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狼山:坦克如何抛弹壳?

2020-02-26 09:20:17   

坦克这种陆战之王从一战诞生以来,就是一个内部相当狭窄,而且相对密闭作战的活动空间。在作战中要时刻防止外界随时横飞的弹片,战场上到处是燃烧物和烟雾,还有可能是对手释放的毒气,坦克有时候也需要潜水渡过一些河流。现代化的坦克,都具备密封三防系统,可以在与外界完全隔绝的情况下进行至少一两个小时的持续战斗。到了这个程度,坦克的成员舱密封性已经和水下的潜艇近似了。那么问题也随之而来,这就是坦克毕竟和潜艇的作战模式不一样,潜艇是在绝对密闭的情况下,在水下采用鱼雷作战,鱼雷发射管是两头互锁的,也就是打开外盖的情况下就打不开内盖,而打开内盖的情况下外盖自动关闭隔绝外界的水压,则可以通过这种模式连续装填和发射鱼雷。而坦克是需要发射子弹和炮弹的,
那么又是如何做到在相对密封的环境下,进行炮弹和机枪子弹的发射呢?很多人一想起坦克就想起坦克有一根长长的主炮炮管,大口径坦克炮确实是坦克最主要的作战武器,但是坦克从一诞生到今天,几乎所有的坦克都是坦克炮和机枪混装的。最早的一战坦克甚至是只装备了6架机枪而没有任何坦克炮。坦克炮装上坦克的时间比机枪要晚。直到今天,几乎所有的坦克仍然没有放弃装备机枪。坦克的机枪有并列机枪和车顶的高射机枪或者遥控武器站,也就是遥控机枪。并列机枪是与坦克的主炮射线基本并列,装备在炮塔侧面的机枪,这种机枪的主要部分在坦克的炮塔空间之内,只对外露出射击孔或者射击枪管。而坦克的主炮除炮管在之外的炮膛和其他的机械部分也在炮塔空间之内。炮塔顶上的高射机枪或者武器站则是主体全部裸露在外的。
于是这里就有了一个问题,在炮塔顶上的高射机枪或者武器站的弹药箱也同时裸露在外,不论补充弹药或者开火后抛壳自然抛到外面即可。那么炮塔里面的主炮发射炮弹后是如何抛壳的。另外主体在炮塔之内的并列机枪又是如何抛壳?要想知道坦克内部的机枪和主炮是如何抛壳,首先要知道坦克的这些弹药是如何输送进去的。其实坦克从一百多年前发明到现在,往内部输送弹药的方式都非常的原始,而且几乎是一成不变的。就是靠人工的体力一点点的搬运进去。弹药的搬运一般通过炮塔顶上的车长或者炮长的出入口,因为这已经是整个坦克上进入炮塔内部最大直径的通道了。并列机枪的弹链或者弹药箱从这里搬进去。而穿甲弹和破甲弹,不论是整装弹还是分装弹,也需要一枚一枚的人工传递装进去。因此坦克的日常装弹和战场装弹都是体力活。装入的各种炮弹和子弹都有各自的储存装置。先进的坦克对炮弹还有防火防爆包装。有些则装入自动装弹机的蜂窝储存装置。
二战和二战以前的坦克内部的并列机枪开火后,都是采取把弹坑直接抛洒在坦克炮塔内部的底板上,后来才想到用一个收集装置统一收起来。早期的坦克主炮发射后产生的较大弹壳,也是直接丢在内部的钢铁地板上。因为刚刚发射完的子弹壳和炮弹壳都非常烫人,因此坦克兵都要穿皮马靴,就是为防烫伤。冬天还好。大夏天穿这种马靴可不是多么舒服。而且由于发射后的炮弹壳还会冒出刺鼻的残留烟雾,战斗激烈时大量冒烟的弹壳堆积在拥挤的炮塔内确实不好受。于是又发明了抛壳口,就是在坦克炮塔顶部靠边上留出一两个可以手工往外扔炮弹壳,直径只有十几厘米的抛壳口。有时候战斗特别激烈,也不敢随时打开这些抛壳口,只能继续捏着鼻子忍着,等战斗间隙再往外扔炮弹壳。



而当代的很多三代主战坦克,有了自动装弹机,并且采用了半可燃发射药筒,就是发射筒的上半部的大部分外壳可以直接燃烧反应完毕,只剩下底部一个不大的黄铜的外壳和底火部分。炮弹发射后,从炮膛内自动退出这个底火,自动装弹机则把这个底火向上向后抛出去,这个抛壳孔也采取内外互锁的模式,因此不会在抛壳的同时放弃炮塔内部的3防密封性能。图中可见在两个可出入人员的大型顶盖的中间,后侧还有一个小盖,这就是自动装弹机的抛壳空。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认为,像全部M1系列这种没有自动装弹机的坦克,还要人工抛弹壳,其实已经明显落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