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狼山:基本确定新批次是锯齿版!

2019-10-16 09:05:15   

锯可算是人类的重大发明之一,毕竟以前要切材料,只有刀和斧头两种工具,这两者的切割效率都不如锯,而且无法精细加工圆木和其他材料为板材等。锯到底是谁发明的,什么时候发明的?不得而知。不过谁谁家都说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公输班,也就是鲁班发明了锯。鲁班因为上山砍树时被茅草的叶子割伤,才发现带齿的物体有比刀斧更强的切割效率。于是发明了锯条。而到了现代,试验发现锯齿的形状,可以对雷达波有很强的折射效应,可以极大的削弱金属材料在雷达面前的探测回波。于是锯齿结构,几乎在隐身飞机的蒙皮上无处不在。飞机表面绝大多数必须开合的结构,比如弹仓盖板和起落架的盖板,前后边缘都被设计成锯齿状。而很多蒙皮的结合部位,其实也是被设计成锯齿状的。不过被表面的隐身涂层覆盖,平时不那么容易被发现罢了。
对战机来说,除了正面和侧面的隐身效果非常重要外,后侧的正后方隐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毕竟任何战斗都不敢确保在和对手正面接战的几十秒内就可以确保击落对手。何况也不敢保证在深入对手防御范围时,地面或者海面不会有搜索或者火控雷达突然从侧后方开机,因此隐身机的侧后方的雷达和红外隐身同样需要加强。目前两种成熟的隐身战机,也就是F22A和F35,瀚海狼山认为都非常重视侧后方的隐身处理。F22A采取了二元矢量喷口。而F35则采用了15片的锯齿形喷管导流片。实际上看看F22A的喷嘴,也可以看做上下左右的4大片锯齿形的导流片构成。只不过比普通的导流片更大罢了。因此锯齿形设计是所有隐身机发动机尾部隐身的最重要措施。某重型战机在试飞期间和装备的初期,一直在发动机尾喷管上似乎隐身措施不足。仍然和普通三代机一样采用普通的尾部平齐的喷嘴导流片。
这样一旦出现尾部对敌的情况,对雷达波的反射指标显然不符合隐身机的基本要求。不过到目前事情可能彻底有了变化。在某机场的薄雾中,有一架黄皮重型隐身机在进行试飞,显然这是出厂前的最重要的测试工作之一。另外还有一架10号机的C系列也在做同场测试。两架飞机都是黄皮新机,判断都是刚刚下线的量产新批次。目前该厂的10号系列机已经没有A和B型的单座系列,因此新下线的应该都是C系。尽管图片模糊,但是还是一样可以看出10号新机安装的是国产大推力涡扇发动机。单发的10系列新下线的全部采用此发动机。说明了发动机的成熟和量产规模已经很大。更可喜的是,仔细看飞行测试完毕后的隐身重型机,可见其尾部的2大喷管明显都已经呈现锯齿形。虽然无法判断是否是全向矢量,但是隐身锯齿版已经基本可以确定。由于图片非常模糊。就以F35的同类图代替。这再次说明重型隐身机距离实现最终的完全版本已经非常接近。而新下线的重型机已经处于非常高的隐身作战指标。


现场还有一架双座喷气教练机。很多人惊讶新机试飞为何还有教练机同场出现。其实双座教练机,就是为新机试飞,提前升空查看高空气象,并且伴飞观察和跟拍所用,用双座教练机提前查看气象和伴飞跟拍,比直接用双座战斗机执行同类任务更加节省,而且也更安全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