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鱼鹰”要来了?动力很科幻,比美国设计更大胆!

2019-10-15 08:28:00   

正在天津举行的直升机展会上,直-20成为了耀眼的明星。但除了直-20,这届直博会还有很多亮点。

航空工业的室内展区首次公开了一款新概念飞机——电驱动多桨倾转高速旋翼飞行器(E-T-Potors)——的概念模型,外观非常奇特,最大速度超过600公里/时,远超常规直升机。



这款新飞机采用前后双翼布局,机翼和螺旋桨可以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变换,以此实现垂直/短距起降和水平高速飞行,类似于美国MV-22“鱼鹰”倾转旋翼机。

但不同的是,这款新飞机并不是传统涡桨或涡轴发动机,而是新颖的分布式多桨电驱动技术,前后机翼前缘均匀排列了共16个电机螺旋桨。

不过,在16个螺旋桨中,有12个只在起降的时候使用,在飞行状态中,这12个螺旋桨的桨叶会折叠起来,以减轻飞机飞行时的阻力。

老实说,虎哥刚刚看到这个设计时,还是觉得既震撼又有些不靠谱的,这么多螺旋桨堆到一架飞机上,不是开玩笑吗?




但是细细品味它的设计思路,发现事情并不是想象的那样不靠谱。

这款电驱动多桨倾转高速旋翼飞行器,对标的就是美国的V22“鱼鹰”飞机。

我们知道“鱼鹰”兼具直升机的垂直起降能力,又有固定翼飞机的高速大航程和较强的运载能力,其性能越来越被美军重视,并且在实战中也充分证明了自己。

和许多人的固有印象不同,“鱼鹰”的安全性很高,远远超出直升机,每飞行小时的事故发生率只有海军陆战队其它飞机的一半,它已经是美军最安全的旋翼机。



既然“鱼鹰”性能如此好,为何世界其它国家没有发展同类型的旋翼机呢?

其实并不是其他国家不想发展同类型的旋翼机,实在是“臣妾做不到啊!”

实际上,鱼鹰的倾转旋翼设计太复杂了,尤其是机械传动部分,机身上的可动部件之多,堪称飞机之最;

不但主翼可以旋转,吊舱可以倾转,连旋翼叶片也可以折叠。所以制造、装配、保养的难度都很大。

也就是说,如果工艺不过关,“鱼鹰”这种倾转旋翼机造出来那就得成为“寡妇制造者”。而目前能有这个技术水平的,全世界也就美帝这一家。



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绕过这一套复杂的机械传动系统,也能做到鱼鹰的性能呢?

有的,答案就是电驱动。因为电驱动的优点就是结构简单,每个螺旋桨都有一个单独的电动机,只要有电源、控制装置就能操作,无需复杂的机械传动系统。

即便螺旋桨有16个之多,也能毫无困难地进行实时控制。

此外机翼的倾转应该也是采用的电驱动,因为只需在一个固定轴上转动,结构也比较简单。

当飞机起飞升空后,机翼慢慢恢复水平位置,获得向前的速度后,为了节能,就关掉多余的螺旋桨,采用翼尖四个螺旋桨推进,平飞速度能达到每小时600公里

实际上,得益于现代电机和控制技术的发展,分布式多桨电驱动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新技术。

相比常规发动机,分散布置的电驱动力可以更好地适配飞机的气动外形和结构受力,在推进效率方面可能会更好;

噪音、能耗和排放也可能更有优势,很适合低空慢速飞行器,是当前航空界最具发展前景的几个探索项目之一。

不光是我国,就连美国也在进行相关的研究。

美国NASA官网于今年9月26号宣布,美国“X系列”技术验证机的最新型号X-57已经完成了机翼测试。

X-57专门用于测试分布式多桨电驱动技术,9.6米长的复合材料机翼上共装有12个较小的电机螺旋桨;翼尖还有两个较大的螺旋桨,产生推力的同时抵消部分翼尖涡流,可减少5%的阻力。



整个大展弦比机翼都被螺旋桨气流覆盖,产生非常好的额外增升效果,失速特性也大为改善;反过来主翼尺寸面积和重量也得以大为减小,从而进一步减小摩擦阻力。

飞控系统可以灵活调整动力分配,甚至在某些巡航状态下,可以关闭部分发动机并折叠旋翼。



分布式电推布局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安全冗余更高。传统飞机一台或两台发动机集中布置,一旦故障或受损就损失大半动力;而分布式安装多台小发动机也分散了风险。

当然,不对称推力情况下外翼段的发动机也会产生更大的偏航力矩,对飞控系统的要求很高。NASA曾改装一辆卡车在盐湖飞奔,摸索相关技术。



当然了,电驱动有上面所说的这一系列的优点,同时也会有很多的缺点,接下来我们就来说一说这一设计的局限性。

首当其冲的当然是能源问题,如果要实用化,用蓄电池为动力就比较勉强,目前世界上已经研发的蓄电池,其能量密度都远远小于同质量的化石燃料。

以色列推出过一款名叫“爱丽丝”的全电动力飞机,它搭载了一块900千瓦时能量的锂电池,充满电之后可以飞行1037公里,时速只有每小时407公里,这架飞机包括驾驶员在内,只能坐11个人。




900千瓦时的蓄电池已经极其巨大,等于10几辆特斯拉轿车的总电量。不过折算成汽油,还不到80公斤。

所以以目前的技术条件来看,采用电驱动的旋翼机为了保证正常飞行,这款电驱动飞机的动力很可能采用燃油发电,再由电机驱动螺旋桨。

这样的结构虽然绕开了“鱼鹰”复杂的机械传动系统,但是这套电力推进系统的难度也不小。

电驱动要想达到足够旋翼机使用的大功率,那重量尺寸可就大了去了,想要让其体积缩小的同时不减少功率,这是一个大难题。

▲美国DDG1000驱逐舰36兆瓦的电动机重72吨,哪怕等比例降到3.6兆瓦,也要7.2吨重。美国UH-60黑鹰是2.3兆瓦的功率,起飞重量不过10吨。

如果本身死重太大的话,对于飞机运载能力和航程会有影响,能不能赶上“鱼鹰”,也要打个问号。

毕竟“鱼鹰”可以运载32人或者15000磅物资,还能飞1600多公里,带上副油箱的转场航程近4000公里,这才是它的硬实力。

如果电动的倾转旋翼机不能解决航程和运输两大痛点,只是具备垂直起降和高速的能力,那么它的实用性会大打折扣。

不过这种新的设计思路,是肯定没有错误的,实际上,现在在运输装备方面,电驱动已经是未来的一个趋势,以我国来说,不光是这款电驱动的旋翼机,甚至连陆军使用的猛士装甲车,也在研究电驱动。

现在猛士已经出了电驱动版本,四个轱辘装轮毂电机,发动机舱里面还是一台柴油机发电驱动,未来很快就要部队小规模试验了。



言归正传,国内前几年的新概念飞机大赛中,类似的电机倾转飞机就曾亮相过。

在近年来的新概念飞机领域,中国却一直紧跟时代潮流,就像在无人机领域一样,起步虽晚,却起点极高、成果丰硕。



此次航空工业直升机所展示了这款概念飞机模型,相关核心技术应该也处于研究攻关阶段,具有相当的工程可行性基础,可能在未来十年造出技术验证机。

总之,国产直升机已经度过了借鉴仿制的阶段,开启了追踪前沿、创新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