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武器出口大国,发展如此神速,美国大学教授说出其中原因

2017-02-15 12:44:25   

中国近年来武器装备出口事业发展神速,武直-10、022导弹艇、枭龙战斗机等品牌已经蜚声海外,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与赞许。那么,回顾历史,中国军工是如何从前苏联体制的束缚中走出来的呢?相信大家对此都比较关注,本文也和大家一起拨云见日,探寻端倪。


首先,中国近年来武器装备出口事业发展神速来自于对前苏联(包括现在的俄罗斯)军工综合体弊端的认知。前苏联在几十年间建起134家武器总装配厂、3000余家部件生产厂,民用工业有60%从事军品生产,90%的工程师直接或间接从事武器研发,国内生产总值(GDP)有11~17%直接或间接投入军事,40%的科研经费用于军事工业……整个苏联可以说是座“兵工厂”,产业畸型不说,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等于关起门来搞生产,毫无成本概念,浪费严重。
中国军工体系是在苏联的支援下建立起来的,在一定程度上把苏联的弊病“继承”了下来,要实现“产业突围”,势必走“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新路,特别是对外军贸能创汇,拉动经济增长,带动国防技术进步,实现了从“牛市”到“熊市”再到“稳胆”的跃升。1979年5月,刚成立4个月的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就做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单真正的军火生意,向埃及出售歼-6歼击机的成交额高达2亿美元。那个时代的2亿美元可不像现在,现在一个踢皮球的就能赚2亿,那时踢皮球的一年也就赚几百万美元呀。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一度是继苏、美、法之后全球第四大军贸国,根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和平研究所发布的数据,1984~1987年,中国对外军贸获得82亿美元收入,相当于同时期中国总出口额的7%,时值世界军贸牛市的最后一波,印巴军备竞赛、苏联入侵阿富汗、中东混战、两伊战争此起彼伏,中国以不算先进的产品赢得了一定的市场。

美国乔治敦大学教授丹尼尔·拜曼为兰德公司撰写的论文《中国武器销售:动机与实施》列举了中国军工在1980~1990年代的军工出口清单,惊奇地发现主要客户有伊朗、伊拉克、缅甸、智利、孟加拉国、沙特、罗马尼亚等,认为中国向某国销售武器,一般出于经济利益,而购买中国武器的国家无非出于几种原因。

首先是协议容易达成,中国不附加条件。其次是中国武器有苏(俄)式武器血统,简化了购买国的后勤压力,买来就能用,用了就能保障,保障了就能继续用。第三是购买国试图使武器进口多元化,尽管买家是比较落后的国家,但是由于中国武器装备保管、维护的费用较少,他们在多元化的武器装备之中,就发现了中国武器这块时代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