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沙月光:德国会重新出个希特勒吗?
2017-09-27 11:39:47
昨天德国联邦议院选举落幕,默克尔毫无悬念的开启了她第四任总理之路。然而这次选举结果彻底改变了德国政党的政治光谱和联邦议会的政党力量结构。
最大的变化在于社民党的惨败(得票仅20.6%),而被视为极右翼的选择党,以12.6%的选票,首次进入联邦议院并成为第三大党。这是二战后德国首次有右翼民粹主义政党进入联邦议院。
在随后的政治权力分配与制衡游戏之中,社民党放弃与基民盟/基社盟的合作,宣布成为最大反对党,这一招直接遏制了选择党。
因为默克尔不大可能与选择党联合组阁,她的联合对像是绿党和自民党,而社民党又将最大反对党牌子抢走。这样一来,选择党就失去了议院最大反对党资格,也就失去了利用财政预算审核来干扰默克尔的可能。
当年德国人民认同国家社会主义(纳粹)的执政理念,选择了希特勒,这是民主的“胜利”。如果选择党再进一步,将来赢得政权并非不可能之事,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希特勒上台时的德国。
选择党这次在德国得票率最高的地区,都是收入最低的地区,像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和萨克森-安哈尔特州,贫富两者对选择党的认同度,反应了德国社会的分歧。
平民阶层的担忧恰恰是中产阶级精英们的最爱,这一点在难民涌入德国问题上体现得最充分。
平民有序安全的生活环境被损害,在经济处于不利地位的情况下,如果连安全稳定的生活也被打乱,他们肯定会去支持选择党的反难民等观点。
选择党出现在德国也是基于这种因素,但德国主流选民还是中产阶级,这就是为什么选择党能进议院,却只能排在老三位置的原因。
德国右翼
德国右翼小政党一直数量不少,却基本不成气候,选择党则是个例外,它已经在政坛站稳了脚跟。
关于这个党的中文译名很多,如另择党,选项党,选择党等,德文简称AFD。2013成立,一开始它的政治风格并不激进,展现出克制稳健的面貌,几乎不提排外口号,跟现在的舆论观感完全两回事。
建党之初,他们的核心人物(组织和人力资源)很多来自默克尔的基民盟,跟默克尔关系紧密,骨干成员另一个来源是德国右翼松散组织“公民联盟”。
那么有个问题,到底是默克尔基民盟有意在政坛培育极右翼政治力量,还是“公民联盟”的民粹主张将选择党带向极右路线?事情并不简单。
众所周知,德国在历史包袱压力下,极右言论被排斥在政治语境之外,极右翼很难登上舞台,但这次选择党打破了这个潜规则。
右翼长期对德国政治体系不满,选择党对代议制民主制度和政党结构都提出了严厉批评。在他们眼中,无论是基民盟,基社盟,还是社民党,这些党在台上争争吵吵,背后都代表了精英阶层,而不是德国广大民众。
精英垄断权力,结果只有腐败。他们只关心自己的权力,地位,利益,人民无非是受舆论操纵的投票机器。议员代表不了德国公民,各党派掏空国家,一手遮天,所以他们不具备合法性。
这个逻辑和观点,实际上是当年德国共产党的法宝,后来被纳粹利用,国家社会主义口号非常管用,反而左派被打压,直到被镇压。
历史好像又隐隐约约回到了那个时期,最大的不同是社会背景,极右翼有民意,但没有社会基础。
因为德国经济运行良好,大多数人生活富足,中产阶级对难民涌入没有忧患意识,并且张开双臂欢迎。
大选后,选择党联合主席莫伊藤的家人在柏林遭到了抗议和攻击,柏林、科隆、杜塞尔多夫等地德国民众爆发了游行抗议,反对选择党的主张。
极右翼在中产阶级为主的城市中成了过街老鼠,这就是目前德国社会的现状。
选择党的观念
某浪昨天发了个《揭密选择党》的文章,其实就是一些粗浅的介绍,揭密只是个噱头。
选择党跟传统政党在国家观念上区别很大。什么是日耳曼人的精神?德国一直采用了塔西坨在《日耳曼尼亚》一书中的说法,这本书写于公元一世纪末,德国出版的时间是1497年。日耳曼精神被概括为道德高尚,诚实守信,节欲自律,爱国勇敢,谦虚好客等等。
如果日耳曼人失去这种精神,那么不是意大利人害的,就是法国佬害的,因此日耳曼人早期的民族情感是建在对罗马人和和法国人的恨意之上。后来,犹太人取代了罗马人和法国佬。
在法国人眼中,日耳曼形像也是来自塔西坨的《日耳曼尼亚》,德国人贪婪粗俗,残忍自私,酗酒暴力。
为什么同一本书会有两种不同的看法?这就是选择的问题。正常的民族国家都会留着好话来形容自己,只有中国公知喜欢把屎盆扣在自己国家民族脑袋上,而去美化日本,美国等国家。
如果当年日耳曼人公知遍地,整天反思,认同法国人形容自己那一套说法,同时又跪拜法国人,这个民族和国家早就完蛋了。
德国政治第一要义是什么?民主,自由吗?
