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口谈兵:这样的超一流领军人才 怎么可能安排一闲职位?

2016-10-21 10:02:43   

   有时网上出现一幅新的歼十图片,常看到在争论它到底是B型还是C型,或者说什么样才是全状态的C型,它有啥特征。本期我们就一起来理清B/C两型歼十的原型机、量产型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其实区别歼十的B型与C型最大的标记性特征,就是发动机的不同。可以说除了下图这架1035(严格来说它只能算是B),所有装太行发动机的都是歼十C。虽然有人认为不存在C型只有B ,后面我们会谈到装太行的歼十为什么不是B 、而是C型。
先来说说上图这架垂尾编号1035的原型机,它是歼十B原型机里的第5架。因为歼十原型机的编号是在垂尾刷红色的四位数,前两位都是“10”代表歼十(歼-20则是“20”);第三位数是代表歼十家族的不同型号:0代表A型、1代表双座的S型,3代表B型、5代表C型;第四位数字则代表该型号的第几架原型机。
因此严格地说1035实际上是一架歼-10B,仅仅是将发动机换成了推力14吨的太行B。它是网上最早出现装太行的歼十家族成员。为什么说它是用B的机体,而不是C的第一架原型机呢?如果它是C的原型机,那编号就应该是1051而不会是1035事实上1035出现的时候歼十B还未量产,而且很长时间未出现第二架装太行的歼十机。
虽说1035是最早在网上出现装太行发动机的歼十家族成员,但中航在更早就开始尝试歼十装太行。这也是空军的要求,中国研制太行就是为了“一发挑两机”,中国战机的发动机绝不能长期受制于人。
上图这架编号1004是歼十A的第四架原型机,在完成歼十A的定型试飞任务之后,编号1004的原型机就换装太行,开始担任“太行发动机上歼十”的试飞任务,当时还没有歼十B的原型机。所以严格地说,这架改装发动机的1004才是歼十家族中装太行的第一个成员,1035只是比它更早出现在网上,还一度被误认为是歼十C的原型机。
1004机可以将发动机从三姨夫换装成太行,1035的歼十B机身可以配太行发动机,证明目前装三姨夫发动机的歼十A/B,将来都是可以换装太行发动机这就是在第五批三姨夫(99M1)交付之后,这几年一直没有新订单的原因。如果有新订单,俄罗斯媒体早拿出来炒作。一架歼十战斗机全寿命里通常要更换一次发动机,三姨夫到寿命后比然会换太行。
    综上所述,量产机中是否装太行,是区分B/C的最明显特征。但为什么有时又会被机身上的一些细节不同而困扰呢?例如,歼十B后期生产型的几个小改进,没有出现是歼十C上。这有三个原因:
1八股曾报道过,每一生产批次(订单)的歼十战机,都会有一些航电方面的小改进。之前我们在有关歼十A、S的文章中,曾列举过图片来说明机身上的一些小天线的不同。最新的例子见下图。
这里先解释一下歼十机身上的编号:(1)入列的歼十是在垂尾上刷五位数字,其他地方不刷号;(2)原型机在垂尾刷四位数(10XY),在机头侧面只刷XY(A的原型机则刷相同的四位数)(3)批产型出厂前(黄皮机)只在进气道侧面刷三位数X. YZ),X是代表该型号的第几批次,YZ该批次的第几架。
歼十B的第二批次中,第一架2.01机的机身外观与第一批次(1. YZ)相同, 而上图的 2.07机就与2.01四处不同(2.02—2.06未见图片)
(1)垂尾两侧增加一对刀状天线(上图左下);
(2)尾舵基座、减速伞舱前面的“导弹逼近告警装置”不见了(上图右下)。
(3)主翼前缘襟翼的透波蒙皮(内藏L波段天线),由一小块改成占襟翼长度2/3,在黄皮机上看得较清晰(下图),喷成空军涂装后就不明显了。
(4)机身脊背上的小天线从一个增加到三个,下图看得较清楚,它们是歼-10B第二批次的第35 / 49架。
网上出现歼十B第一批次编号最大的是1.53,由于订单不可能是单数,所以有理由相信这批次至少有54架。目前有图为证的第二批次最大编号是上图的第49架,那么至少还有第50架。笔者认为第二批次也会生产54架,因为54 = 9X6 = 3X18。空军的歼十每团是24A 4S,海航的歼十团是18A 6S,个人推断,空军的歼十B会采用海航的每团24架模式,而不是早期的28架。理由有二
一是双座的S型定型比A型要晚,在没有双座机之前,空军每个团先装备24A型。S型定型后尽快让更多的歼十团能配上双座的S型,每团只加四架。海航10团换装歼十时,型已经在生产,就采用18A 6S模式。
二是歼十B的单机性能更先进,每团三个大队各6B 2S =8架。双座的歼十S一直在慢速生产中,最新批次的数量正是6的倍数。歼十B每批订单生产54架正好可换装三个团,换言之,目前至少有六个团已换装歼十B
