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狼山:短程弹道导弹摇身一变就是中导?没那么容易

2020-08-22 13:32:58   




超级大国退出中导条约已经快2年。其再次获得幻想中的强大中导优势了吗?实际情况是,和当初没有退出中导时的状况,并没有本质性的变化。超级大国重新装备上千枚中程弹道导弹的想法,与现实仍然相差十万八千里。超级大国现在可以马上批量部署的,其实只有“陆射战斧”。这种陆射战斧也是当年被禁止和销毁的中导之一。不过陆射战斧并不是弹道导弹,而且当年被禁止和销毁的陆射战斧都是带核弹头的。当年没有对空射和舰射战斧做出具体要求。而海湾战争让战斧一炮走红,其实是经过技术进化后的常规战斧。当年的陆射并带核弹头的战斧,其实没有现在的战斧这么高的精度。因为中导条约签订的年代。还没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景象匹配等技术也不像后来那么成熟。因此当时的陆射战斧的误差高达几十米,必须用核弹头才能确保打击效果。



不过陆射战斧虽然根据条约退役销毁了。但后来舰射战斧和空射战斧的成熟,让战斧的生产线一直处于相对活跃状态。现在恢复起陆射战斧来基本没有什么难度,无非是把可发射陆射战斧的车辆重新捡起来就是了。这可以说是当年中导条约的一个疏漏,让现在的超级大国钻了一个空子。现在超级大国宣布可以批量重新部署的所谓中导,10年内还是陆射战斧。但是当年中导条约真正想限制的,是用于快速打击的中程弹道导弹。超级大国想恢复其规模效应却远远不像陆射战斧那么容易。虽然当初一宣布退出,就试射了一枚射程接近1100公里的弹道导弹,明显符合中导的定义。当时俄方还提出质疑,认为超级大国已经至少提前3年秘密的重新搞出了中程弹道导弹,否则不会今天退约,明天级可以发射。而2年后看来,



当初发射的也不过是一枚临时改装的试验弹。为了做做姿态而已;到后来也并没有进入批量的生产和装备。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导特别是弹道中导的生产线想恢复,远远没有陆射战斧的生产线那么是现成的。一般来说,短程弹道导弹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直径不超过1.2米;大多在0.8米到1.1米之间。而中导的主固体发动机直径在1.4米到1.5米。洲际导弹的固体发动机直径大多在1.8米以上。超级大国曾经研发过直径在1.5米的侏儒洲际导弹,但那是特例,而且也没有大规模装备。现在不论陆射还是潜射的洲际导弹,大多数的推进器直径都在1.8米到2.2米之间。不同直径的弹道导弹的固体火箭助推器的生产,都需要专门的模具和专职的药束修正人员。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认为不论美俄,最近30多年,弹道中导的模具和专业高级技工早就都散失了。这个不是生产洲际导弹固体推进器的生产线,变换一个更窄的装药筒再往里装填推进剂就能解决的。



当前的超级大国,其实是想走一个投机取巧的技术路线,就是把仍然有生产的大气层外反导导弹的固体发动机,直接修改制导系统和弹头,这样来快速形成一种新中导。而俄方更缺乏资金,连用来修改的反导导弹都没有,于是就想在现有的短程弹道导弹下面再加上一节助推器,增大射程来当中导。但这两种方法都属于半路出家。两年过去了,双方的进展都乏善可陈。实际上五角大楼提前算过一笔账。如果用反导导弹强行改中导。那么成本将高达1亿美元一枚。部署1000枚就需要1000亿美元,根本就没这笔预算。而其他大国的洲际导弹,也不过是1亿美元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