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狼山:3号舰动力舱的设计巧妙在哪里?

2020-09-21 17:50:00   




瀚海狼山(匈奴狼山)以前也谈到过,3号舰整体设计偏向美式的9到10万吨级的大型航母,实际体量也可以确保满排在8.8万吨以上,最小也看齐尼米兹级航母的中后期批次,但是仍然借鉴了当年苏式航母的一些优点,并且有相当大程度的创新。在暂时还没施工到机库和飞行甲板阶段,因此关于机库和飞行甲板的创新以后再谈。目前只有2甲板以下的船体的情况下,可知3号舰的动力舱的布局相当先进而且设计巧妙。那么具体先进在哪里呢?航母的动力舱专业上也叫机炉舱。即使核动力航母没有“炉子”,其动力舱仍然可以叫做机炉舱。当然这里再次强调3号舰有99%的概率是常规动力。3号舰的机炉舱设计的先进性,和用什么动力无关。并不是说是核动力的机炉舱就一定比常规动力的机炉舱先进。



事实上是3号舰的机炉舱对美苏两种模式的机炉舱都有巧妙的升级。3号舰采用的是前后两大主舱,加上中间是动力发电辅舱的布局,对应后面的前后两组共4根的动力大轴。这种布局结构,和目前的尼米兹和福特级的布局略微不同,原则上有点当年苏联载机巡洋舰机炉舱布局的影子,但是实际上也不同,改进提高了很多。所有大型船舶的机炉舱由于设备普遍庞大而且重量巨大,因此必须设置在大舰的底仓重心附近,这些设备的下面只有双层的船舶底壳,而纵向横向几乎占满了全船水线以下的中腹部,主设备高度也很大,几乎要贯穿正常的3到4层内甲板。因此机炉舱加上辅机舱的整体体积是很大的。一艘10万吨的航母,全部机炉舱占据的体积要高达3万立方米上下;在水线以下而且内部空间很大。



又加上是全舰的动力心脏,因此机炉舱是全舰防鱼雷和水雷攻击的最重点位置,被鱼雷命中的概率也很高。不论是隔舱装甲、水装甲还是现代的凯夫拉装甲层,都设置在机炉舱的两侧,也就是典型的防雷舱;防雷舱为航母和战列舰专有。但是再强大的装甲防雷舱也有被击穿的可能。一旦机炉舱被击穿,那么内部3万立方米的空间,除去机器和管道的体积,就等于会灌进1到2万吨的海水,这对全舰的浮力和平衡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一旦机炉舱被击穿灌水,很容易导致大舰的侧倾同时失去动力。美国海军鉴于二战的经验,在现代航母上前后机炉舱都是大通舱设计,也就是前后机炉舱一旦被鱼雷或者水雷击穿,那么整个机炉舱就迅速的灌满海水,这样不会出现机炉舱半侧灌水而另一侧没进水,导致航母快速侧倾的风险。但另外的风险却在迅速增大,这就是航母立即失去一半的动力。左右角度虽然不会快速猛烈的侧倾,但是却可能出现舰体的前后倾斜。甚至会出现泰坦尼克号那种严重的前后倾斜。最终在自身的重压下折断龙骨。



前后机炉舱大通舱的设计,本身就会导致航母中部龙骨的受力能力下降。因此美式航母一直有从中间直接快速折断的风险。苏式航母则采用前后机炉舱带中间大隔断的设计,因此机炉舱任意一个被击穿完全进水,也只失去四分之一的动力。单个机炉舱进水后的不平衡,由对面的平衡水仓快速用水泵往内部灌水来平衡。不过正常时用平衡水泵快速灌水没问题,一旦战损,损管水泵大概率也会损伤,到时候能否来得及快速灌水再平衡本身是个大问号。而3号舰的机炉舱的设计巧妙之处就在于,仍然是苏式航母的4机炉舱布局,中间的大横隔可以极大的增加整个机炉舱的结构强度和抗战损能力,基本不会出现从中间折断整个龙骨的风险。而一旦一个机炉舱甚至2个机炉舱被击穿进水。如果进水量少还可以抢救,则继续保持80%以上的动力。如果进水迅速,超过了最低左右平衡标准,则立即采取极为巧妙的方法来实现快速的左右平衡,而且还能保持50%的动力,自己脱离战区回港维修。至于如何实现这个前所未有的设计?等3号舰具备战斗力以后再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