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如松:安国寺里的钟声

2017-09-16 15:51:28   

曾庇东坡四年整
大江东去今尚存
却问黄州何所忆
知尊爱贤寡不争
今天突然又想着写一写黄冈了,不过我还是喜欢把它叫做黄州。毕竟,黄州这个名字对我来说,沉淀了太多的向往。而向往之心得以成行之后,收获的并不是一般情况下的那种名不副实的失落,而是更多的感慨和更热切的喜爱。
要说去年的黄州之行给了我怎样的记忆,却并不是苏东坡笔下壮阔万千、大江东去的黄州赤壁,也不是灯火璀璨,景象万千的遗爱湖畔。一年多来,心中念念不忘的却是两个安国寺内的小沙弥。
黄州的唐大哥是一个极为热情的人,在黄州的三天里,他几乎带着我走遍了黄州所有的名胜名景。甚至为了让我看一看一桥飞跨南北的鄂黄长江大桥,不惜交了两次过桥费,开着车子在桥上来回慢慢的走了一趟。对此我真觉得没必要用什么感激的话来感谢他了,所谓海内知己,天涯比邻就是这样一种朴实的真诚吧。
但很多最深刻的记忆往往都是在不经意中获得的,看到的时候,心中怦然一动,回味的时候,脑里遗韵无穷。但在怦然一动的当时,并不会觉得这个场景会永久的记在自己的心中。对于黄州最深刻,最难忘、最喜欢回味的场景,正是在那样一种不经意间获得的。
安国寺,并不是本次旅行的重点,其实唐大哥都没有准备带我去,因为这个千年古刹正在扩建维修。除了几座孤零零的大殿,一个正在维修闲人不得靠近的宝塔,并没有什么值得流连的。之所以去看看,不过是因为我们晚餐准备吃黄州相当有名的一个龙虾大排档就在安国寺的对面。那个下午,阳光和煦,梵铃叮当,江风远来,经颂轻飏。就在那一片和祥中,我们漫步走进了安国寺。
安国寺,在中国的诸多丛林里不算很有名,可在中国的文人心中却有着很高的地位,倒不是说说這座寺曾有过什么大德高僧,而是苏东坡的一篇《黄州安国寺记》,使得这座禅林流芳千古。在这篇短小精悍的小文章里,苏东坡借方丈继连的口说出了一句万世哲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人之一生,真正能够做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似乎很少,或者在黄州住过五年的苏东坡有着这样的感受,亦或者方丈继连有着这样的禅机。但这种淡然知足,恬然知止的心境似乎在黄州这块土地上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这就像一弯美丽的沙滩上,遍布珍珠,苏东坡和继连不过是这弯沙滩上识货的过客,偶尔弯身拾得几粒璀璨的珍珠罢了。
这样说是有一定依据的,在苏东坡的另一篇短文《书韩魏公诗后》里,他是这样描述黄州的风土人情的“黄州山水清远,土风厚善。其民寡求而不争,其士静而文,朴而不陋。虽闾巷小民,知尊爱贤者。韩魏公,就是北宋名臣韩琦,一个和范仲淹名齐当代的人,少年时曾在安国寺中读书求学,也是一个宦海沉浮数十年而对黄州念念不忘的人。而安国寺这个名字也正是拜韩琦所赐。
当年韩琦和范仲淹守护西北边疆,大破西夏,战功无数。在西北被人传唱“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为了嘉许韩琦的安邦定国之功,宋仁宗特赐韩琦年少读书的黄州护国寺改名为安国寺。从此之后,安国寺之名,沿用至今。可以这样说,这样一座千年香火繁盛的寺庙,居然还包含着一层深厚的爱国元素,也无时无刻不在提振着我们血脉之中的铁血之魂。正所谓“山水虽清远,禅林蕴虎威;东坡留墨处,厚善藏大椎。
但其实在和唐大哥参谒安国寺的时候,我并没有想到这一层,只是被寺中的两个小沙弥深深打动。那天正好是六月六晒经日,寺庙的两座大殿之间,两个小沙弥正在努力把藏经阁里的经书搬出来放到阳光下,满满的书香在阳光下愈发弥散浓厚。这是我最喜欢的味道。就是在这种味道里,我看到那两个小沙弥一脸的平静淡然,间或也会相互微笑一下。我就是被这种恬静的淡然,和谐的微笑所打动的。
不知道是正在维修的原因还是一直如此,身处黄州闹市区的安国寺并不收门票,也没有那种到处都是的功德箱。更没有某些寺庙里把眼睛紧紧盯着香客口袋的和尚。在这里,只有不多的参谒游人和各司其职的和尚。这对于我来说,本就是一种冲击,如今的我们其实早已经习惯各个寺庙里五花八门的敛财手段。猛然间进了安国寺这样的寺庙,竟然有些不太适应。可一切就是那么的恬然和自然。整个参谒的过程,安安静静,心无杂念。再加上那两个小沙弥忙碌而淡然的身影,我仿佛体会到了禅中的真味。
可是很显然,这样的禅中真味并不只属于安国寺。三天的黄州之行,整个城市里似乎都弥散着这样的味道。从早上和蔼可亲的卖早点大嫂,到傍晚身边吃着小龙虾喝着啤酒的食客。这座城市里处处都散发着这种安然祥和的气氛。
再一次回想苏东坡对于黄州的评价,心中不禁慨叹,此地民丰淳厚,历经千年而不变,其化育之功,得非天赐?
其实我们中国人,一向是民风敦厚,性柔兼韧,百炼钢成绕指柔,这种柔韧的品质正是需要千锤百炼才能得到的。而所谓的千锤百炼,也就是从我们深厚的文化底蕴,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中淬炼出来的。尽管当下由于物质基础的快速发展,导致这个社会产生了一些浮躁的物质追求,但只要文化的传承不息,那些附着在我们品行上的残渣终究会被锤炼出去,我们最终会走到正统的民族轨道上。
黄州之民风之所以能够保持的相对纯粹一些,应该是此地文风繁盛,传统文化不减的缘故吧。安国寺里的钟声,弥久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