不,选择党认为是国家主权,主权高于一切。国家安全是国家最高目标,所谓安全,一个指外部威胁,另一个是指内部动荡。选择党的逻辑是:
国家利益在个人基本权利之上,如果个人自由主义引发社会问题,那么必须通过镇压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选择党掌握政权,按照这个逻辑,白左,圣母非但保护不了难民,自己也可能被镇压,这是圣母无法接受的结果。
具体手段上,选择党要求增加警察和司法力量,加强执法力度,现在德国社会安全程度大不如前,随着难民在立足生根,治安在一步一步恶化,如果不尽早采取压制性的安全政策,将来会付出惨重代价。
因此,保护德国公民是当前首要任务,其它事项都可以列在它的后面。
什么是德国?就是一种语言(法律地位),一套法律,共同的历史记忆,相同的文化传承而形成的一个整体。所谓文化多元化,难民涌入,会在精神和物质上威胁德国的存在。
因此,右翼政治势力有责任去阻止威胁德国整体的外来力量。
德国国内矛盾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存在结构性矛盾,德国也不例外。它的主要社会矛盾是:
城市与农村,劳动力与资本方,开放与保守,基督教与伊斯兰教(正在形成),政治有效作用是缓和,化解这些矛盾,而不是激化。然而,选择党认为目前德国掌握权力的政党是在激化这种矛盾。
从欧洲来看,德国正渐渐丧失特性,冷战之后,欧洲各国边界变成模糊起来,形成了“去国界”概念。在迁徙自由口号下,跨国移民变成常态化,这给欧洲经济良好的国家带来许多不利影响。
移民越多,德国社会变化就越大,继而整个国家被“去德国”化,德国变成了一个文化多元的公民群体,很多人首先考虑的是难民利益,而不是德国利益。
因此,选择党认为要避免这种矛盾激化,必须先控制难民入境人数,同时边防警察要切实维护德国领土,申根协定的取消边境检查必须得到恢复。德国不是谁想进就能进的国家,而且进来后还要挤占德国的社会福利和公众福利。
欧洲政治空间不能超出民族国家范围,所以欧洲一体化进程需要倒退回来,废除欧元和申根体系。
这是选择党对解决德国矛盾提出的一些基本观点,尽管饱受德国国内接受普世价值观念者的攻击,但选择党的观点,未必没有市场。
与英法相比,德国更注重中央集权制,因为在英法完成封建化中央集权制是地,德国刚好相反,形成了邦国制,这个政治上分离状态长达六百多年,即时德国统一后,到今天为止,德国各州还拥有相当大的权力。
在我们印像中,《格林童话》里总是充满着王子和公主的美丽传说,但那时候德国是由无数小邦国组成,王子和公主就相当于中国的乡长儿子和女儿。
11世纪,教皇的力量又统治了德国这片土地,德皇亨利四世曾被逼得在雪地里跪了三天三夜 ,毫无尊严可言。
德国人跟着十字军东征给沿途地区带来了无尽灾难,使无数生灵涂炭,这种宗教战争,西方人从来没有丝毫不安,屠杀异教徒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然而是国家宗教化,对外传教成了义务,《圣经》与刀剑是最有力的对外扩张武器。亨廷顿所说的“文明的冲突”,福山的“历史终结论”被许多中国学者奉为经典。
其实文明的冲突就是一神教之间的互撕,所谓冲突理论,最终要引导为基督教文明必胜的结果,关华夏文明屁事。而“历史终结论”随着中国崛起,已经破产。
德国人作为基督教一份子,他们自然也认为这种武力扩张是合理手段和模式,甚至是一种责任。
到了资本主义时期,普鲁士精神又给德国人带来了军国主义思想和种族优越意识,等俾斯麦用武力统一德国后,德国的野心就一次又一次在欧洲迸发。
在爱国主义方面,今天的极右翼认为,爱国主义第一,宪法其次。所谓宪法爱国主义是以对宪法认同为前提,而不是以热爱德国为前提。而真正德国人哪怕是没有宪法,也能以身份和文化认同来实现爱国主义。
二战之后,德国一直不敢公开复苏普鲁士精神,更多的是强调其中的勤劳,刻苦精神。
德国经历很长的去意识形态时期,政治上由法国人出头,军事和意识形态上听从美国控制,自己只专注经济发展。