2第二个造成混淆的原因是,从歼十C开始原型机不在垂尾刷大字,只在各舵面刷小字体,去年网上曾有一架装太行的歼十原型机的清晰图,放大后可看到尾舵上喷有一组小字----J10C1055(下图),它是歼十C的最后一架原型机是1055
3由于C的原型机不刷大字、又是空军的灰色涂装,容易将其当成是歼十C的量产机。这会带来什么误导呢?因为在研制歼十C的过程中,技术冻结和开始制造原型机时,采用的是歼十B定型时的航电,所以我们所看到C的原型机图片,机身上的小天线等细节是与歼十B早期生产型相同。这也正是让人产生疑惑----“怎么又改回去”的正在原因。在下面拼图中,上面这架才是歼-10C的全状态量产型,下面那架则是C型的原型机,机头黄色蒙皮是装受油管的位置。
      从拼图(上)量产型的图片可以证实两点:(1)空军已开始换装歼十C(2)量产型歼十C的航电与B的后期生产型相同,并不存在“又改回去”。只要是装太行、又没有前文所述的那四个特征的,都不是歼十C的量产型而是原型机。
为什么C型的量产型可以与原型机有细微的不同?因为这些小变化在歼十B的原型机上已经过试飞,证实并不影响飞机的气动性能,这样才能解释B型第二批订单的前几架,与2.07之后出现的不同。
那为什么不等试验完成再下这批订单呢?这说明空军对换装的要求迫切。虽是同一批订单,生产的部件也是分批交付的。同时也说明这些小的改动对战机的作战性能有明显提升,所以才会在同一批次订单生产的中途做出改变。
举个例子,在主翼前缘的L波动雷达既能加强搜索能力,还兼容敌我识别功能。将透波蒙皮从一小块增加到整个襟翼长度的三分之二,说明前者只装一个发射单元,后者的发射单元大大增加了,雷达的功率也就有了显著加强。如果还没说清楚,那么来看苏-35的航展模型介绍图、以及生产线上机翼安装图,就看得明白了。
在苏35的襟翼内部,发射单元呈块状排列,每块包含四个单元,每个襟翼内共有三个块状单元呈线状排列,这样两个机翼里一共有24个发射单元。
量产的歼十C与B的后期生产型,从外观上看区别只有发动机不同,但并不代表两者的差异只是换了发动机。笔者有个大胆的推测:歼十C机体的材料以及制造工艺有较大改进,很可能采用了歼-20的某些相对应的技术,比如更多的复合材料,机身框架采用3D整体制造。否则把B的原型机换成太行便可以试飞定型,何必另外再造5架原型机呢?
如果真是这样,歼十C就可以进一步减少机体的重量,甚至增加内油箱的容积;而太行B(14吨)的推力,又比99M1多500Kg,且油耗更低,因此有理由相信歼十C的性能比B型提升了一大步。所以说装太行的歼十是C型、而不是仅仅是换了发动机的B 。这里顺带说两个小问题:
一是太行的高可靠性。至今歼-10的六次坠机事故都是因为三姨夫的空中停机造成的,包括一架装三姨夫改进型(99M1)发动机的歼十B的原型机。进口的苏-27和组装的歼-11A也曾发生过三姨夫空中停机,而歼-11B、歼-15S、歼-16共装备数百台太行,却未有因发动机重大故障而造成坠机事故。歼-20已经定型并开始入列,进口的苏-35还未到货,说歼-20是采用三姨夫、99M1、117S的毛发党,一定是忘了吃药。
歼-20的验证机(2001、2002)采用太行首飞,验证了机体的气动设计是安全和基本符合要求,然后根据试飞结果研制歼20的原型机(2011)。如果细心观察2011的众多图片,会发现这架原型机有不同的喷口,应该是其中一发换装WS-15。
二是近日歼-20的总师杨伟因调任新岗位(中航科委副主任),外媒竟然造谣、炒作,以此来否定歼-20。上个月习主席还到成都视察,相信观看歼-20汇报表演,会是行程中的重头戏,甚至有可能为歼-20的生产线工程开工剪彩。
此时宣布总师杨伟任新职位,不但不是水军所谓的“架空”,而恰恰是对总师做出卓越贡献的肯定。运-20的总师唐长虹在运20定型后调任新职位,有可能是主持轰-20的研制。那么歼-20进入量产后总师调任新职位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很可能是转为主持六代机的预研工作。
当年歼十A定型后,双座的歼-10S由副总师杨伟升任。总师宋文骢则转入四代机的预研,歼-20的气动特征就是在宋老的预研基础上设计的。歼十打破了三代机研制过程中,直到定型都未发生坠机事故的世界纪录;611之所以在歼-20的竞标中获胜,并由杨伟担任总师,首飞五年后就定型、进入小批量生产,都与杨伟具备在飞控技术领域的高超造诣分不开。这样的超一流领军人才,怎么可能安排一闲职位?即使有人想动歪脑子,军方也绝不会同意。所以奉劝那些脑残的造谣者-----药不能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