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军“史无前例”试验让美国不淡定:这次罕见出手意义重大

2017-02-05 12:26:44   



近日,《华盛顿自由灯塔报》引述美国情报官员消息称,中国于今年1月15日试射了搭载10枚分导弹头的东风-5C洲际弹道导弹。该报认为,从东风-5B的3个以上分导弹头到东风-5C的10个分导弹头,或意味着中国核武库跨数量级的扩张。东风5系列导弹经过了50多年的研制发展,已经真正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但这条路其实走的并不平坦。中国的洲际导弹研制是从1965年8月开始的,当时一院副院长屠守锷主持进行了洲际导弹方案论证。1971年3月,第一枚东风5遥测弹各种试验和总装工作完成。同年9月10日,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东风5在酒泉发射场进行低弹道方案考核试验。
导弹第一级情况正常,顺利分离。但由于计算机软件设计问题,未能适应低弹道,207秒时二级发动机提前30秒关机,姿态控制系统出现短时间的振荡,导弹落点偏远565千米。未能模拟全程弹头再入过程,防热结构和引爆系统也没有得到考验。 此后3年时间,主要进行基本设计的改进工作,但导弹的两次发射试验均未成功。 研发受挫之后,东风5的试验工作暂时搁置,重点工作转向基本设计的修改。


1975年5月,国防科委就战略导弹研制工作安排向中央军委递交了请示。毛泽东、周恩来批准了这个报告。东风5的第2批次飞行试验开始处于酝酿状态。1980年5月,向预定海域发射580-甲弹,取得圆满成功。但发射580-乙弹时,因控制系统问题引起二级发动机提前6.4秒关机,导弹未能到达预定海域(偏近约1400千米)。 1981年12月,从地井进行导弹高弹道飞行试验。制导系统首次采用误差修正方法,在命中精度上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1984年三发东风5参加国庆大阅兵。1986年7月和12月,配备的核弹头和东风5相继设计定型,至此东风5项目的研发工作在历经坎坷之后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为了面向新的要求,东风5甲(DF-5A)改进型洲际弹道导弹应运而生。东风5甲和整流罩和东风5的圆锥状有明显差异,载荷应该比东风5的3100千克有明显提高。同时东风5甲的射程明显大于12000千米,根据载荷分配的不同,射程在13000-15000千米之间,真正实现了全球覆盖的能力。 2002年左右智能分配器和MIRV控制程序研究的立项,2006年东风5乙(DF-5B)成为我国第一款携带分导式多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东风5乙的弹体基本情况与东风5甲相同,国外根据载荷推算大约能够携带4-6颗分导式弹头,也有个别媒体推测能够携带9颗弹头。


在部署方面,我国执行最低限度核威慑策略,因而东风5系列的生产数量和美、苏/俄相比有天壤之别。至1969年前,苏联装备了陆基洲际导弹1029枚,美国为1054枚。而国外对于东风5报道的最高数量始终在20枚上下徘徊。虽然这种说法引起了多方的质疑甚至讥笑,但从某些渠道看,甚至在早期还存在高估的情况。据解密的美国军情局1984年文件,当时估计中国的东风5部署数量为:1984年2枚,1989年9枚,1994年16枚。实际情况是生产的箭体大量用于改装为长征二号/C火箭,另外东风5在多次发射试验中有较大消耗,真正部署的数量反而小于美国推测的数字。
综合来看,中国显然加快了核武库更新换代和扩容的步伐。同时,为回击所谓的“核讹诈”,中国也有意无意加大了对自身核力量动向的曝光度。东风5C的10个分导弹头的洲际导弹,不但扩大了中国核弹头数量,也因可携带更多诱饵弹头,大大提升了中国核打击的效能。对于胆敢在中国核心利益上挑衅,甚至冒险侵犯的某些国家,这些导弹就是最好的“反核讹诈”手段,是中国保持和平稳定和发展的最好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