但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特别是难民不断涌入带来的社会伤害,“花钱请人迫害”,这种明显不合理的现像,必定会导致民粹主义抬头,极右翼自然有了一定市场。
右翼政党得票率跟德国人的恐慌感成正比。
在经济方面,一旦德国经济出现下行趋势,中产阶级经济地位就面临危机,圣母情怀会被生活压力抵消。
文化方面,多元化给了伊斯兰思想渗透德国社会的机会,使一些德国人脱离基督教文明。
希特勒当年对三大一神教之一的犹太教,犹太人采取了什么手段,就不用我多说了,今天,另一个一神教正在德国慢慢扩张。而西方目前流行的价值观,却以容忍这种侵蚀为“政治正确”。
当德国人在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上陷入恐慌时,右翼民粹主义的机会就大大增加。
政治上,极右翼“偷窃”了马克思主义中对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那道鸿沟的分析和判断成果,加剧了民众对美国标准“民主”的不信任感。
现在德国选民的结构,不利于选择党在政治上占据优势,他们需要一场大的社会危机来扭转政治上的弱势。到那时,改良版希特勒很可能重返这个国家。
最后,德国与外部世界的矛盾,会随着德国在欧洲崛起而愈加激烈。宗教思想冲突,社会治安恶化只是表面上的矛盾。
真正潜在的核心矛盾,是德国完全独立行动与美国控制的矛盾。
美国是守成霸主,而新崛起的大国则是挑战者,这已经具备一战之前的氛围,但阵线如何划分?现在很难看清。但中德俄三国与美国的利益冲突,远大于三国之间的利益冲突。
谁也不愿意看到极右翼在德国掌权,更不愿意看到希特勒再现,但是历史进程从来不以人的主观愿望为转移。
最大的变化在于社民党的惨败(得票仅20.6%),而被视为极右翼的选择党,以12.6%的选票,首次进入联邦议院并成为第三大党。这是二战后德国首次有右翼民粹主义政党进入联邦议院。
在随后的政治权力分配与制衡游戏之中,社民党放弃与基民盟/基社盟的合作,宣布成为最大反对党,这一招直接遏制了选择党。
因为默克尔不大可能与选择党联合组阁,她的联合对像是绿党和自民党,而社民党又将最大反对党牌子抢走。这样一来,选择党就失去了议院最大反对党资格,也就失去了利用财政预算审核来干扰默克尔的可能。
当年德国人民认同国家社会主义(纳粹)的执政理念,选择了希特勒,这是民主的“胜利”。如果选择党再进一步,将来赢得政权并非不可能之事,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希特勒上台时的德国。
选择党这次在德国得票率最高的地区,都是收入最低的地区,像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和萨克森-安哈尔特州,贫富两者对选择党的认同度,反应了德国社会的分歧。
平民阶层的担忧恰恰是中产阶级精英们的最爱,这一点在难民涌入德国问题上体现得最充分。
平民有序安全的生活环境被损害,在经济处于不利地位的情况下,如果连安全稳定的生活也被打乱,他们肯定会去支持选择党的反难民等观点。
选择党出现在德国也是基于这种因素,但德国主流选民还是中产阶级,这就是为什么选择党能进议院,却只能排在老三位置的原因。
德国右翼
德国右翼小政党一直数量不少,却基本不成气候,选择党则是个例外,它已经在政坛站稳了脚跟。
关于这个党的中文译名很多,如另择党,选项党,选择党等,德文简称AFD。2013成立,一开始它的政治风格并不激进,展现出克制稳健的面貌,几乎不提排外口号,跟现在的舆论观感完全两回事。
建党之初,他们的核心人物(组织和人力资源)很多来自默克尔的基民盟,跟默克尔关系紧密,骨干成员另一个来源是德国右翼松散组织“公民联盟”。
那么有个问题,到底是默克尔基民盟有意在政坛培育极右翼政治力量,还是“公民联盟”的民粹主张将选择党带向极右路线?事情并不简单。
