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林:不做中国“小弟”已成俄精英们的心声

2016-07-01 11:06:52   

人们注意到,由于俄罗斯吞并乌克兰的克里米亚,欧盟和美国对俄罗斯进行了一系的经济制裁,导致俄经济急剧下滑,卢布也迅速贬值。因此,自2015年以来,迫使俄罗斯将外交政策“向东转”。

俄罗斯这样做,带来了两个结果。首先,俄罗斯与中国的关系变得更紧密。中国是亚洲大国,也是崛起中的全球大国。其次,俄罗斯的外交政策日益重视中亚国家。中亚已成为俄罗斯倡议的“欧亚经济联盟”与中国倡议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主要合作地域。

很明显的是,俄罗斯越来越默许中国对后苏联空间的不断介入,尤其是中亚。这是史无前例的。

俄罗斯一直拒斥西方国家对那里的介入。俄罗斯态度变化的至少部分原因是中国外交的灵活技巧:西方国家试图通过单边行动来与后苏联国家交往,既不征求也不索取俄罗斯的支持,也几乎不顾及俄罗斯的战略敏感,而中国则采取了合作态度,试图把俄罗斯的利益纳入考虑之中。

中俄关系的发展进入到实质性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重要的是要清楚俄罗斯能在何种程度上构建“亚洲替代品”。俄罗斯总统普京多次访华,成为近两年来俄罗斯“向东转”政策的高潮。例如普京6月25日访华期间,中俄领导人签署了三份协议,明确今后在国际事务方面,双方将更加务实合作。

不过,中俄双方迅速靠近,也引起俄罗斯一些精英的忧虑。莫斯科卡内基中心研究员亚历山大·加布耶夫6月28日在俄罗斯《导报》发表题为《小弟还是大姐》的文章。他写道,转向中国的步伐正在进行。俄中的相互依赖正在加深。但依赖是不对称的:中国对俄的依赖远低于俄对中国的依赖。俄将越来越沦为中国的“小弟”。

一句话,俄罗斯精英们对“向东转”的感觉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失望。俄罗斯官员和专家经常强调,俄不是中国的“小弟”,可见这一问题令其十分纠结。中国的双赢构想完全不是俄罗斯所理解的那样。这不是“50/50”的交易,而是“99/1”到“1/99”之间的任何交易,具体比例由具体因素和玩家的谈判能力决定。

他们想表达的看法无非是,随着俄罗斯与中国拴得越来越紧,交易的比例将愈发向对俄罗斯不利的“1/99”倾斜。显而易见,俄罗斯一些精英至今依旧挣扎在烂泥坑而不思悔改。他们在全球里外不是人的处境,正是这种思维的结果。他们持有的这些观点,真是应了一句老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是俄罗斯经济的5倍,且仍然在迅速增长。相比于上世纪50年代,中苏经济联盟中国是“小朋友”,如今,俄罗斯和当年“小朋友 ”的差距越来越大,在这样的条件下,俄罗斯更多的寻求中国的支持,中国也乐意经济援助俄罗斯。

俄罗斯与中国间财富的显着、急剧逆转,在历史上并不多见,而根据“成王败寇”的世界永恒真理,当前中俄关系之中俄罗斯势必要居于下方。但观近些年来,尤其是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中国不追随欧美、反加强了同俄罗斯间的关系,且在某种程度上,两国相处之中北京更是似乎有意居于次席。

但在俄罗斯一些精英眼中,中俄关系并非处于平等地位,俄罗斯对于自己被迫在与中国建立关系上扮演越来越卑屈的角色感到恼怒。对俄罗斯而言,与中国的伙伴关系是痛苦而必需的,但对中国而言,与俄罗斯的关系有则很好,但并非必需品。不过在相当意义上,这样一言显然不能完全说明当前中俄关系的现实。

当然,这些对俄罗斯精英们来说无关紧要。更重要的是,他们不愿意俄罗斯成为中国“小弟”。俄罗斯经济再困难,但也有大国的范。他们依然怀有大国情结,依然还存在着昔日的超级大国思维,击败美国的目的只不过是想俄罗斯取而代之。显然,画地为牢的俄罗斯精英们还是跟不上普京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