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35将很快用上2元矢量喷嘴?
2022-11-11 21:34:17
在航展上第一次公开展出了自用型的2元矢量喷嘴,整体上与F22A的二元矢量喷嘴应该区别不大,而旁边就是已经被实际装机证实过强大性能的3元全向矢量喷嘴。这明显是暗示如果有必要,那么这两大类型的矢量喷嘴都有迅速批量化生产并且大规模普遍装机的实力。不过前几天瀚海狼山(匈奴狼山)也谈到过,为何到目前并没有哪种自用版的主力战斗机真正装上矢量喷嘴;哪怕3元矢量喷嘴已经在10B上实装而且公开做过惊人的飞行表演,整体水平明显已经达到全球领先。现在不但3元全向矢量没有装机,甚至还把2元矢量的版本给公开展示出来,是否意味着,下一步会有哪种主力型号真的要装上2元矢量再服役呢?过去很多年,在这方面所谓呼声最高的,似乎就是J35隐身舰载机了。
而作为陆基重型主力隐身机的J20,已经大规模的量产服役。目前看来再大范围采用3元全向矢量喷嘴的概率并不大,更不用说是进行2元矢量这种跨度更大的更新了。毕竟2元矢量与3元矢量喷嘴的飞控原理都有差别,必须重新编写复杂的飞控软件。这个过程没有七八年是无法完成的。因此如果确定必须用2元矢量技术,那么就应该从还在进行试飞、最终没有彻底技术定型的某种新式隐身机是进行技术升级。而不是把一种已经大批量服役的重型隐身机再进行中途飞控变化极大的大改;那样会严重耽误机群整体战斗力的规模化成型。因此20号机大规模改2元矢量的概率几乎没有,反倒是正在试飞中的35号机在这方面比较适合。在35号机这个编号还没有正式被确定前,关于未来的中推型双发,
主力舰载机,就有采用2元矢量的强烈建议。理由主要是:陆基版的20或者其他型号的作战,在陆地上基本都是以本土作为大后方,即使是出击到公海上,情况仍然如此。因此20机群基本不用担心遭遇同样为隐身的敌机群,比如F22A与F35系列;在空中首次遭遇与发射空空导弹之前,会提前把因为没有采用推力矢量,或者采用了推力矢量但是仍然是3元矢量,在雷达波尤其是红外辐射指标都很大的尾部方向,提前暴露给对方。接战过程只需要把综合隐身指标最强的机头指向一直准敌机来袭方向。当20机或其他陆基机群需要把综合隐身指标最弱的机尾指向敌机可能来袭方向时,已经基本完成了作战任务。考虑到当前空空导弹的有效射程都已经在200公里甚至更高。而对手的空空导弹,
从追尾方向追袭我方回程战机的有效射程会压缩到50公里之内,因此完成作战任务的20机群返航时,并不用担心尾部的弱隐身会带来很大的不利因素。而舰载的J35系列却有所不同。航母是需要环球作战的,因此未来的J35机群,一旦弹射起飞,就可能遭遇来自四面八方不同方向的敌机群。此时如果采用二元矢量喷嘴,则可以大大优化尾部方向的综合隐身指标。因此说J35的定型版更加适合采用二元矢量技术。这个说法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并不具备绝对的说服力。主要在于目前的J35,如果采用二元矢量,那么必然会立即损失10%甚至到15%的实际有效推力。考虑到F35C是一种最大弹射起飞重量31.8吨,实际空战重量大约在27吨上下,而最大推力指标在18吨级的对手。正常空战推重比大约是0.67;
而J35的最大弹射起飞重量也应该在31吨级,空战全重应该在27吨级,而当前的双发最大推力在22吨级;谦虚一点甚至只有21吨级,那么空战有效推重比是0.77。对比F35C的0.67还有明显的优势。一旦因为采用2元矢量,实际推重比打折15%,那么空战推重比会迅速下降到0.65。这样双发机反倒不如单发的肥电了,这是完全不能接受的。况且F35C的发动机还有进一步增大推力的潜力。因此在现有技术下,J35采用二元矢量的概率也几乎不存在。至于说机尾容易面敌的问题,其实很容易解决。一次性多出动几艘航母就OK了;如果某一海域有自家的3艘以上航母,一次性出动上百架隐身机,还怕什么尾部向敌?因此不论是几元矢量,等普遍安装上推力过22吨级的超级发动机之后,再升级不迟!