众所周知,德国在历史包袱压力下,极右言论被排斥在政治语境之外,极右翼很难登上舞台,但这次选择党打破了这个潜规则。
右翼长期对德国政治体系不满,选择党对代议制民主制度和政党结构都提出了严厉批评。在他们眼中,无论是基民盟,基社盟,还是社民党,这些党在台上争争吵吵,背后都代表了精英阶层,而不是德国广大民众。
精英垄断权力,结果只有腐败。他们只关心自己的权力,地位,利益,人民无非是受舆论操纵的投票机器。议员代表不了德国公民,各党派掏空国家,一手遮天,所以他们不具备合法性。
这个逻辑和观点,实际上是当年德国共产党的法宝,后来被纳粹利用,国家社会主义口号非常管用,反而左派被打压,直到被镇压。
历史好像又隐隐约约回到了那个时期,最大的不同是社会背景,极右翼有民意,但没有社会基础。
因为德国经济运行良好,大多数人生活富足,中产阶级对难民涌入没有忧患意识,并且张开双臂欢迎。
大选后,选择党联合主席莫伊藤的家人在柏林遭到了抗议和攻击,柏林、科隆、杜塞尔多夫等地德国民众爆发了游行抗议,反对选择党的主张。
极右翼在中产阶级为主的城市中成了过街老鼠,这就是目前德国社会的现状。
选择党的观念
某浪昨天发了个《揭密选择党》的文章,其实就是一些粗浅的介绍,揭密只是个噱头。
选择党跟传统政党在国家观念上区别很大。什么是日耳曼人的精神?德国一直采用了塔西坨在《日耳曼尼亚》一书中的说法,这本书写于公元一世纪末,德国出版的时间是1497年。日耳曼精神被概括为道德高尚,诚实守信,节欲自律,爱国勇敢,谦虚好客等等。
如果日耳曼人失去这种精神,那么不是意大利人害的,就是法国佬害的,因此日耳曼人早期的民族情感是建在对罗马人和和法国人的恨意之上。后来,犹太人取代了罗马人和法国佬。
在法国人眼中,日耳曼形像也是来自塔西坨的《日耳曼尼亚》,德国人贪婪粗俗,残忍自私,酗酒暴力。
为什么同一本书会有两种不同的看法?这就是选择的问题。正常的民族国家都会留着好话来形容自己,只有中国公知喜欢把屎盆扣在自己国家民族脑袋上,而去美化日本,美国等国家。
如果当年日耳曼人公知遍地,整天反思,认同法国人形容自己那一套说法,同时又跪拜法国人,这个民族和国家早就完蛋了。
德国政治第一要义是什么?民主,自由吗?
不,选择党认为是国家主权,主权高于一切。国家安全是国家最高目标,所谓安全,一个指外部威胁,另一个是指内部动荡。选择党的逻辑是:
国家利益在个人基本权利之上,如果个人自由主义引发社会问题,那么必须通过镇压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选择党掌握政权,按照这个逻辑,白左,圣母非但保护不了难民,自己也可能被镇压,这是圣母无法接受的结果。
具体手段上,选择党要求增加警察和司法力量,加强执法力度,现在德国社会安全程度大不如前,随着难民在立足生根,治安在一步一步恶化,如果不尽早采取压制性的安全政策,将来会付出惨重代价。
因此,保护德国公民是当前首要任务,其它事项都可以列在它的后面。
什么是德国?就是一种语言(法律地位),一套法律,共同的历史记忆,相同的文化传承而形成的一个整体。所谓文化多元化,难民涌入,会在精神和物质上威胁德国的存在。
因此,右翼政治势力有责任去阻止威胁德国整体的外来力量。
德国国内矛盾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存在结构性矛盾,德国也不例外。它的主要社会矛盾是:
城市与农村,劳动力与资本方,开放与保守,基督教与伊斯兰教(正在形成),政治有效作用是缓和,化解这些矛盾,而不是激化。然而,选择党认为目前德国掌握权力的政党是在激化这种矛盾。
从欧洲来看,德国正渐渐丧失特性,冷战之后,欧洲各国边界变成模糊起来,形成了“去国界”概念。在迁徙自由口号下,跨国移民变成常态化,这给欧洲经济良好的国家带来许多不利影响。
移民越多,德国社会变化就越大,继而整个国家被“去德国”化,德国变成了一个文化多元的公民群体,很多人首先考虑的是难民利益,而不是德国利益。
