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为何至今研发不出任何5代隐身机?

2021-11-04 23:58:21   

前天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谈到了整个欧洲为何至今没有一种可用的军用大推;今天再深入地谈谈为何整个欧洲至今研发不出任何5代隐身机。当然这两个问题也是有内在联系的。这里面还有一个情况。就是这里所说的欧洲,不是纯粹地理概念上的欧洲,而是地缘上的欧洲。地缘上的欧洲自然不包括全球陆地面积最大国家的欧洲部分,尽管其面积占据了整个地理概念欧洲的一半有余。如果硬要把这样的领土大国都包括进去,那么当今的苏57到底算不算合格的5代隐身机都是一个巨大的问号。毕竟一种自家空天军都看不上,至今都没有实际服役一架的飞机,硬说是标准的5代机自然是不能服众的。于是说至今全欧洲都没有任何自产的标准5代隐身机并没有太大问题。现在欧洲有能力自己研发战机的国家,



图片

还有一个普遍现象,这就是不再提什么研发5代隐身机,而是动不动就直接从6代机起步。目的也很明确,毕竟在超级大国已经推出F22A这种有代表性的重型5代隐身战机30年之后;甚至某大国的重型隐身战斗机也已经首飞了10年之后,一向自认为全球技术领先的欧洲各大飞机厂商,至今还拿不出任何可以基本看齐的标准5代机,实在是丢不起这个面子;因此就直接宣布研发6代机。潜台词是5代机他们已经普遍看不上,从6代机直接起步。可目前所有欧洲国家已经公布的所谓6代机的模型甚至PPT,甚至都没有一种可以在基础性能指标上完全达到F22A 的标准的。因此欧洲人的所谓6代机,实际上还不如其他大国的现役5代隐身机。既然明白了欧洲人对战机代次的这种语境,包括的猫腻部分,



那么再回头来分析为何全欧洲至今无法推出一种真正的5代机。第一条自然还是重复前面反复提到的,欧洲至今没有任何可用的大推。不用说4代大推,就是3代大推也没有。5代隐身机一条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因素就是必须有相当强大的推重比,尤其是空军型号;而对作战半径的要求也需要至少不弱于大多数三代机。虽然由于F35这个ZHU队友的存在,现在不再强调隐身机的超巡能力,但是武器内置的隐身能力是万万不能再省略的。如果隐身和武器内置都没有了,那么怎么敢继续叫隐身机?可是只要武器内置,任何隐身机的机体横截面积就都下不来。横截面积下不来,自然飞机的全重就小不了。到目前为止,所有进入服役状态的隐身机,最大起飞重量就没有低于30吨级的。这样的飞机如果要满足半内油状态下的空战推重比,



那么双发的要求至少是14吨起步。也就是半油状态下飞机自重在25到27吨左右。单发最小加力推力必须14吨起步,双发最大推力28吨级,半油空战推重比接近1.1是最低要求。如果能到15吨以上才算基本合格。但是14吨的加力推力,到目前为止就算是全球最先进的4代中推,都没有任何一种可以达标。最好的鸡血版中推,也不过是12.5到13吨级别的推力。如果用在舰载版本上也暂时忍了。但是如果用在陆基空军型号上则完全不能忍。否则造出来也无法和F22A、某20一战。但是目前欧洲最好的中推,单发最大推力也不过是10.5吨的级别。对于14吨入门级推力还隔着十万八千里。这第一条就卡得死死的。第二条,在于5代隐身机的研发,各家都千亿美元级别的投资起步,即使是分20年列支,每年也需要投入百亿美元的级别,



考虑到通货膨胀,原本千亿美元的静态投资最终可能需要2000亿以上。而到目前为止,真正研发隐身机成功并且最终服役的,其实只有年军费总量都在2000亿美元以上的2个大国。由此可见经济实力在隐身机和研发和装备上虽然非常隐形,却是真正的幕后决定性因素。而英法等国每年的实际军费都在400到500亿之间咣当,就算是两家的资金加起来搞隐身战机恐怕都不够;何况两家还各有各的PPT,因此到目前也只能继续停留在PPT上了。那么为何不像搞A380一样,全欧联合起来投资呢?这就在于军机的状况和民机完全没法比。民机大半个欧洲联合,在197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而军机的联合也不是没搞过,比如台风;但是综合实力最强的高卢人却一直在这个计划之外。这就很不好办了。而且别忘超级大国的战机企业可是在欧洲有不少“本地代理商的”。




亚平宁半岛上有F35最大、最完善的海外组装线。而汉斯和板鸭这两个相对有钱的大客户,已经倾向于更多的装备F35。在欧洲最高端战斗机的几个主要市场份额都被超级大国提前占据的情况下,欧洲人再想另起炉灶,搞自家的5代机又谈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