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演习说明中俄不会被西方挑拨离间:中俄结盟是美国最怕的噩梦

2017-02-10 18:02:39   

2016年5月23日至28日,中俄首次首长司令部联合反导计算机演习“空天安全2016”在莫斯科举行。根据目前披露的消息,参演双方为俄罗斯空天军参谋长兼第一副司令员帕维尔?库拉琴科率领的俄方参演人员和中方参演人员。两国空军参谋长领衔的司令部人员阵容,显然是此次演习高规格的一个体现。由于中国并未实际部署针对洲际导弹的反导系统,因此此次司令部演习可能针对的是战区一级的近程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涉及的武器级别也主要是红旗-9和S-400级别的远程防空导弹。可算“巧合”的,是俄罗斯在中俄联合反导演习期间试射的一枚“努多尔河”反导导弹。熟悉情况的美国防部官员透露,这枚导弹是从莫斯科以北800公里的普列谢茨克发射基地升空的。


这枚导弹升空后进行了亚轨道飞行,并未攻击实际目标。这一巧合也引发了许多中国媒体的猜测,他们纷纷认为,这很可能是一次为中国客人准备的观摩。为的是向中国人展示反导作战的具体过程。作为俄罗斯最新一代反导系统的新拦截武器,“努多尔河”反导导弹一直相当低调,不过从苏联时期开始发展的俄罗斯反导系统,至今已经开始更新第三代。如果单从时间上看,这一系列反导系统不仅开发历史久,其实际运行经验更是别国所无法比拟的。




俄罗斯的反导系统最初可以上溯到1956年的A系统,这是苏联研制的第一个针对远程弹道导弹的拦截系统。当时的防空导弹技术水平十分有限,连S-75这样的防空导弹在1957年才刚刚进入苏军服役。随后出场的,是经过改进的A-350反导导弹和A-35反导系统。从技术上说,A-350反导导弹使用半主动雷达制导,倾斜导弹发射架发射,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作为要在外太空作战的导弹武器,它比之前所有的防空导弹都要大得多:A-350弹长19.8米,弹径2.57米,弹重32.7吨,使用3级固体燃料推进。


与这种巨型导弹相配套的是8个环绕莫斯科的导弹发射阵地(最终只建成了4个),每个阵地包括2套导弹跟踪雷达、1套制导雷达和8个导弹发射架,以及更大规模的远程预警雷达网络。这套系统在1967年开始部分投入使用。A-350在对抗单枚来袭导弹时还有一定效果,但面对多弹头攻击和伴随干扰措施以及诱饵的核弹时就力不从心了,因此苏联又继续研制了改进的A-35M导弹防御系统,并且使用装备液体第三级的A-350R导弹。不过随着80年代新一代核导弹的服役,苏联也开始研制新一代的A-135反导系统。




A-135系统使用的导弹包括两种:一种是51T6导弹,用于在大气层外拦截高度100公里以下、距离600公里以内的目标;另一种就是53T6导弹。A-135反导防御系统是1971年开始研发的,由于苏美1972年签署的无期限的“反导防御条约”规定每套反导系统的固定发射装置不超过100具。因此最终投入部署的拦截弹包括36枚射程较远的51T6拦截弹与64枚射程较短的53T6拦截弹。A-135一共建设了7处发射阵地,其中只有两处51T6发射阵地是由A-35系统的阵地改建而来。虽然依然使用低精度且没有实用性的核弹头作为战斗部,但整套系统都使用了更加科学的垂直发射系统。1989年A-135系统宣布成军,但由于苏联解体和俄罗斯的经费不足,直到1995年整套系统才进入战备状态。


与之配套的是俄罗斯最新的“沃罗涅日-DM”陆基导弹预警雷达。“沃罗涅日-DM”导弹预警雷达不仅性能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制造工艺上也取得重大突破,所安装的设备大为减少,能耗大幅降低,自动化程度大为提高。这种预警雷达与冷战时期的苏联“第聂伯”雷达多层式结构完全不同,能有效监视、跟踪、识别并测量4800~6000公里外的各种导弹和其他目标,且耗电量仅为“第聂伯”雷达的1/3。同时,自动化设备的运用也大幅减少了操作人员的数量。




随着美国战略导弹的进一步升级,以及“萨德”系统即将布置在日本和韩国。中国虽然已建成几座战略预警雷达(探测距离最远可达5000公里,可以覆盖日本全境),并曾公开过中国进行陆基反导技术试验并达到了预期目的消息,但对于如何更迅速的形成战斗力以及应对突发状况,这方面还需要多向俄罗斯学习。中俄双方去年10月份也宣布,将于今年举行第二次反导联合演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