因此,选择党认为要避免这种矛盾激化,必须先控制难民入境人数,同时边防警察要切实维护德国领土,申根协定的取消边境检查必须得到恢复。德国不是谁想进就能进的国家,而且进来后还要挤占德国的社会福利和公众福利。
欧洲政治空间不能超出民族国家范围,所以欧洲一体化进程需要倒退回来,废除欧元和申根体系。
这是选择党对解决德国矛盾提出的一些基本观点,尽管饱受德国国内接受普世价值观念者的攻击,但选择党的观点,未必没有市场。
与英法相比,德国更注重中央集权制,因为在英法完成封建化中央集权制是地,德国刚好相反,形成了邦国制,这个政治上分离状态长达六百多年,即时德国统一后,到今天为止,德国各州还拥有相当大的权力。
在我们印像中,《格林童话》里总是充满着王子和公主的美丽传说,但那时候德国是由无数小邦国组成,王子和公主就相当于中国的乡长儿子和女儿。
11世纪,教皇的力量又统治了德国这片土地,德皇亨利四世曾被逼得在雪地里跪了三天三夜 ,毫无尊严可言。
德国人跟着十字军东征给沿途地区带来了无尽灾难,使无数生灵涂炭,这种宗教战争,西方人从来没有丝毫不安,屠杀异教徒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然而是国家宗教化,对外传教成了义务,《圣经》与刀剑是最有力的对外扩张武器。亨廷顿所说的“文明的冲突”,福山的“历史终结论”被许多中国学者奉为经典。
其实文明的冲突就是一神教之间的互撕,所谓冲突理论,最终要引导为基督教文明必胜的结果,关华夏文明屁事。而“历史终结论”随着中国崛起,已经破产。
德国人作为基督教一份子,他们自然也认为这种武力扩张是合理手段和模式,甚至是一种责任。
到了资本主义时期,普鲁士精神又给德国人带来了军国主义思想和种族优越意识,等俾斯麦用武力统一德国后,德国的野心就一次又一次在欧洲迸发。
在爱国主义方面,今天的极右翼认为,爱国主义第一,宪法其次。所谓宪法爱国主义是以对宪法认同为前提,而不是以热爱德国为前提。而真正德国人哪怕是没有宪法,也能以身份和文化认同来实现爱国主义。
二战之后,德国一直不敢公开复苏普鲁士精神,更多的是强调其中的勤劳,刻苦精神。
德国经历很长的去意识形态时期,政治上由法国人出头,军事和意识形态上听从美国控制,自己只专注经济发展。
但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特别是难民不断涌入带来的社会伤害,“花钱请人迫害”,这种明显不合理的现像,必定会导致民粹主义抬头,极右翼自然有了一定市场。
右翼政党得票率跟德国人的恐慌感成正比。
在经济方面,一旦德国经济出现下行趋势,中产阶级经济地位就面临危机,圣母情怀会被生活压力抵消。
文化方面,多元化给了伊斯兰思想渗透德国社会的机会,使一些德国人脱离基督教文明。
希特勒当年对三大一神教之一的犹太教,犹太人采取了什么手段,就不用我多说了,今天,另一个一神教正在德国慢慢扩张。而西方目前流行的价值观,却以容忍这种侵蚀为“政治正确”。
当德国人在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上陷入恐慌时,右翼民粹主义的机会就大大增加。
政治上,极右翼“偷窃”了马克思主义中对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那道鸿沟的分析和判断成果,加剧了民众对美国标准“民主”的不信任感。
现在德国选民的结构,不利于选择党在政治上占据优势,他们需要一场大的社会危机来扭转政治上的弱势。到那时,改良版希特勒很可能重返这个国家。
最后,德国与外部世界的矛盾,会随着德国在欧洲崛起而愈加激烈。宗教思想冲突,社会治安恶化只是表面上的矛盾。
真正潜在的核心矛盾,是德国完全独立行动与美国控制的矛盾。
美国是守成霸主,而新崛起的大国则是挑战者,这已经具备一战之前的氛围,但阵线如何划分?现在很难看清。但中德俄三国与美国的利益冲突,远大于三国之间的利益冲突。
谁也不愿意看到极右翼在德国掌权,更不愿意看到希特勒再现,但是历史进程从来不以人的主观愿望为转移。