩为“世界办公室”,如果有了相对完善制造业能力,加上其扩张野心和南亚霸主梦产生的化学反应,最终给亚洲带来的恐怕并非是繁荣与和平。
就在印度筹划承接东亚大国产业转移的同时,印度军方却在不断释放极不友好的讯息,声称不排除会有类似的对峙或冲突出现,叫嚣“做好两线作战的准备”,这些动武的言论证明印度并未吸取足够的教训。而印军也在加速实施改革,提升战斗力,强调“把钱花在刀刃上”,持续加强印军的山地战能力,并与日本合作提升反潜战力。值得警惕的是,印度将把军费从占GDP的1.7%提升至2.5%-3%。
2014年两国曾经发表联合声明,中方将在2019年之前给印度投资200亿美元,帮助印度在古吉拉特邦和马哈拉施特拉邦兴建2个工业园区。而印度在3年之后却恩将仇报,充当西方世界遏制大国崛起的马前卒,这实际上敲了一个警钟,也提了一个醒,帮助印度实现发展,等于是养虎遗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