而作为陆基重型主力隐身机的J20,已经大规模的量产服役。目前看来再大范围采用3元全向矢量喷嘴的概率并不大,更不用说是进行2元矢量这种跨度更大的更新了。毕竟2元矢量与3元矢量喷嘴的飞控原理都有差别,必须重新编写复杂的飞控软件。这个过程没有七八年是无法完成的。因此如果确定必须用2元矢量技术,那么就应该从还在进行试飞、最终没有彻底技术定型的某种新式隐身机是进行技术升级。而不是把一种已经大批量服役的重型隐身机再进行中途飞控变化极大的大改;那样会严重耽误机群整体战斗力的规模化成型。因此20号机大规模改2元矢量的概率几乎没有,反倒是正在试飞中的35号机在这方面比较适合。在35号机这个编号还没有正式被确定前,关于未来的中推型双发,
主力舰载机,就有采用2元矢量的强烈建议。理由主要是:陆基版的20或者其他型号的作战,在陆地上基本都是以本土作为大后方,即使是出击到公海上,情况仍然如此。因此20机群基本不用担心遭遇同样为隐身的敌机群,比如F22A与F35系列;在空中首次遭遇与发射空空导弹之前,会提前把因为没有采用推力矢量,或者采用了推力矢量但是仍然是3元矢量,在雷达波尤其是红外辐射指标都很大的尾部方向,提前暴露给对方。接战过程只需要把综合隐身指标最强的机头指向一直准敌机来袭方向。当20机或其他陆基机群需要把综合隐身指标最弱的机尾指向敌机可能来袭方向时,已经基本完成了作战任务。考虑到当前空空导弹的有效射程都已经在200公里甚至更高。而对手的空空导弹,
从追尾方向追袭我方回程战机的有效射程会压缩到50公里之内,因此完成作战任务的20机群返航时,并不用担心尾部的弱隐身会带来很大的不利因素。而舰载的J35系列却有所不同。航母是需要环球作战的,因此未来的J35机群,一旦弹射起飞,就可能遭遇来自四面八方不同方向的敌机群。此时如果采用二元矢量喷嘴,则可以大大优化尾部方向的综合隐身指标。因此说J35的定型版更加适合采用二元矢量技术。这个说法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并不具备绝对的说服力。主要在于目前的J35,如果采用二元矢量,那么必然会立即损失10%甚至到15%的实际有效推力。考虑到F35C是一种最大弹射起飞重量31.8吨,实际空战重量大约在27吨上下,而最大推力指标在18吨级的对手。正常空战推重比大约是0.67;
而J35的最大弹射起飞重量也应该在31吨级,空战全重应该在27吨级,而当前的双发最大推力在22吨级;谦虚一点甚至只有21吨级,那么空战有效推重比是0.77。对比F35C的0.67还有明显的优势。一旦因为采用2元矢量,实际推重比打折15%,那么空战推重比会迅速下降到0.65。这样双发机反倒不如单发的肥电了,这是完全不能接受的。况且F35C的发动机还有进一步增大推力的潜力。因此在现有技术下,J35采用二元矢量的概率也几乎不存在。至于说机尾容易面敌的问题,其实很容易解决。一次性多出动几艘航母就OK了;如果某一海域有自家的3艘以上航母,一次性出动上百架隐身机,还怕什么尾部向敌?因此不论是几元矢量,等普遍安装上推力过22吨级的超级发动机之后,再升级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